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取消特长生招生,培养孩子特长还有用么?
重磅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对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指出,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
教育部发布的这些规定是对此前相关要求的有序衔接和再次强化。
近年来,关于减少和规范特长招生的信号持续释放。2014年教育部就曾明确,到2016年特长生招收比例压缩在5%以内。国务院发布意见要求,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普通高中招生,到高校人才选拔录取,均取消或大幅减少特长招生,明确传递让特长教育更纯粹、让招生更公平的信号。
特长生招生
为何要取消呢?
”1
权利,让特长生招生变了味道
特长生,顾名思义,应该是具有某种技能或特长的学生。然而在现实操作中,被承认是“特长生”的,绝大多数都只是艺术特长生或者体育特长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事情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从那时开始,一些学校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艺术、体育特长生,以培养复合型的学生,带动校园的文体活动。
不可否认,在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唯分数论的时代,对有艺术、体育等特长的学生提供适度灵活、宽松的升学选择与录取优惠,有利于一些学生的特长培养与个性发展,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
但遗憾的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特长生招生渐渐变了味道。
一些人动用财富与人脉资源违规享受政策红利,一些人以招生权进行利益交换,一些地方特长生招生异化为灰色利益链条,扰乱了招生入学秩序,破坏了教育公平。从而导致有特长的学生不一定能上去,没特长的学生不一定上不去。特长生招生的真正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取消特长生招生杜绝了腐败机会,让阳光招生添了更多灿烂。
2
特长生招生成了“入学捷径”,
教育公平何在?
我们知道,如果将艺术或体育作为专门的专业来学习,它们是有外在于全国普通高考的另一套独立或半独立体系的。
艺术生与特长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艺术类是高等艺术院校或者普通高校为培养艺术专业人才、通过高考招收的艺术考生,报考的是艺术院校或者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这些专业主要包括音乐表演、绘画、雕塑、艺术设计、舞蹈表演、表演、导演等,属艺术学学科门类。而特长生则是凭借某种“特长”,在同样的考试中降分或者依靠其它的政策录取。
艺术生的录取除了参加文化课考试外,还要参加另外的术科专业考试;虽然近年来不少综合性大学也有增设艺术类专业,但其实最主要的招生主体还是专门的艺术类院校。
而如果是打算成为职业运动员的话,那通常都是要年纪小小就在专门的体育院校训练学习的。
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招收特长生的中小学校,那通常都会是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优质学校乃至重点学校。而被录取到这些重点中小学的艺体特长生们,就都是奔着未来考取艺术类院校或者成为专业运动员,才会走特长生的路子的吗?也许有,但其实经常都不是。
他们之中的更多人会和非特长生同学们一起参加普通高考,竞争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运气好的话呢,也许还能在高考中通过特长生的关系再加一次分。
这其实就是让许多“非特长”的学生与家长们心生抱怨的关键所在:特长生们名曰特长,却经常不把特长专业的路子走到底,而是会去竞争普通学生的学位;但与此同时特长生却有特长加分加持,在一分甩开千万人的残酷录取考试中,这真的就公平吗?
因而,特长生招生不再是为了“特长”而是被异化为“入校捷径”。不少家庭不甘心望“校”兴叹,被裹挟到特长与才艺培养的洪流中来,最终导致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家长和孩子苦不堪言。
更何况,特长生之所以能成为特长生,这当中隐含的也许才是更加深刻的不平等,现实结构中的不平等。
特长诚然有天赋的因素在其中,但世上也从来就没有那么多无师自通的天才,更多的只是日复一日的不屑磨练与专业训练的成果;而这种磨练与训练,经常都是很花钱的,是需要条件与资源的。
为什么重点学校的艺体特长生招上来,绝大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城市的中产家庭以上子弟?难道我们还能指望下岗职工父母准备一座大宅子摆钢琴,请老师一周三次来家里指导小孩吗?难道我们还能指望乡村的孩子们也能在标准田径场塑胶跑道上天天练习,并且有专业教练全程在场助其提高事半功倍吗?所有的场外竞争,都是赤裸裸的资源比拼。
如果中小学的特长生招生制度走到今天,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优势家庭抄小道走捷径,形成不对等竞争优势的法宝,那么这项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就自然势在必行了。
3
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教育
因而,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也是从起点上守卫教育公平,旨在让教育的环境更清朗,让教育的心态更平和。
但是,从教育规律和人生各异的角度来讲,可以取消特长生招生,但不可以取消特长生教育。
人的生命生而平等,但是人的禀赋生而各异,特别是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确实具备异于常人的天资。这份天资不是为考试而生,而是自然而来。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让这些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开发,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缺位,更是整个社会的遗憾。这些孩子的天资禀赋不应该被忽略,因材施教对于他们来说价值更为重要,如若不然,可能泯然众人矣。
因而,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教育。
相反,在取消特长生招生之后,如何科学引导有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孩子自由发展,尤其是在“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下,如何对孩子的个性化特质给出科学评价,是基础教育必须攻克的难题。
在更公平的起点上、更透明的规则下、更规范的秩序内,有针对性地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潜力和创造力,打破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为孩子的多元发展以及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最坚实的保障,未来,也还需要每一位老师做深入探索和大胆实践,更需要评价体系的科学引导。
-参考文献-
新京报《取消特长生招生 不等于取消特长生教育》
人民日报《让特长教育回归纯粹》
今日话题《取消特长生招生:孩子终于不用再为妈妈学琴了》
天下正午 《特长生招生是如何破坏公平的?》
编辑 | 周继凤
责任编辑 | 王晓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