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 | 语文阅读能力是孩子晋级的阶梯

2017-09-14 中国网教育频道

伴读第四季《读懂孩子》第14天

朗读者 | 陆朱颜

学校 | 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



养育策略


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姿势。

 

阅读态度:阅读是一件需要集中注意力,孩子需要养成认真阅读、喜爱阅读的态度。

 

阅读方法:孩子需要养成“四到”的阅读习惯,分别是眼到、口到、心到和手到。

 

“眼到”——注意力需要集中在阅读的书籍上,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略读、精读。

 

“口到”——根据情况选择默读或朗诵。默读速度更快,获取的信息量更多。但有些内容(如诗歌等)需要大声朗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及其韵律。

 

“心到”——边阅读边思考。思考的内容可以包括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发现文中的铺垫和伏笔。

 

“手到”——随手做笔记和标记,标记出好词好句,并摘抄下来。另外,勤翻字典,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不认识的字词。

 

阅读姿势 :小学生还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正确的阅读姿势有助于保护脊柱和视力。

 

正确的阅读姿势有两种:一是阅读者双脚自然平放在地面上,挺胸抬头(保持脊柱 伸直),把书立起来,与桌面成直角并稍向外倾斜,眼睛离书本一尺远;二是阅读者直接把书平放在桌面上,把书摊平,两条胳膊平放在桌面上,挺直腰杆。间隔30分钟或 45分钟稍作休息,看看远方、绿色的物品,做眼保健操。 



增添阅读氛围


让孩子在家里随时都能看到书。除了在家里设置一个家庭图书角,可以在孩子的床头、书桌上摆放一些书、画册等,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书,充分利用各种零散的时间看书。


制订一个固定的家庭读书时间表。家长和孩子一起商量,确定一个或几个全家专属的阅读时间。在这些时间段内,所有成员聚集在一起,可以共同阅读一本书,也可以各自读自己喜欢的书。

 

与孩子一起讨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告诉孩子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时,可以跟父母一起讨论。每次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都要尽量回答。为了便于回答孩子的问题,家长可以备一些百科全书、字典式的书籍。如果发现真的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例如上网查找资料、向老师请教等。

 

经常带孩子逛书店,书店的氛围是一种很强烈的熏染。孩子还能现场翻阅、了解自己是否喜欢看,再决定是否需要购买。


制定计划表


跟孩子商量,一起制订每月、每季的阅读计划,并制作一张简单的“阅读完成表”。当孩子阅读完一本书后,在“完成表”上写上书名,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记录阅读时间。当孩子看到这张表以后,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体验到阅读的成就感。



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当然,笔记不在多,贵在有感而发、真心欣赏。另外,对于一些好的句子,也可以坚持多看、多背。

 

例如,教孩子标记出喜欢的词句,或摘抄在专属笔记本上,或顺手把感受工整地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

 

引导孩子边阅读边思考。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讨论的方式,鼓励孩子多思考。  


例如,当孩子读完故事后,询问孩子“你最喜欢里面的谁呢?为什么?”“你觉得这个故事说了什么?”“你觉得故事结束以后,主人公身上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选择适合读物


家长需要选购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书,否则太难、太简单的书,都容易降低孩子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适合阅读一些以图为主、形象生动的、篇幅相对较短、情节简单、标有音标的书籍,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书籍。

 

中年级:适合阅读一些图画较少的、文字较多的书、有注音,篇幅可适当增长的、相对深刻的书籍,如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历史故事等书籍。

 

高年级:适合阅读一些思辨性更强的图书,如名人传记、中外名著、诗歌等书籍。

 

除了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外,还需引导孩子多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扩大阅读面。

 

作者: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出版-

《读懂孩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南湖实验学校 | 陆朱颜

座右铭:脚踏实地,才能抬头仰望蓝天。


 今日话题


# 你有推荐孩子阅读的书单吗? #


1,在微社区或微博,参与每日"不发火"活动打卡,坚持打卡的读者将有机会获得神秘礼物。


2,参与每日话题讨论,在本篇文章下留言,位列第5楼的读者,将有机会成为幸运读者。



小编推荐

伴读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将终生受益

伴读 | 开学啦!孩子入学前的四项准备,您做好了么?

伴读 | 划重点!方法不对,惩罚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伴读 | 请善待好奇心,那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钥匙

伴读 | 帮孩子缓解分离焦虑,上学再也不是“生离死别”

编辑制作:刘嘉欣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