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 | 南怀瑾:做人从心性修养开始

2018-04-09 中国网教育频道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文 / 南怀瑾


教育是个牺牲


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来个人而已。

 

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这样,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

 

教育是个牺牲,很难有成果,可是虽然如此,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

 

我一辈子,受旧式教育出身,然后又受到新的学堂教育,还受过军事教育、武术教育。我专门学武功两三年,那很费时间,学出来做什么?是兴趣。

 

我的经验,人不是学校教育能够改得了的。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给他读书,给他按在泥巴里头,他都会站起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站不起来的孩子,你怎么培养,怎么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秉性。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父母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两方面,生理、身体上的,还有思想情绪上的。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为什么要读书?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

 

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

 

中国原来有很多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来做‘仕’的,因为他有谋生的本事。



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心性修养

 

现在社会上大家带领儿童读经,乱读。儿童读经,我在台湾提倡了几十年,李素美、郭姮晏她们到不发达地区去推广,现在差不多普及了。

 

但是大家不要弄错了,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也不要每天读很久,读烦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钟快乐地朗诵慢慢就容易背下来了,不要变成负担。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纲要,是身心修养的“三纲”。

 

《大学》接下来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大学》讲的内容,就是触动中国教育的一个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先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啊?从心性修养开始。


-朗读者-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 | 朱晓雪

座右铭:努力不会辜负我。


小编推荐

伴读 | 施一公:智商不重要,个性决定你的将来

伴读 | 张晓风:平视,也有美景

伴读 | 周国平:等的滋味

伴读 | 周国平:人生的秘密尽在时间

伴读 | 朱德庸:在一个时代里缓慢行走

伴读 | 龙应台:儿子,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

文字编辑 | 王晓霞

排版编辑 | 刘昌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选自《南怀瑾全集》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