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人堂 | 北师大边玉芳教授告诉你,读懂孩子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常识!

2017-09-01 王晓霞 刘昌 中国网教育频道


 

全文共4185字,预计8分钟读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449cbzlk&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他们伤害了你,你爸和你妈,虽然不是故意的,但的确伤害了你。——诗人菲利浦·拉金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做客《教育名人堂》

请输入标题     bcdef

这首诗可以说反映了大多数孩子的心声,家长们倾其所有,给予孩子们最好的,可孩子们依然认为这种“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伤害”。


我相信家长听了这句话会有一点失落,但也会自我反省,到底如何读懂孩子呢?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读懂孩子》系列丛书的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

请输入标题     bcdef

Q

中国网:相对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师和家长可以说是格外焦虑,突然间不知道怎么读懂孩子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作为专业的的心理学专家,您觉得当代的家庭教育问题出在哪儿?您怎么评价现在的家长?


边玉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觉得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如果我们对什么事情都不焦虑,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我们根本就不在乎这个问题。


我们父母教育我们这一代大概没有像现在这么焦虑,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爸爸妈妈可能觉得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所以不太关注家庭教育的问题。有焦虑,说明我们的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我也开始考虑家长怎样教育孩子这个问题。现在的家庭教育和我们这一代或者是上世纪的家庭教育相比,我觉得可能会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边玉芳教授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第一个,我们说每一个家长都特别爱孩子,特别关心孩子,也充分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常常不太知道我这样做对不对,也不太知道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自信程度可能还是不够。所以这就构成了想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但是又缺乏普遍教育教学方法这样一个矛盾。


第二个,可能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希望孩子学习好,但是又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有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因为学习好,受到了很多肯定,又怕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所以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目标也不是很明确,想要不那么功利吧,但是在面对一些现实的问题又好像不能不功利,这又是一堆矛盾。


第三个,现在家长的文化水准都提高了很多,有很多80后,甚至现在有90后的爸爸妈妈,这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文化水平都很高,也特别有学习的热情。但是在学的过程中,信息时代里家庭教育的学习途径和渠道非常多,家长可能会淹没在信息里面,也不知道该怎么学,应该学什么。所以这又是一个矛盾。我觉得现在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喜忧参半的现状吧。


边玉芳教授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Q

中国网: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中庸,凡事不能过犹不及。我手里有一本边教授出版的《读懂孩子》系列书籍,这里边有很多实用的方法教给家长,那我想问边教授您出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呢?


边玉芳:我记得有一个家长就跟我说,他说看了三本书籍,对网瘾这个问题,有三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网络成瘾本身就不是个问题,现在网络都普遍化了,哪有成瘾这一说?我们自己从早到晚都在电脑前坐着,我们就没有成瘾这一说。


难道孩子就有网络成瘾这一说吗?有的人就说,网络成瘾可能是我们不尊重孩子,当孩子因为上网不吃饭的时候,你就给他端一碗饭,让孩子玩个够,以后就不成瘾了。这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我觉得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我希望我的书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就是把一些基本的正确育儿方法,通过一种非常适合于家长阅读的途径被广大家长所掌握,能够真正地帮助家长。这就是当时我出这套书的初衷。


Q

中国网:刚才我们提到焦虑的话题,也是因为家长的选择性太多了。您提到家庭教育的市场,很多书籍可以说是鱼龙混杂的。那您觉得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能提供什么样的科学支撑呢?


边玉芳:《读懂孩子》不仅仅是心理学的视角,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我也整合了一些教育学、社会学、脑科学、生理学的一些成果,但是主要还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视角。


我的板块里有很多非常细节化的板块,这是为了方便家长阅读。主要有两个板块,一个是孩子的成长规律,还有一个是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发展特点,家长怎样进行教育的育儿策略。


其实心理学一直就是教育学的基础,任何的教育学,当然不仅仅是家庭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他的基础都是心理学。家庭教育也不例外,它也是一定要以心理学为基础,特别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的。


中国网《教育名人堂》节目主持人 王晓霞


Q

中国网:您这套书分了三个阶段,我们就从0~6岁这个阶段开始问起,这个阶段孩子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普遍的规律?


边玉芳:0~6岁是孩子脑发育的高峰期,其实也就意味着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最迅速的一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几个月里其实差不多,但几天之后就会发现有很多很大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早期教育是要特别重视的。但是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并不意味着要报很多很多的兴趣班。


我们的家长尤其需要去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教育,然后有的放矢。因为0~6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打成的底色,对孩子的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甚至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Q

中国网:我们知道现在物质已经非常发达了,家长肯定希望把最好的都给孩子们,孩子们有什么要求家长都想马上给孩子。您也提到“延迟满足”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这个时候家长怎么做才更合适一点呢?


边玉芳: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的实验,指的是孩子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牺牲暂时的利益,这种能力对孩子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吃糖,孩子今天只能吃一颗,但如果孩子能等到明天,就可以吃两颗。比如说今天可以给孩子十块钱,但是假如孩子能等半个月,就可以给他十五块钱。这个小的马上可以拿到,但大的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拿到的。


这种能力真的很重要,因为这是人所特有的。比如说我们刚才谈到网瘾的问题,为什么说网络成瘾?那就是说我眼下有这样一种物质和感官的满足,但这与我未来的前途之间产生了冲突。为了这个长久的目标,我愿意牺牲眼前的利益。这个和意志力有关,也跟学会选择的能力有关。


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了,家长都要给孩子更好的,这种心情都可以理解。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不要什么都满足孩子,因为对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是会有损害的。


家长要给孩子两种回应,一种是坚决不给,拒绝的时候就是要拒绝的;另一种是买。当孩子基本需要满足的前提下,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等一等,过两三天再买。这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我们的家长在平时也可以这样做。


边玉芳教授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Q

中国网:如果孩子的什么需求都满足他,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


边玉芳:这种孩子将会在未来没有意志力,也没有毅力,他也不会为了长远的目标去努力。这对他的一生其实是有很大的损害。


Q

中国网:这样的孩子可能对父母也缺乏一种感恩之心,觉得是应得的。


边玉芳:对啊,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背后的付出,也不会珍惜他所得到的东西。


Q

中国网:还有一个关于惩罚的问题是家长比较困惑的,我们知道惩罚和奖励是相对应的,那如何惩罚才能改掉孩子的坏行为、坏习惯,如何奖励又能让孩子提升自信心呢?


边玉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经常讲,奖励和惩罚是家长手里的两个重要的法宝。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但是奖励是要有方法的,一般来说希望奖励的是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不是空空地针对一个人。


有三种表扬的方法,一种叫个人趋向的表扬和奖励,就是说表扬孩子“棒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第二个是结果趋向的表扬,“你看你取得了好成绩”;第三种就是过程趋向的表扬,就是说“你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努力”。


第三种关于过程趋向的表扬,非常重要。


年龄越大的孩子越能区分出表扬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所以就越需要一些非常具体的反馈,越需要一个基于过程的,基于具体事实的一些表扬和奖励。


另外,过多的物质奖励有时候会损害孩子的内部动机,孩子就会为了奖励而学,这对孩子的损失就更大了。奖励肯定是需要的,但不是过多夸大其词的奖励。


惩罚也是一样的,惩罚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惩罚和奖励,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好的行为就要表扬和奖励,不好的行为就要惩罚和批评。


我一直在强调表扬、奖励和批评、惩罚的都是针对孩子的行为,所以家长惩罚的是孩子的行为,不是孩子这个人。我们任何的惩罚,首先是不能损害孩子身心健康。有些惩罚,因为孩子今天的不良行为,把他本来有的待遇给剥夺了,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惩罚方式。


为什么你被剥夺了这个待遇,为什么要惩罚你,原因在于惩罚的是你这个行为,但是不是你这个人。爸爸妈妈在任何时候都是爱你的,爱你这个人,无条件地爱你,但是你的行为是有对错之分的。


最后,要问他为什么今天会被惩罚,让孩子说明惩罚原因。孩子说完以后,爸爸妈妈可以拥抱或者亲吻孩子,并告诉他只要改正了爸爸妈妈还会爱你。


Q

中国网:在这里要特别提醒老师和家长,我们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明白孩子错的是他的行为。刚才我们提到的惩罚有个问题想跟您讨论一下。我们知道现在是不允许老师体罚孩子的,否则家长好像都有很大的意见。对于这样的现象您怎么看?


边玉芳:实际上我是觉得看是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我们现在有明确的规定,不能体罚孩子。但我觉得可能要对惩罚、批评、包括体罚这些概念做一个澄清,老师有没有批评孩子的权力?


我觉得老师一定是要批评的,如果一个老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那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我们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哪个行为是对的,哪个行为是不对的,孩子做错了就一定要批评,包括恰当的惩罚。


这里的惩罚一定不是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行为,比如说在当着全班同学,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让他到门口去罚站。这种惩罚可能对他的自尊心带来一个很大的伤害。


边玉芳教授做客中国网《教育名人堂》


惩罚的方法有时候也要因人而异。这种方式可能对这个孩子不恰当,但是对于另外一个孩子就恰当,取决于师生关系,以及孩子的特点。


比如说,像林黛玉这样的孩子可能一点小批评就受不了,但是对有些孩子就是响鼓要用重锤敲。我觉得只要老师的本意是出于孩子的发展,而且又不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不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障碍,恰当的惩罚是可以的。


比如说班里面约定俗成的规定,孩子哪个卫生搞得不好,或者是做了什么影响到班集体,那必须要做什么样的一个惩罚的行为。如果惩罚是一个班级规定或者是约定俗成的,大家又觉得这不是恶意的,我觉得都是没有问题的。


结束语



感谢边教授接受我们的专访。9月1日,中国网教育频道伴读第四季,将和大家一起阅读边教授的《读懂孩子》,希望大家能够得到更加具体可行的家教方法。我们希望通过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伴读第四季,我们不见不散!



主持人 / 文字编辑:王晓霞

摄像 / 视频编辑:刘昌

排版制作:王诗悦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名人堂 | 卢勤的教育箴言:快乐人生三句话,幸福人生九个字

名人堂 | 卢勤:分享中长大的孩子爱人爱己,独享中长大的孩子自私冷漠

名人堂 | 孙云晓:为孩子种下“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

名人堂 | 美国大山一家:隔代教育观念冲突,要把握爱的“界限”

名人堂 | 王文湛:权威解读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综合素质的内涵

名人堂 | 对话朱永新:和美好相遇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