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伴读 | 龙应台:玩,便是最好的教育

2018-02-27 中国网教育频道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文 / 龙应台



我们面对孩子,应该如何走进他们的心灵?做父母的,难道真的只能望着孩子的背影消失在前方?难道,这才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缘分?

 

龙应台以母亲的柔软和亲身的经历,为我们勾绘出一个平凡母亲对孩子的爱与牵眷。

 

说到“玩”,你知道吗?我觉得不懂“玩”,是一种缺点。席慕蓉曾经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

 

因为,他没有第一手接触过美。

 

我非常欣赏沈从文,我觉得他的文学魅力来自他小时的逃学经历——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等,这些给他呈现的是人生百态。


儿子小的时候,我常带他去剧场看戏,去公园里喂鸭子,在厨房里揉面团,到野地里玩泥巴、采野花、抓蚱蜢、放风筝……


现在,他大了。他自己去巴塞罗纳,去看建筑,看雕塑。

 

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


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


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儿子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座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


那时候,儿子才会回过头来深深地注视。

 

我知道:和儿子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他离开,对着他的背影默默挥手。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


儿子上中学,看着他冲进队伍,不再羞怯;儿子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他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他回头一瞥,他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我明白,儿子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他自己。所谓父母,就是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那些人。

 

我要求儿子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他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他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他的工作在心中有意义,他就有成就感。当儿子的工作给他时间,不剥夺他的生活,他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儿子带来快乐。



对我最重要的,不是儿子有否成就,而是他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第一,它给他意义,工作不把他绑架,不做工作的俘虏,第二,它给孩子时间,容许他去充分体验生活。

 

我不介意儿子是否平庸,但要儿子找到快乐的自己。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


千山万水走到最后,我们最终的负责对象,还是“自己”二字。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


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


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要认知收手和承受的事实。我突然很感叹,我告诉我自己,我必须要在黄金时期内帮我的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


因为时间真的过得很快。我不想将来只有叹气、摇头的份。


-朗读者-

北华大学文学院 | 沈晓荟

座右铭:不要着急,最好的总在不经意中出现。


小编推荐

征集 | 我们又双叒来征集小小朗读者啦

大事件 | 等蛙回家?不如等我们颁奖呀!

征集 | 抓不住的年华,用图像留下。新的一年,从“晒幸福”开始!

大事件 | 清净心看世界,柔软心生情味——伴读好声音,由你来决定

伴读 | 一杯咖啡,一本书,成长路上不孤读

文字编辑 | 徐慧娟

排版编辑 | 邓闽娇

音频编辑 | 徐慧娟

责任编辑 | 刘    昌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选自《教师博览 文摘版》。文章版权与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