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学会选择,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2017-08-02 中国网教育频道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朗读者王玥的朗读音频✦


21天伴读记 第14天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无数选择的机会。机会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意识培养自己选择的能力,那么就有可能抓住机会,走向成功;如果事事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那么机会就会与他擦肩而过。父母要对孩子一生负责,就要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切不可包办代替。


1969 年初,六八届中学毕业生面临着三种选择:去农村插队、去生产建设兵团、留北京工厂。我征求妈妈的意见,她说:“去哪儿你自己定吧。”我选择了去吉林农村插队。妈妈尽管很想让我留在她的身边,但她只说了一句话:“别把东西丢了。”


离开了父母,离开了老师,我才真正感觉到踏上了人生的道路,我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


下乡插队三年后,我面临选择:是去白城地区知青办,还是去镇赉县文工团创作组?虽然当时我在巨丰山组织了一个剧团,创作了一些剧本,春节期间到各村演出,很受欢迎,可我还是决定去地区知青办,为知青办刊物,因为我更喜欢写新闻报道。


就这样,我在白城地区知青办工作了六年,并担任了知青办副主任。1979 年 6 月,我正式调入了中国少年报社。


每一个曾经上山下乡的父母,谈起自己当年的选择,脸上都会洋溢出一种自豪。那些苦呀、累呀都是自己选择的。这样的体验是花钱也买不来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可我们自己做了父母,却习惯千方百计为孩子设计未来,逼着孩子做他们没有兴趣的事情。



结果只有两个,一是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只会顺从地按照父母的意见办事,自己缺少主见;二是引起孩子的反感,总是跟父母“较劲”:你让我朝东,我偏要向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法实现,还造成与孩子心理的隔阂。


如果我们能够想想当年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自主选择,那结果就大不一样。


我的儿子从小兴趣广泛。在小学读书时,课余学过二胡、捏泥人、美术、无线电。六年级时,他组装了一个能收到五个台的收音机,在区无线电比赛中得了一等奖。当时,我和他爸爸都很高兴,一心想让他往无线电方面发展。


没想到,到中学报到的第一天,儿子便去军乐班报名学吹大号。我知道后立刻表示反对:“你干什么不好,干吗非要去吹喇叭不可!”我曾经看过军乐队演奏,觉得吹大号是最没意思的——永远坐在边上,只能给人伴奏。


“您别急着表态,先去学校看看行不行?您不是‘知心姐姐’吗!”儿子给我来了个“激将法”。我无言以对,只好点头。


我去学校那天正是暑假里最热的一天,军乐班的学生在操场上练队列。只见儿子站在烈日下,满脸是汗水,却擦也不擦——我知道,他在“表现”给我看。这让我既心疼又有些感动。




从训练场下来,儿子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说:“吹号是个苦差事,不容易成功,尤其是大号。你过去没有基础,要从头学,有准备吗?”


“没问题,有苦自己吃,有汗自己擦。”儿子斩钉截铁地回答。看来,他已经下定决心了。“那好,路是你自己选的,你要坚持走到底。”我同意了,虽然有点勉强。


两个月后,乐队开始合奏了。那天,老师把家长请到了学校。孩子们个个吹得很起劲。当雄壮、和谐的世界名曲响起时,我流泪,许多家长也流泪了,没有想到,原本对铜管乐器一窍不通的孩子,经过两个月练习,竟然演奏得这么好!



儿子也真有志气,一直坚持了六年,成为学校军乐团首席大号。让我惊喜的是,儿子不仅学会了吹奏乐器的技巧,更看到了“合作的力量”、 “投入的力量”,从而培养了强烈的责任意识,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我想,这些正是他能坚持下来的原因,因为他热爱乐团,所以吃苦受累都乐于承受。学会选择的人,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请输入标题     bcdef

-作者-

卢勤,高级编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著名的“知心姐姐”。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朗读者-

王玥,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编辑制作:乔敏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原标题为《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选自卢勤的《写给世纪父母》,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参与话题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