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霞客 | 校长沈茂德自比“农夫”,揭秘优秀学生的共同特点(附精彩视频)

2017-10-16 王晓霞 刘昌 中国网教育频道
 

全文共4700字,预计7分钟读完

  

每一个经历过教育的人

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可能会忘了

老师教的语文、数学……

但是不会忘记老师的人格、老师的德行。


每一个老师

每天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言和行,

应该是学生的楷模,

把孩子引向光明之处。


精彩视频:对话沈茂德(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61abfupv&width=500&height=375&auto=0

        


教师节前夕,我在首都师范大学见到了江苏省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他是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见到沈校长时,他正在写材料,准备第二日向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汇报工作。


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先生曾多次与我提起沈校长,赞赏有加。耳闻不如一见,沈校长瘦高的身材,举手投足间有一种英气。没有客套的寒暄,他刚落座就直入主题。


“传统的教育带有大工业生产的深刻烙印,它比较强调规模化和标准化。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有其特点——批量化、效益高,每年培养了大批重点大学的学生。但是它的缺点就是忘记了因材施教,缺失了个性培育。”


深耕教育35年,做了21年校长,沈茂德对教育有着独到的理解。很多人称他为教育家,他却自比“农夫”。“农民最爱的是土地,我最爱的就是校园。农民喜欢的是庄稼,我喜欢的就是学生。农民有一种品德,就是辛勤地耕耘,耐心地等待着庄稼的丰收。”


作为校长,沈茂德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像庄稼那样茁壮成长,这大抵也是他把自己比作“农夫”的原因。

 


1

校长是什么?

 

1982年,沈茂德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高中工作,到今天已经整整35年了。他带过12届的高三毕业班,经历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很多变革,对高中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从年轻教师渐渐成长为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后来做校长,沈茂德在重点中学校长的岗位上一做就是21年。


很多人不解,“你为什么对教育这样痴迷?”他总是笑着回答:“傻了!”几十年来沈茂德将整个生命和情感融进了教育。他经常说,“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教育了。”


校长其实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21年的校长历练,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沈茂德都品尝过。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种声音——不把校长当官做。沈茂德认为,一个优秀的校长,首先要获得老师们的认同,赢得孩子们的喜欢,逐渐赢得家长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而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这就需要理解校长的定位。



校长究竟是什么?

校长的主要工作应该做什么?


在沈茂德看来,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真诚的服务者。他要心甘情愿地为老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提供自己最大可能的服务。现有的学校体制是校长负责制,老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校长的帮助,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需要校长的服务。准确地说,校长要为未来的文学家提供尽可能多的书籍,为未来的科学家建设尽可能多的实验室,为未来的政治家在校园里提供舞台等等。


第二,校长应该是学校课程的积极建设者。在学校优质发展的很多关键词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课程。有什么样的课程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沈茂德认为,国家课程代表着一种国家意志,必须严格、规范、不折不扣地执行。但是国家课程是一种普适性的、基础性的要求,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还应该考虑地区的特点、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建设课程。


担任校长21年,沈茂德和他的校长团队以及老师们一直在建设天一中学的丰富课程。“第一是丰富阅读,我相信有丰富阅读的孩子才有深厚的人文功底;第二个是丰富活动,孩子们的能力和才华应该在活动中能得到更多的提升;第三是丰富经历,一个人的境界和他的视野是相关的。他的经历越多,他的活动范围越大,他的境界和视野就可能更广阔。”



沈茂德认为,在课程建设中,校长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学校有了丰富的课程,才会有个性化的学生,呈现群星璀璨的美景。


第三,校长在学校还是一个管理者。现代学校的管理更多强调引导、服务、熏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考核。沈茂德把管理称为两个词,一个是管,管也不是一般意义上制度的建设,考核分类。而是要发现问题和预警问题。他进一步解释,校长的基础工作是发现问题,“今天学校存在什么问题,我们怎么来应对它,完善它。预警就是敏锐地感知明天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这种能力需要校长在长期的历练,慢慢在挫折和反省中不断提升。”所谓的理是理顺校内的各种关系,理顺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关系。

 


2

怎么做

才能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欢?


什么样的校长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欢?沈茂德有着自己的解读。


第一,学校是一个教育系统,校长是一个专业性的岗位。因此校长一定要有学术性,学习和研究应该是校长常态化的品质。


第二,校长是一个学校文化引领的岗位,面对着不同个性的老师,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一种宽容的、善良的、帮助的姿态。校长应该是一个平和的人,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官员。


第三,大到课程建设,小到校园里每一棵树的栽培,再到餐厅、饮食、生活等等,校长都要以一个服务者的身份出现。


“我们学校是一个寄宿制高中,孩子们24小时生活在校园里。在设计学校浴室时,我们发现女孩子洗澡事情可能多一点,学校根据这样的情况增加了女生浴室的面积。女孩子冬天不吹头发很不好过,我就要求总务处在女浴室外面增加了很多插座。女孩子很开心,洗完头发马上就可以用吹风机吹头发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


第四,校长应该是一个务实的调研者,在深入课堂,深入孩子的生活,深入老师的生活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一些问题,并真实地帮助老师和孩子们解决一些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精彩视频:对话沈茂德(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61rm0qcu&width=500&height=375&auto=0



3

老师对学生的爱

是从心底里长出来的

 

至圣先师孔子认为对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老师是好老师,苏格拉底认为,好老师如同助产婆。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是好老师。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沈茂德的心中,做一个老师不容易,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更不容易。


“一个年轻的老师要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老师到一个优秀的老师,是需要历练的。”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成长。沈茂德说,一个优秀的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从心底里长出来的。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做老师首先应该问问自己喜欢不喜欢孩子,愿意不愿意长期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愿意不愿意平等地和孩子交流。热爱孩子是做老师的第一个要求。


第二,要尊重孩子,没有尊重就没有个性。我经常对老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的基本理解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关爱、尊重、期盼,优秀老师看孩子的眼神应该是平和的、温情的、慈祥的。行为应该是热腾腾的。所有行为始终对孩子充满着一种尊重,一种关怀,一种期待。


第三,一个优秀的老师就是展示在孩子面前的一本好书。尽管孩子们每天在阅读很多教科书,很多文学书,但是那些仅是文字的书,一个个老师才是真真实实展现在孩子们面前一本鲜活的、立体、全方位的教科书。


我们每一个经历过教育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可能会忘了老师教的语文、数学……但是不会忘记老师的人格、老师的德行。每一个老师每天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言和行,应该是学生的楷模,把孩子引向光明之处。

 


4

教育功利性

趋向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我们相信,每一位师者从踏进教育的那天起,对教师这个职业是怀抱着神圣感和使命感的。然而,随着教学任务的繁重和各种各样的原因,一些教师渐渐进入职业倦怠期,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


沈茂德认为,传统教育太功利,我们对分数和学历的要求太高了。慢慢地,传统的教育把教育变成了教科书,把教科书又演变成了习题,把习题又演变成了试卷。无休止的考试、冷酷的分数、标准化的分数线……这样的教育是枯燥的,对教师职业生活来说也是非常沉重的。


教育应该是有创造性的,鲜活的。而当教育成为机械的、工艺化的操作,教师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就可能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一些抱怨,负担,甚至不喜欢。“淡化教师考核,减轻功利性评价是提升教师幸福感、责任感与创造性的最基本的因素,这方面我们可以好好向芬兰学习。”沈茂德如是说。



教育功利性的背后,

又有着怎样的社会因素?


沈茂德认为,这与中国的国情有关。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第一需要考虑的是公平,保障每一个孩子有学上,我们国家以巨大的投入基本做到了。但是我们又面临另一个挑战,我们的国情是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对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这样孩子就沉重了,教育就沉重了。其实人是有差距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去名校。社会尚未达成这样的认识——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严酷的分数线决定着孩子的未来,高一分就是人才,低一分你就落下了。另外,我们的就业机制还有待完善。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基本上都是依据应试考试的分数。这就使教育越来越沉重。



沈茂德认为,高考亟待改革。“我是反对分数线的。在我看来一流考生并不一定是一流学生。一流考生的标准是每一类学科都要均衡发展,才能达到一定的总分。


但是人是有差异的,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有自己的强势智能,但是另一方面他一定有弱势智能。总分限制了学生个性的优势发展,在总分的制约下,孩子们的个性被淡薄了。”


上海和浙江的改革是一个完善的过程。高考改革应该走进一线,多听听一线校长的建议,老师的建议,多听听孩子们的建议,这样可能会更好。

 

精彩视频:对话沈茂德(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61xom0u8&width=500&height=375&auto=0



5

教育是农业

教育改革要面向未来

 

当前我们正在讨论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我一直建议要展开一次理论讨论,教育到底是工业还是农业。


如果教育是工业,就更多地强调标准化,规模化。如果我们认同教育是农业,就要考虑节气,考虑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应该有不同的学习特征。幼儿园应该强调玩,小学应该强调阅读和习惯,初中要强调习惯和性格的培养,高中强调勤奋与运动,大学要强调选择与学术。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承认差异,因才施教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我们一定要强调,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沈茂德建议,教育改革要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教育硬件的现代化。因此,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一定要强调从硬件的建设走向教师队伍的全面建设。


沈茂德认为,优化和完善现行的教师绩效工作,非常紧迫。“现在学校里班主任队伍建设,教研组长建设,校长队伍建设,如何激发这三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最需要重视的问题。”沈茂德如是说。


要建设丰富课程体系,就要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体系中给学校、给老师更大的空间,这样每个学校都会体现出不同的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选择上一级学校的时候,不是简单地考虑录取分数,而是按照自己适合的方向发展。高中、大学的特色、学校的风格应该体现在选择性。



6

优秀学生

有一些共同特征

 

目前,中学教师的教学负担非常重,沈茂德校长认为,负担过重往往容易使人肤浅。目前的情况是,教师没有闲暇时间来学习,思考,写作,社会浮躁的文化也影响着老师的心态。


在天一中学,沈茂德做了大量工作。他每年组织一些教师重返大学,尽量为老师提供专业发展的舞台和机会。


沈茂德和他的教师团队一直在做一项研究,他们对天一中学优秀的学生进行了个案分析,比如85届的毕业生,46岁的杜江峰教授成为年轻的中科院院士。这些优秀的孩子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一流学生有一些共性。



第一,梦想。他们的心中始终激荡着梦想,个人发展的梦想,对社会的担当,对国家的一种责任感,梦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第二,兴趣。这些学生有自己喜欢的领域,喜欢的学科。


第三,坚持。每个成功的人都要经历相当艰辛的过程,但他们都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长期坚持。


第四,性格。阳光的孩子,合作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第五,习惯。这些优秀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好习惯,如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沈茂德说,基础教育领域所谓的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是要落实习惯的培养。如果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重视了孩子习惯的培养,这些具有优良习惯的孩子走入大学一定会发展得更好,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


毋庸置疑,天一中学师生群星璀璨的背后是深耕教育几十载的“农夫”对“农业教育”的最好诠释。沈茂德说,孩子的名字叫“明天”。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事业。如果社会更尊重教师,我们的教师更加努力,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好。这或许就是一位“农夫”对这块土地最深沉的热爱。

 


沈茂德的教育“四观”


校长观

不把校长当官做,

校长应该是一个平和的人。


老师观

农民最爱的是土地,我最爱的就是校园,

农民喜欢的是庄稼,我喜欢的是学生 。


教育观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飞翔的蝴蝶才是最漂亮的。


学生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


主持人/作者  | 王晓霞

拍摄 | 刘昌

视频剪辑 | 王谦

版面设计 | 江玉婷 赵萍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霞客 | 刘希娅:要站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设计课程

霞客 | 熊丙奇:营利性的民办教育退步从何而来?

深度 | 诺贝尔奖得主反思: 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

霞客 | 尹后庆:要让孩子理解学科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

霞客 | 彭凯平: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主动精神不够

深度 | 教师日常行为背后的教育观是他关于教育的人性假设

名人堂 | 王文湛:解读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综合素质的内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