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清北游”垃圾遍地!中国纪律教育,为何培养不出高素质公民?

2017-08-10 中国网教育频道


1

1

1


这两天,北大清华校门外的一组照片爆红网络,主角竟是垃圾



暑假期间,由于学生旅游团太多,想进北大清华参观,要排队几个小时。更让人无语的是,排队现场垃圾遍地。



 “我们两个人在这边打扫,每天垃圾都很多,我们工作用的那种环卫车,每天能装满七八车。”一名环卫工人说。


“这素质和名校格格不入啊,别去凑热闹了!”很多网友感慨地说:“有些孩子与北大清华的差距,不仅仅是成绩!”


这让我想起最近在微博上看到的另一组照片——洛杉矶机场外的中国学生vs日本学生:


 (中国孩子)


 (日本孩子)


著名教育家李振村曾提出过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中小学12年纪律教育没有培养出高素质公民?


中国中小学纪律教育的强度和深度,在世界范围内恐怕都是名列前茅。走进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园,目光所及无不秩序井然。课内课外,各种活动,看上去孩子们都很遵守纪律。



课间操、运动会上,从几百学生到几千学生,都能做到阵列绝对严整,动作高度一致,比受检阅的部队差不到哪里去。


心理学家说,一个行为重复21次就可以形成习惯。从小学到高中,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接受了上千次的纪律训练。为什么几千次的重复训练并没有让学生养成守纪律的习惯?

1

2

1


后来听一位旅德华侨分享的故事后,我找到了答案。


这位华侨有一次回国,参观了一所幼儿园。看到的场景,令她惊诧不已:



老师喊着“一二一”口令,带领两队小朋友整齐踏步走到操场。然后,老师开始布置队形,分男女两队,按身高由矮到高排列。


这个过程对老师来说相当痛苦,因为孩子们到了室外都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话嬉闹,老师说的话,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


这位老师在天性好动的小朋友中间,一会儿对着一个正在说笑、不小心站到女孩队伍里的男孩一脸厉色地说:“XXX,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啊?”,一会儿又对一个跑到别人队伍的小朋友呵斥:“我不是让你站这里的吗?不要乱动!”


老师忙活了十几分钟就只干了一件事:整顿纪律——让孩子们按照她的要求站好队。因为孩子门不太认真听老师说话,她越来越没耐心对孩子和颜悦色,表情和语气变得越来越严厉生气。老师累,孩子累,在旁边观察的华侨也累。


这与德国学校的室外自由活动场面反差极大:在德国,没有齐步走,没有男生女生分开且按身高站队。



德国学校那么自由散漫,出来的孩子能遵守规则和纪律吗?事实上,德国人遵守规则是全世界出名的。    


德国是怎么教孩子遵守规则的呢?德国没有“听话”一说,老师和家长从不要求孩子“听话”,他们教孩子在学校尊重同学,友好相处。


比如,德国幼儿园没有强制性午睡,不想睡的孩子可以自由活动,但有一条规则需要遵守:不能在别的孩子午休时大声喧哗。你不睡是你的自由,但打扰到其他在睡觉的孩子就不对了。


相比之下,国内幼儿园对午睡时间做了统一的规定和限制,不考虑个体的需求差异,仅仅是为了方便老师管理学生。


也就是说,中国学生守的是纪律,德国学生守的是规则。



规则是人性的。规则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保护弱者不被侵犯,防止强者为所欲为。在一个规则健全、人人遵守的社会,每个人都是规则的受益者,尤其是那些无权无势的普通人。


纪律是逆人性的。纪律的制定,主要是为纪律制定者服务,通常是为了让一方绝对服从另一方,不能质疑,更不能挑战。它是纪律制定者以纪律之名限制服从者行为的工具。


1

2

1


这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中小学12年纪律教育没有培养出高素质公民?因为中国学生遵守的,不是规则,而是纪律!


纪律的逆人性,意味着纪律很难激发孩子内在的秩序感和规则感,从而被自觉遵从。纪律的维持只能靠外力的强压。



很多学校,每天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执勤,执勤学生带着执勤标识,拿着小本子满校园转悠,发现违规违纪现象立马记录,对违纪学生所在班级进行扣分。班主任都害怕扣分,就想出了各种严厉措施约束自己班级的学生。


当下我国中小学校园里秩序井然的“真相”,其实只是“高压”之下形成的假象!“高压”建立了一种看不见的恐惧氛围,在这种恐惧里,孩子们会小心翼翼,避免触雷。但内在的秩序感和规则感却并没有因为这种外在压力而形成。


“高压”一旦解除——比如毕业走向社会,进入“常压”环境,学生很快就原形毕露。于是,才有了这样的中国特色的双重人格现象:在班级是个好孩子,在家是个小霸王;在学校乖顺守纪律,出了校门为所欲为。



现在一些国家称呼中国游客为“蟑螂”,以至于我国领导在会见中国驻马尔代夫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时都笑称,“我插一句啊,也要教育我们的公民到海外旅游讲文明。矿泉水瓶子不要乱扔,不要去破坏人家的珊瑚礁。”在此背景下,我们确实有必要下更多的力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内在秩序感。


一方面,我们要少一些逆人性的纪律。比如几乎所有小学都会让孩子行少先队礼,可是这种礼仪并非常态生活中的礼仪,小学训练了六年,到了初中就取消了,这也就意味着六年的训练基本上做了无用功。



另一方面,我们要多一些人性的规则。孩子们参加集体活动,不必非得像士兵一样排成严整队列,能够不争不抢、有序行走就可以 44 29934 44 13290 0 0 5649 0 0:00:05 0:00:02 0:00:03 5648。集体聚会,我们也不要求孩子一定坐得横平竖直,大致整齐即可。孩子们见了客人,能够微笑致意、挥手问好也就可以了,不必鞠躬或者行少先队礼。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告诉孩子规则背后的道理,只有理解了规则,孩子才能发自内心地遵守规则。


规则不是条条框框、白纸黑字,规则不是一种命令,规则是一种同理心、体谅心。日本有一种文化,叫做“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说到底,规则就是替他人着想。


前不久,南京地铁站里的一群农民工师傅温暖了整个朋友圈。



一群农民工师傅看着一班班列车驶离,迟迟不愿上车。原来,他们怕自己随身携带的行李影响其他乘客,还说:“年轻人上班要赶时间,让他们先走,我们不赶时间。”足足等了2个小时,他们才搭上列车。


一个守规则、有教养的人,时时刻刻心里都装着他人,懂得推己及人,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到哪里都能得到点赞。


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在全国率先推出《从生活,学数学》节目,每天10分钟,讲一个生活现象和背后的数学思维,让孩子惊叹:数学真好玩!  


来源:青榄家长地带

编辑:江玉婷

责任编辑:周继凤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深度 | 惊了!中美教育本质相同,都将进入“社会分层”的时代?

深度 | 柳斌:义务教育阶段应该精简各种竞争性考试

干货 | 从美国明星教师的55条班规,看美国素质教育

悦读 | 北大教授: 一辈子的道路取决于语文(看完受益终身!)

关注 | 叶翠微卸任引发连锁变化!曾自称“教育玩家”,带学生玩进世界名校!

悦读 | 最强老爸梁启超“满庭皆才俊”,原来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