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 | 林清玄:期待父亲的笑

2018-04-29 中国网教育频道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文 / 林清玄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


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


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


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踬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时心血沸腾,特别感到那肉羹是人生难得,因为那里面有父亲的爱。


在外人的眼中,我的父亲是粗犷豪放的汉子,只有我们做子女的知道他心里极为细腻的一面。他对母亲也非常体贴,在记忆里,父亲总是每天清早就到市场去买菜,在家用方面也从不让母亲操心。一个受过日式教育的男人,能够这样内外兼顾是很少见的。


父亲的青壮年时代虽然受过不少打击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忧愁的样子。他是一个永远向前的乐观主义者,再坏的环境也不皱一下眉头,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


父亲也是个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表现在他对生活与生命的尽力,他常说:“事情总有成功和失败两面,但我们总是要往成功的那个方向走。”


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和哥哥到田里工作,透过这些工作,启发了我们的智慧。


例如我们家种竹笋,在我没有上学之前,父亲就曾仔细地教我怎么去挖竹笋,怎么看土地的裂痕,才能挖到没有出青的竹笋。


二十年后,我到竹山去采访笋农,曾在竹笋田里表演了一手,使得竹农大为佩服。其实我已二十年没有挖过笋,却还记得父亲教给我的方法。


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什么事都应从农夫的观点出发。像我后来从事写作,刚开始的时候,父亲就常说:“写作也像耕田一样,只要你天天下田,就没有不收成的。”

有一回我面临了创作上的瓶颈,回乡去休息,并且把我的苦恼说给父亲听。


他笑着说:“你的苦恼也是我的苦恼,今年香蕉收成很差,我正在想明年还要不要种香蕉,你看,我是种好呢?还是不种好?”我说,“你种了四十多年的香蕉,当然还要继续种呀!”


他说:“你写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继续呢?年景不会永远坏的。”


母亲常说父亲是劳碌命,平日总闲不下来,一直到这几年身体差了还常往外跑。


父亲有五个孩子,我和父亲相处的时间最少,原因是我离家最早,工作最远。我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到台南求学,后来工作在台北,每年回家的次数非常有限。近几年结婚生子,工作更加忙碌,一年更难得回家两趟,有时颇为自己不能孝养父亲感到无限愧疚。


父亲很知道我的想法,有一次他说:“你在外面只要向上,做个有益社会的人,就算是有孝了。


有一次我读到《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陀这样说:“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持利刀,割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读到这里,不禁心如刀割,涕泣如雨。这一次回去看父亲的病,想到这本经书,在病床边强忍着要落下的泪,这些年来我是多么不孝,陪伴父亲的时间竟是这样的少。


有一位也在看护父亲的郑先生告诉我:“要知道你父亲的病情,不必看你父亲就知道了,只要看你妈妈笑,就知道病情好转,看你妈妈流泪,就知道病情转坏,他们的感情真是好。”  


为了看顾父亲,母亲在医院的走廊打地铺,几天几夜都没能睡个好觉。父亲生病以后,她甚至还没有走出医院大门一步,人瘦了一圈,一看到她的样子,我就心疼不已。


我每天每夜向菩萨祈求,保佑父亲的病早日康健,母亲能恢复以往的笑颜。


这个世界如果真有什么罪孽,如果我的父亲有什么罪孽,如果我的母亲有什么罪孽,十方诸佛、各大菩萨,请把他们的罪孽让我来承担吧,让我来背父母亲的孽吧!

 

-朗读者-

北华大学 沈晓荟 

座右铭:不要着急,最好的总在不经意中出现。    


小编推荐

伴读 | 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伴读 | 为什么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伴读 | 忧虑本身,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伴读 | 自己修炼好,孩子自然就好了

伴读 | 杨绛:人生在世,谁不受苦?

伴读 | 李敖:成为一个有光彩的人

伴读 | 梁实秋:读书不读书没有什么关系么?

伴读 | 梁实秋:请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伴读 | 梁实秋:养成好习惯

伴读 | 林清玄:孩子读了“放牛班”,又有什么要紧呢?

伴读 | 林清玄:我唯一的母亲

伴读 | 林清玄:幸福的开关

伴读 | 胡适:大学毕业后的几条路

伴读 | 刘墉:要一个年轻人寻找自己,最好的方法……

伴读 | 龙应台:即使你平庸 父母也未必会失望

伴读 | 史铁生:复杂的必要

伴读 | 迟子建:女人与花朵

伴读 | 丰子恺:华瞻的日记

伴读 | 南怀瑾:做人从心性修养开始

伴读 | 施一公:智商不重要,个性决定你的将来

伴读 | 张晓风:平视,也有美景

伴读 | 周国平:等的滋味

伴读 | 周国平:人生的秘密尽在时间

伴读 | 朱德庸:在一个时代里缓慢行走

伴读 | 龙应台:儿子,我为什么要求你读书?

伴读 | 钱穆: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

伴读 | 周国平论教育: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人

文字编辑 | 王晓霞

排版编辑 | 张昀竹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摘自《林清玄经典散文集/林清玄著》,九州出版社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