师说 | 就这样,埋下一颗“情趣”的种子
近日得知2017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为《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时,我在市区和朋友参加一带一路的企业品牌论坛。当时就想,这个题目学生应该能写,比如“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埋下一颗诗的种子”、“埋下一颗爱的种子”等等。因为此题易于为学生所驾驭,我就不用写什么“下水文”了。但我对此题感想颇多,因此写下这样一篇随笔。
文 | 姚丹华
说实话,我做老师,一直做得心情不是很舒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观每一届学生,也一直觉得,总体上而言,他们的心情不是很舒畅。当然,我们有时也偶有小快乐,但这样的时候不是很多,这一定与现行教育体制有关。
我经常想,一个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成功吗?那么,成功要靠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除了修炼内因以外,它必然依赖于很多外界条件,这样一来,它就变得较难获取;假如一个人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否就意味着应该放弃活或者活得自怨自艾、垂头丧气?假如最终成功了,但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让自己身心都充满痛苦,这样的人生到底值不值得?
这就涉及到人生意义的问题。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活着。那么对于这个“更好”,各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人觉得“成功”是“更好”,有人觉得“快乐”是“更好”。而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原因和结果常常被搞混。
基于我们民族长期以来“实用主义”思想盛行的现象,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都是带着功利、以“成功”、“赚更多的钱”作为“更好地”活着的唯一阐释。那样一来,“快乐”就很容易远离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不太成功的普通人;而纵然是成功人士,其“快乐”的时间在其一生中也未必长久。
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多数的世人在大多数的人生时间里都能自我感觉快乐呢?我觉得,应该把“做个有情趣的人”、“过有情趣的生活”作为人生大多数时间的追求甚至终生的追求,这样的人生才是应该推崇的理想人生。
情趣,就是性情志趣、情调趣味,就是一个人的性情爱好和志趣所向,或者说,也是一个人的品性情操、乐趣表现,它更多集中在精神层面,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
刚才已经说过,“成功”既然必须内因与外因协同发生作用才能获得,那么,追求“成功人生”,很多时候必然要向外才能“求得”,这个过程非常艰辛,而又不能由自己完全掌控。但是,“情趣”基本是向内可以探求得到的,一个对于追求生活情趣有着充分兴趣的人,他(她)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创造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从而享受到人生的快乐,而这与物质的关系并不太大,却与心灵和精神的自我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趣,就是性情志趣、情调趣味
-
-
话说到这里,我才能切入正题: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到底该给孩子埋下一颗什么种子?有的埋下了一颗追求成功的种子,有的埋下了一颗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不服输的种子,有的埋下了一颗自信坚强的种子等等,这都是对的,都对孩子一生有用。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埋下”的都是追求“成功”的种子,不是追求“快乐”的种子。当然,也有的埋下了一颗急功近利的浮躁的种子,埋下一颗人云亦云的、从众的肤浅的种子、埋下一颗弄虚作假、不讲诚信的种子,等等,这些明显不好的种子,不在本文的探讨范畴。
相比这些“成功”或者另一种表达称之为“理想”的种子,我通常喜欢给孩子埋下“情趣”的种子:
比如,让孩子多与自然接触,并学会在自然的怀抱中享受一种独有的情趣。将桂花的花瓣收集起来做桂花露;观察天空中云彩的变化想象无穷的造型;欣赏露珠滚动、花朵绽放、秋虫呢喃。春天,用柔嫩鲜绿的柳条编个花环戴在头上;夏天,用手机拍下小池荷花脱俗的身影;秋天,吮吸着丹桂蜜一样的花香,心情愉悦地守在桂树下挪不动步;冬天,迷恋上白雪世界的纯净与无暇。
比如,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多一些奇思妙想,并与其一起品尝由创造而生的生活情趣。将橘子外皮小心完整地剥下来,吃完橘子,在橘皮中间放进一个蜡烛,动手自制一个散发着清香的小桔灯;自己动手用粉碎机打一杯果汁,然后倒进棒冰模具,动手做一根可口芬芳的棒冰;甚至,利用国家提倡禁烟导致烟缸滞销降价的时候,廉价买进玻璃烟缸,将之作为玻璃果盘,盛放自己做的西瓜皮凉菜。可以用旧书做家居装置,可以在磨破边的旧衣服上绣花,可以在朽木上雕刻古朴的字体……
情趣不需要物质作保障,不需要奢华来点缀,相反,有情趣的人,生活反而是简单的——再简单的生活,他(她)都可以发掘和创造出无穷的乐趣。相比于对“成功”的追求,这样的情趣追求完全可以“向内”求得——只要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审美情趣,就可以无止境地享受生活之乐,它不用依赖于物质条件的丰厚与金钱的充裕。一个被“埋下”一颗情趣的“种子”的人,他(她)会自觉地享受阅读,喜欢文学,亲近艺术,不仅自己生活得有滋有味,而且也会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愉悦情绪影响着他(她)周围的人。
-
-
埋下一颗情趣的种子,让生活有味儿
有人说,人生其实是无意义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对此深以为然。活在当下,享受眼前,快乐生活,比什么都重要,并且有意义得多。
其实,优秀的人,大多是充满情趣的性情中人。
——“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梁实秋可以在寻常的散步中发现情趣。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说的就是一种人生情趣。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由此可见,梁启超是一个真正讲究情趣的人。
——“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就冲张岱这段话,你就可以判断他的生活情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沈复在儿时就自创而得生活趣味。
我所知道的古今中外的大家,如苏轼,如梁实秋,如林语堂,如胡适,如罗曼罗兰,如夏目漱石,都是一些富有情趣的人。反之,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充满睿智与富有情趣,才让我那么喜欢他们、敬仰他们。我喜欢读沈复的《浮生六记》、袁枚的《随园诗话》,为《世说新语》、《追忆似水年华》所沉醉,推崇的是张岱的《陶庵梦忆》、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优秀的人,大多是充满情趣的性情中人
-
-
当然,也有人一定要说,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在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追求中,借助自信坚强的坚定品质,最终获得人生的成功,这个过程才能让其获得更大更持久的快乐。我并不否认这一点,并且我认为,通过自身努力而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中得到的快乐程度相对而言比较深。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被排在最高级。我只是说,这种“快乐”比较难求,不像“情趣生活”所带来的快乐那么易得。同时,两者也并不矛盾,追求生活情趣带来的快乐,也可以最终成就自我价值的实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从中享受到快乐,才更能够接近所谓的成功。
我的先生钱梦龙这样定义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我非常懂得并欣赏他的这一定义,因为我知道,他就是基于对一味追求成功的人生的否定而提出这样的育人理念。首先要学生将人生定位为做一个“普通人”,那就大方向对了;然后要做一名“快乐”的普通人——为了快乐,需要充实精神,而充实精神,首当其冲需要文学与艺术,这些都是我们现行教育所缺乏的,需要学校和家庭对此引起相当重视。
钱梦龙先生,他应该算是世人眼里的“成功者”,他的人生总属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了吧?但是我与他多次探讨“快乐”一词,他自认为,就他而言,一生中感觉到真正快乐的时间并不很多。对于快乐,很多时候是世人自以为是地强加于他的,以为他在某时某刻一定很快乐。我们在追求“日常生活情趣”这一点上有共鸣,这也是我与他有较多共同语言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我与先生结合是看中他的名声,他与我在一起是看中我的年轻。其实,我们在一起生活,经常乐趣不断,我以后会写成文字,让大家分享生活中由一些小情趣引发的快乐。年轻时的爱通常迷茫,两个人根本不了解,“三观”不一致的情况下也会由于荷尔蒙作用而“爱”起来;中年以后变得理智与成熟,环顾我的生活周围,自觉根本没有值得我爱的异性,没有比钱先生更了解我、也更有生活情趣的人了,所以才不顾年龄差异与社会舆论的质疑而选择与他在一起,这一点,我想对于先生来说也一样。他与我在一起,更多时候不是作为“语文界泰斗”或者“语文权威”,而是一个知己,一个知音,一个贴心人。
我俩在一起,丰富的精神足以让我们“神游”,自感心灵的“清明”令人忘忧,时常单纯开心犹如孩童。我对他说,我很庆幸,我们的爱没有擦肩而过。因此,面对婚姻中高龄的一方,这种略带缺憾的幸福现实,让我们彼此更加珍惜。
我这篇文章,虽然题为《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但并不是一篇中考“教师下水文”,而是昨日看到上海市中考作文题后的一篇随想。再次声明,以免误会。
本文为一线教师投稿。
饱含深情,充满了对人生的体悟与生活的智慧。
改变教育,从思想开始!
征稿启事
邀请校长、教师及优秀教育人前来投稿,精选来稿会在中国网教育频道发布,欢迎踊跃参与!咨询热线:010-88824912 Email: zhuyl@china.org.cn
作者:姚丹华
编排:实习生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一线教师投稿,已经作者授权。转载须经中国网教育频道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