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立秋,愿这场战“疫”早日结束!

朱丽敏 龙虎网 2021-10-14


盛夏跳着热烈的舞步,伴随着晚风,不小心误入了秋的行列,偶尔飘下一片落叶,才惊觉,立秋了。



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此时过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过后,迎面而来的夏风也捎带了丝清凉,朦胧的清晨,草木之上附着了点点露水,叫嚣了一夏天的蝉声也逐渐偃旗息鼓了。那个缤纷的秋季正在盛装而来。



相传宋朝时,在立秋这天,太史官早早守在宫殿之外,紧紧地盯着院子里的梧桐树,等一阵风吹来,一片梧桐叶离开枝头,太史官便立即高声喊道:“秋来!”宫殿内外接连传报,秋来之声便传遍天下。



立秋虽沾了秋字,但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此时,立秋至秋分这段被称为长夏,此时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



立秋之后就期盼下雨,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多下几场雨,就能快点进入秋天,享受凉爽。最新气象预报说,未来几天或有分散性降雨,也是很应景了。



《岁时风俗》有记:“立秋食瓜,日咬秋,可免腹泻。”立秋这天,老南京人会“吃西瓜啃秋”。“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老南京人认为这天吃西瓜可以不生秋痱子。以前“啃秋”是习俗,如今“啃秋”就是一种仪式感了。



秋后十八盆”,是老南京人,特别是老城南人的一句俗语,说的是,从立秋这日算起,因为天气依旧炎热,每日依然还得冲澡,要洗完了十八天,天气才转凉。



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这一观点甚至为学界所接受,《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就收有“公秋”“母秋”词条。但何为公,何为母?曾有民俗专家说,双日为公秋,单日为母秋,曾载于《金陵十记》。



在老南京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立秋时的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对比,如果体重下降,就需要“补”,而这个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天气一凉爽,人胃口也变好,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白切肉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以肉贴膘”。



秋收冬藏,天地赐予我们宝贵的食粮,我们用它们来敬畏一年四时之景,一米一粟,一季一节,播种了,期盼它们生长成熟,丰收了,期盼快快品尝美味。立秋之后,这样的满足感越来越近。



秋与收自古就无法分割,稻米成熟,谷物成堆,瓜果飘香,菊花金黄,肥美虾蟹,装点了秋天华丽的衣裳。稻田在阳光的沐浴下,像平铺在大地上的毛绒地毯;暗香浮动,不知是花香还是果香。



7月下旬的一场突发疫情,让南京暂时蒙上了阴影,而在这阴影之下,依然有南京人无尽的乐观。从一线人员到每一位市民,他们积极行动,积极配合,携手共同抗疫,只希望这场无声的战役,能够结束在这个夏日里,再去拥抱、去拥有收获了这些香味的秋天。



立秋南京依然炎热异常,尤其是“秋老虎”的威力不容小觑,日常要注意饮食和正常的起居习惯。注意防晒,尽量在阴凉处工作;注意饮食,还是要多吃清热解暑类食品,但也不能过于清淡,要注意营养均衡;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多饮水;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要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疫情居家期间,也要保持适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同时,虽暑热当道,也不要放松对寒凉的警惕性,早晚要注意加衣,防止受寒;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空调房室内外温差不要大于7℃,吹空调时间要适当缩短。



最后,希望时刻注意卫生清洁

做好疫情防护

让我们团结一心,共抗疫情!



图片来源:龙虎网数字资产管理中心

内容编辑:龙虎网官微工作室 朱丽敏

准妈妈们看这里!孕产妇防疫指南来了

“宁”聚力,共抗疫!

隔离日记 | 一顿“免费的午餐”!

如何提高免疫力、预防新冠肺炎?中医专家来支招!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