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南京 | 金陵四十八景:谢公古墩
以刀为笔,刻出金陵神韵,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篆刻南京大小故事、风景名胜、历史人文。篆刻之美,在于人、在于事、在于心。“学习强国”南京学习平台、南京篆刻艺术推广促进会、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龙虎网联袂推出《篆刻南京》栏目,从篆刻中感悟南京古今风采。
印面
谢公古墩
边款
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凭览周地险,高标绝人喧。
李白诗,金心瑶治。
金陵四十八景:谢公古墩
“谢公古墩”讲的是南京五台山永庆寺前东晋谢安登临过的高墩。谢公即谢安,墩指土墩。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有一则“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大意是说,王羲之和谢安一起登上冶城,谈论对国家大事的理解,后人遂将二人登临处称为“谢公墩”。
提到“谢公墩”,历史相关记载有五处。一处在冶城附近,冶城即冶城山,今指南京朝天宫一带。唐代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中提及“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公墩……”指出“谢公墩”在冶城西北。乾隆《江南通志》载:“谢公墩,在上元县冶城北二里,其形起伏曲折,实城西北胜地,相传谢安所尝登也。”即今朝天宫飞云阁以西的敬一亭附近。
二处在半山园附近。宋人周应合《景定建康志》说:“请以宅为寺,因赐额报宁禅寺,寺后有谢公墩。”宋人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也有记载:“(谢安墩)在半山报宁寺之后,基址尚存。”这主要源于北宋王安石的一首诗。王安石辞官后隐居在南京,建半山园居住,后来他舍宅为寺,也就是“半山寺”,其地理位置位于今南京中山门北侧。在半山园居住期间,王安石写了一首《谢公墩》:“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南宋《景定建康志》说,所谓“谢公墩在半山寺”一说是不可靠的,“其事殊无所据”。《景定建康志》认为,半山寺那一带其实是谢安侄子谢玄及其后代所居住的地方。
第三处在五台山附近。《江南通志·古迹考》中记载:“出永庆寺而南数十武(古代称半步为武)即谢公墩。山势自钟山而来,起伏曲折,土色赤,亦呼为红土山,实城西北隅胜地。俗传谢公所常登也。”永庆寺原址在今南京五台山,至今南京地名中还有永庆巷。
第四处在杏花村附近。此处“谢公墩”因靠近谢玄祠而得名。据《嘉庆新修江宁府志》载:“杏花村在城南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因“舆地各志均未之载耳”,此处也就不为人所知了。现南京城南门西仍有谢公祠巷名,但已不知杏花村在何处了。
第五处在土山附近。《景定建康志》中记载:“土山,亦名东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周回四里,高二十丈。无岩石,故曰土山。”
清末南京著名史学家陈作霖则认为,南京“谢公墩”有四处。他在《养和轩随笔》中说:“金陵有四谢公墩。一在冶城,安石与王逸少登临遐想处也;一在土山,安石为相时,筑台榭以拟会稽东山,即围棋赌墅之所也;至半山寺之谢公墩,则幼度之宅,其地有康乐坊可证,康乐为幼度封国,与安石无舆,王半山之争亦太疏于考据矣;若杏花村谢幼度祠侧有土埠,亦名谢公墩,特土人因其近谢祠而名之,舆地各志均未之载耳。”
综合研究表明,南京“谢公墩”故址至少有五处:一在冶城附近,二在土山附近,三在半山寺附近,四在五台山附近,五在杏花村附近。这五个地方,都叫“谢公墩”。如果说要找“谢公墩”,那就要看找与谁相关的“谢公墩”了。
图片来源:南京篆刻艺术推广促进会 龙虎网数字资产管理中心
内容编辑:龙虎网官微工作室 朱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