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 | 毕淑敏:悲伤的实质是“丧失”

2017-10-12 中国网教育频道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文 / 毕淑敏



说起悲伤来大家都不陌生。我相信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会经历刻骨铭心的悲伤。那么悲伤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反应呢?有的人长久地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法自拔,有的人却可以比较快的复原重新感知生活的快乐和美好。这其中又有怎样的规律?



悲伤的定义


悲伤在《心理学大词典》上的定义是:人的原始情绪之一。因自己喜欢热爱的对象遗失或期望的东西幻灭而引起的一种伤心、难过的情绪体验。常伴有失眠、哭泣、难过、抑郁、食欲减退等身心反应。汉语有个形容词“伤心”悲伤的时候最先伤害的就是“心”。一个伤心的人是无法充分地享受幸福的。


古人的哀思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是才女李清照的悲伤。太阳升得老高了她方才起床,好不容易起来了又没心情梳头发。通过这个细节传达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难以排遣的凄惨心境。万事皆休无穷落寞只得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欲语泪先流”让人没来得及诉说就把心境中的悲情从眼眶喷涌而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由的伤国之痛。这首《虞美人》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据说词中流露了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促使宋太宗下毒手处死李煜。


李煜由问天、问人到自问终究没有找到答案。美好的春花秋月李煜却希望它们早日“了”却,“东风”“明月”也都成了忧愁哀伤的酵母,“不堪回首”囚居异邦的生活促成无限苦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妻子过世已经十年,但哽咽的丧妻之痛依然像刚刚出炉的烧饼一样滚烫灼人。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许于梦中。


今人的悲痛


如果说上面所引的都是古人的哀思那让我们看看巴金老人的《回忆萧珊》。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我多么愿意让她的泪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脸上重现,即使减少我几年的生命来换取我们家庭生活中一个宁静的夜晚我也心甘情愿。她离开我十二年了,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着车子的驶近等待着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


悲伤是绵延不断的

 

李清照是丧失了丈夫,也丧失了家园。

 

李煜是丧失了往日锦衣玉食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涯,丧失了国土和臣民。

 

苏轼是丧失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巴老也是失却了最好的朋友和伴侣。

 

这些诗是何时写的呢?苏轼的词中说的是丧失爱妻10年,巴老的文中说的是萧珊死去12年……几千个日日夜夜,那持续不断的哀伤仍然像刚采下的蔬菜,新鲜得滴下水来。

 

提起悲伤,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死亡。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大约是多少呢?2006年,我国人口死亡率是0.681%,死亡人口达892万。2007年,中国人口死亡率是0.693%,死亡人口达914万。

 

如果取13.1亿人口总数,取0.68%死亡率这样一个粗略数据计算,那么,中国每年的死亡人口都已接近900万。如果以一位死者有亲属5人来计算,那么每年就会有4500万以上的中国人口,沉浸在近一年内失去亲人的崭新痛苦之中。如果以传统的守孝3年计算,那么每年就有约1.3亿的人,在悲痛中煎熬挣扎。

 

悲伤,既是一个瞬间发生的状态,又是一个绵延已久的过程。



悲伤的实质是丧失

 

它是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的对象时,所面临的特殊情况。悲伤的实质是“丧失”,是“丧失”以后人的情绪反应。丧失的事物多种多样。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没有任何生命但却被人赋予了意义灌注了情感的东西。

 

可以想见,一个人在出生以后和死亡之间,要经历不断的失去和破灭,如果每一次都以哀伤应对,并且哀伤的时间旷日持久,久久不能自拔,那么,整个人生必然黯淡。



-作者-

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主播-

北华大学 | 房慧敏

座右铭:腹有诗书气自华


小编推荐

伴读 | 找到新模式,覆盖内心深处的自卑

伴读 | 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

伴读 | 接纳自卑,它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来帮助你

伴读 | 自我排查,找到自卑的根源

伴读 | 自卑情结是幸福的最大敌人

伴读 | 帮孩子缓解分离焦虑,上学再也不是“生离死别”

伴读 | 暴躁、吵架、离家出走,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到底怎么教?

伴读 | 防微杜渐,将“谎言”的因子扼杀在摇篮中

伴读 | “习得性无助”让我们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力


编辑制作:沈昕雨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选自毕淑敏的《破解幸福密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