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师大张志勇:新高考改革需要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动

张志勇 中国网教育频道 2021-05-25


导读

2020年,是我国推进新高考的重要一年。在新高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大背景下,新课标、强基计划、核心素养、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同步推进中,与之相关的升学、规划等行业,也亟待转型、变革与创新。


在此背景下,第六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活动日前开幕。活动期间,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和中国网教育频道主办、中国网教育升学规划三十人论坛承办、爱培优协办的“2020年新高考升学规划高峰论坛暨中国网教育升学规划三十人论坛启动仪式”,于8月20日在北京同步举行。


本次论坛聚焦于新时代背景下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以《新高考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主题演讲。张志勇认为,新高考改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其关键点是要和高校招生改革联动,目前高校尚未进入高考改革的主战场,这是我们当下面临最重大的挑战。


以下内容,根据张志勇演讲整理而来,略有删减,以飨读者。




很高兴来参加这个活动,想跟大家汇报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要系统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新高考改革。第二个就是要统筹新高考和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改革。


新高考改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我们要全面深刻系统地认识新高考改革。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应该说1977年那一次高考改革最伟大的意义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1977年,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刚刚恢复工作不久,就主动请求来分管科技和教育,因为他看到了中国现代化最关键的是科技和人才。


那一次高考的恢复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信号,我们国家要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这一次高考改革的红利影响了我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支撑了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什么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实际上我们通过教育,培养了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有知识的、守纪律的产业工人。应该说,这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最可依靠的一支产业工人力量。


几十年之后,我们国家为什么又要进行高考改革?


2014年正式启动的这一轮高考改革,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和关键时刻,启动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教育改革。


它的历史意义在于给我们国家奠定创新发展的基础。我们可以讲,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正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中国最伟大的意义。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经从一个当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发展到今天,在2010年,我们成为世界GDP第二大国。最关键的是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低端的制造业向高端过渡。这种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之后,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了,创新人才成为支撑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的需求。


第二,我国高中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高中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2019年毛入学率89.7%。在这种情况之下,高中教育还能不能像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用一张试卷来选拔区分所有的学生?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用一张试卷来进行这样的区分。


第三,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那是精英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体系没有出现“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及技能型大学、高职高专”等分化。我们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如此重大变化的时候,没有办法用一次高考满足不同高校选拔学生的需要了。


第四,人类社会所处的时代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新职业的不断诞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能用过去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考试来应对这样一个时代对人才选拔的需要了。


第五,新时代的高中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也要看到,今天的高中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腾讯00后研究报告”已经告诉我们,“00后”有六个人格特征:


第一是68%的孩子认为他们有更大的财务自主,喜欢自己做决定。


第二是倾向于领域的知识深度,甚至是创造来代表自己。认为“个人在某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成果更能代表自己”的有72%。


第三是积极获取资源来发挥自己的领域,他们会主动获取资源来发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一类群体占到73%。


第四是权威感降低,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询问专家后还要自己查资料,不会盲从。这一特征群体占69%。


第五是尊重他人不同,看到朋友观点不一样的时候他的反应是表示理解。这样特征的孩子也是占60%多。


第六是为群体做出行动,我们这一代00后的孩子是不是关心国家和社会呢?他们会关心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大事,不管和自己有没有关系。这一类已经占比61%。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00后的高中生,不是我们过去理解的没有主见的、没有兴趣的、没有自己喜欢的领域,只关心学习、仅仅掌握知识的学霸,不是这样的。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方向


我们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看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是考试方式的改革,比方说,本科与专科分类考试、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考试内容改革,等等。


第二是录取方式的改革,两依据一参考,综合评价招生、专业+学校志愿填报和投档模式、一档多投,等等。这是国务院2014年规划的高招录取方式的改革。


第三是招生体制改革,包括录取批次改革、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规范加分项目、提前批招生改革。


总起来,高考改革可做如下概括:


高中教育的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中教育课程制度: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必修必考+选修选考。

高校人才选拔机制:“两依据一参考”,大家可以看到“两依据”是“做题”,“一参考”是做事。高考改革结构的方向是既看你“做题”也看你“做事”的水平。

高考遵循了三个价值取向:第一是促进公平,这必须要坚持,包括招生计划分配、清理各种加分项目、农村专项、东西部省份协作计划;第二是以人为本,分类招生、等级性考试、多次考试、合并录取批次、专业+学校志愿填报,都是以人为本;第三是科学选才,“两依据一参考”、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都是在破除唯分数论上下功夫。


深刻认识新改革的本质特征,其中四点非常关键。

第一是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是为每个高中生提供适合的升学通道。这次高考改革为什么搞分类考试、多次考试,是为孩子提供适合的学习通道。第三是打通高中与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第四是给高中和高校办学的自主权。



这里,还想提醒大家关注以下6个具体问题:


第一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这个是全社会不太关注的事情,包括我们高中校长都不太关注高考内容的改革。我们的很多校长和家长认为只需要分数和训练就够了。大家没有看到高考命题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的。


现在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是取消考试大纲、回归课程标准;必修内容知识考核的跨学科化,防止过早文理分科;考核核心素养,包括知识结构化、文化情景化、素养社会化。这是一个高考内容的改革,大家忽视了。


第二是关于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的选择性。从最初的“7选3”到之后的“6选3”再到“3+1+2”,大家可以看到选择性是在降低的。从35种到20种到12种……我们不去比较各个方案的优劣,它们都是符合中国高考改革要求的,但无疑选择性越多的方案越符合孩子的发展。


第三是对高校分专业确定选考科目的重视不够。高考分专业选科是高考改革制度的重大设计,第一批试点浙江、上海是没有的,到了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就推出这样一个高考分专业选科制度。


什么叫高校分专业选科制度?比如说,某大学理工科专业要求高中生必须选修物理,否则,不能报考物理专业。


这个制度意义重大,体现了高校招生自主权,这是真正的打通高中和大学人才培养通道的制度设计,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


它也是真正引导高中选课走班的基本依据。选择性学习,是打通高中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桥梁,选择性学习也是打破高校按照传统文理分科进行录取的重要制度基础。这个制度现在宣传不够,重视不够。


第四是“专业+学校”还是“学校+专业”的志愿方式。很多高校不喜欢“专业+学校”,因为它打破了高校在录取时的总分排队模式。“学校+专业”是一个学校一个投档单位,“专业+学校”是一个专业一个投档单位。对学生的影响,是尊重学生对报考专业的选择,削弱了学校在招生录取中的地位。


第五是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这是基础教育界特别希望推动的,但目前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新高考改革关键在于统筹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统筹新高考和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改革,要充分发挥新高考对高中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


教育部考试中心做了巨大努力,在加快建立合高考改革方案的高考评价体系。从去年开始,整个高考命题开始使用这一套指标体系来指导高考改革。


高考评价体系是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就是立德树人、科学选才、引导教学;“四层”就是命题的内容要体现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就是命题要突出综合性、基础性、创新性、应用性。


第一,高中教育必须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现在我们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最核心的素养是创新人格,创新人格的教育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


第二,高中教育要为学生打牢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现在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仍然是一个巨大挑战,很多学校高一开始,实际上是针对高考科目进行课程开设的,它破坏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何谈创造性发展?还有一个问题,有些高中学校不是千方百计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而是限制学生的选课。没有自主选择,没有个性发展,又何谈创新人才培养?


第三,高中教育要全面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核心是知行合一。现在我们训练体系特别强大,但是学生实践探索当中寻找知识的机会太少了。为此,应积极推进以下两个改革:一是课程实施的多样化,二是能力发展的平台化。



课程实施多样化是选择性课程加强,打破同质化教育;能力发展的平台化。这里有一个关键,人的发展有两个不可预测,一是人的潜能是很难预测的,二是人的未来很难预测的。所以我们高中教育面临一个重大挑战就是,让孩子在什么样的课程平台上去尝试自己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提出一个观点是能力发展平台化。


前一段时间,北师大举办高中改革论坛,曹校长谈了一个观点:北师大二附中,现在能开到300门左右的选择性平台课程,但是尽管开这么多课程还是远远无法满足孩子对课程的需求。这说明今天我们的孩子需要在统一课程之外的平台课程,给他提供发展的舞台。这个是我们今天特别需要的。


最后,我想谈谈新高考改革要和高校招生改革联动。


我们的新高考改革动在基础教育,高校现在根本没有进入高考改革的主战场,这是我们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高校要进一步明确人才选拔的要求。高校办学定位和专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应该向社会讲清楚。我们觉得高校还没有尽到它应有的引领高中教育的责任。


再一个是全面深化分专业选科制度。现在我们普通本科、高职高专基本不提按专业选科,“挖到篮子里都是菜”。现在部分高校以大类招生为由,没有认真执行分专业选科制度。分专业选科是大学和高中打通人才培养基础的最重要的制度设计。现在很多高中学生从高二就选择高校专业的报考方向,家长认为孩子根本没有这种选择能力。实际上高校分专业选科和高中生的“选课走班”,高中生选择等级考试科目的根本依据在哪里?就是高校分专业选科。大学对分专业学习的学科基础要求要明确,这是今天深化高考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有多少学校在开?这是高考综合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规定的高中必须开设的课程。山东省对这门课程开设做了积极探索,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学生的自我认知,二是如何选课,三是大学专业认知,四是行业职业体验。把这几个问题贯通起来,指导高中学生科学选课。



对于“强基计划”,我有三点希望。


一是,科学确定多元评价各要素成绩的权重。强基计划15%的成绩由校考和综合素质评价组成,但现在没有学校为综合素质评价单独赋分。如果我们放弃了高中生综合素质单独赋分这一制度设计的话,高中生创新性实践活动课程谁去学?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高度重视。


二是,科学确定高校考核内容的定位。可以说,现在国家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很好地检测了高中生的学科素养,高校的考核应该转向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测试,要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是,科学把握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定位和使用方法。综合素质最关键是看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做的那些实践和未来的专业学习之间的相关性。


这是我想给大家做的一个汇报,谢谢大家!



罗天林 | 编辑

中国网教育频道 | 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本人审阅。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