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 | 什么样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2017-12-11 中国网教育频道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文 / 程方平


最近,又有人对上学、求知的结果赶到困惑了:花高价买学区房不一定能让子女一直获得博士学位,即便有了博士学位,很可能照样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照样买不起学区房……于是,质疑油然而生:知识是不是可以改变命运?

 

我们知道,“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哲学命题,不完全是科学命题。前者的意思是,有知识的人较之无知识的人可以活得更理智、更自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中出现的各种机遇;而后者则强调有了知识就有可能改变命运,将“有知识”作为改变命运的必要条件,但也从没确定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条件”。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在成功者、幸福者身上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拥有知识。但是,他们究竟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是不是只是熟读书本、获得博士学位,就具备了融入行业、融入社会、成就事业、走向成功最重要和唯一的资本?显然,这样认识问题是比较肤浅和草率的。

 

众所周知,即便在历史上获得进士抑或是状元者,也很难说各个都是真正的成功者。因为,验证或影响人们是否成功的复杂社会,对知识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拥有学富五车的书本知识。

 

所以,中国古人早就强调在书本学习之外,还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一类更真实、更有用的知识。而对知识的把握绝不可囿于学历教育的影响,还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继续学习和历练。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在成功者、幸福者身上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拥有知识。但是,他们究竟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是不是只是熟读书本、获得博士学位,就具备了融入行业、融入社会、成就事业、走向成功最重要和唯一的资本?显然,这样认识问题是比较肤浅和草率的。

 

众所周知,即便在历史上获得进士抑或是状元者,也很难说各个都是真正的成功者。因为,验证或影响人们是否成功的复杂社会,对知识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拥有学富五车的书本知识。

 

所以,中国古人早就强调在书本学习之外,还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一类更真实、更有用的知识。而对知识的把握绝不可囿于学历教育的影响,还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继续学习和历练。



中国古代的《大学》讲了知识学习和运用的五个步骤或要点,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若能关注和把握好这五个方面,就可以让所学的知识变得有用,进而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这种改变还是有过程的,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

 

应该指出,每个人的成功都会与他人有所不同,学习和效法他人成功的经验,借鉴他人运用知识的方法,一定要做因人而异的改造,要首先对自己的现状和潜力做出客观明智的判断。

 

要清楚,我们所学的知识,特别是在大学、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多是经过提纯和科学归纳的,是共性和基本规律地反映;而我们为争取成功、为改变命运所做的努力,则是经验性的,是个别或特殊性的反映。

 

如果不知道这一区别,认为他人成功的具体做法即唯一可以追随的做法,就会陷入“削足适履”“东施效颦”的窘境,甚至还会错误地认为知识不能改变命运,或是进入宿命论的消极心理状态而不能自拔。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成功,能否改变命运,问题不在于选学哪一门知识,而在于如何看待和使用知识,如何认识自身的局限和价值。


以往,许多学习者都会在上大学时观察自己所学的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并采取积极的应对和调整措施,为就业和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深入探究在冷门专业中可能存在的机遇和在热门专业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如此,不仅对自己的期待比较务实合理,也更容易寻求适合自己成长和走向成功的正确道路。


-朗读者-

华中师范大学 | 张苡瑶

座右铭:天道酬勤,事在人为


小编推荐

伴读 | 林语堂: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

伴读 | 三毛:写给喜欢抱怨的你,也写给自己

伴读 | 曾国藩: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

伴读 | 杨绛:读书的苦与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伴读 | 梁实秋:改变气质,还得靠读书



编辑制作:沈昕雨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