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幸福城!看南京生态环境十年蝶变
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
绿色生态专场
今天(8月18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奋进新南京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绿色生态专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现场提问
十年来,南京奋楫潮头、逐浪前行,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跨越,山水城林、古都风貌、宜居宜业的美丽南京基本呈现,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
今昔比照,诠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向上滑动阅览
01
一江奔腾,浩浩汤汤,长江更加美丽
2012年,我市有多条入江支流水质劣于Ⅴ类,2021年,全市28条入江支流水质全部达标,其中18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均达Ⅲ类及以上水平,长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02
一片蓝天,惠风和畅,空气更加清新
自2013年按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起,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55.3%提升至2021年的82.2%,大幅提升26.9个百分点;
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7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29微克/立方米,大幅下降62.3%。
03
一湾碧水,清波荡漾,水体更加清澈
2012年全市水环境监测断面达标率为65.2%;
2021年全市42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比例为100%,水环境质量考核连续三年全省第一。
04
一方净土,鸟语花香,土壤更加安全
自2017年南京“土十条”发布,三年内完成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落实管控修复措施,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
05
一城天地,更深夜静,城市更加安宁
2021年,全市功能区昼间噪声达标率为97.3%,夜间噪声达标率为93.8%,连续三年位列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其中,2020年南京夜间声环境达标率位列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第一,获评全国夜间最安静城市。
06
一念初心,久久为功,治污更加有力
2020年底,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2012年底分别削减24.2%、23.8%、36.8%、39.5%。
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总能力由2011年166万吨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330万吨以上。
危废集中处置能力增至2021年的52万吨/年,较2012年提升49.8万吨。
07
一境绿意,山水城林,生态更加优美
全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21.6%。
林木覆盖率由2012年的28.3%提高到2021年的31.9%。
江宁、高淳、浦口和溧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
“十个坚持”,推动美丽古都颜值提升
向上滑动阅览
01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
积极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加快控煤节能步伐,落实“三线一单”制度,严管“两高”项目,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02
坚持生态优先,打好长江保卫战
在全国率先出台《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在全省率先出台《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标本兼治,协同联动长江大保护向纵深发展。
03
坚持铁腕治气,打好蓝天保卫战
滚动实施史上最严“治气攻坚40条”“臭氧30条”等措施,加大工业污染、尾气污染、扬尘污染等治理,全力攻坚蓝天保卫战。
04
坚持综合施策,打好碧水保卫战
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环境整治,开展水生态修复,实施工业废水专项治理,合力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
05
坚持系统治土,打好净土保卫战
持续实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推进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
06
坚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品质
落实自然保护地排查整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渔业农业保护。
07
坚持多措并举,妥善处置固废
全面整治风险隐患,提高一般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守住防疫安全底线,医废处置能力(不含应急)从60吨/天提升至120吨/天,应急医废处置能力提升到285吨/天,确保涉新冠疫情医废日产日清。
08
坚持防控结合,保障环境安全
紧盯风险源头整治,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建设,保障核与辐射安全。
09
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先后制定大气、水污染防治等地方法规,在全省率先出台扬尘污染防治、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环境教育等三部政府规章。
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实施环保信用评价动态化管理。
10
坚持提升能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进机构垂改及环保执法综合改革,优化审批许可、行政处罚等工作机制。
落实“六保”任务,助力复工复产,推动“智慧环保”建设,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十年来,南京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高效推动治河、治污行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4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28条入江支流水质达标率、26条国省考黑臭水体监测达标率均保持100%,水环境监测质量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
三个“坚持”,展现水环境治理改善成效
向上滑动阅览
坚持系统治理,城市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
按照“拆、截、清、修、引、测、管、景”八字整治路径,实施150条黑臭河道整治,精准有效打赢黑臭水体攻坚战;
聚焦雨污分流、截流系统升级改造、生态环保清淤、水生态系统构建、活水畅流、岸坡生态化改造等环节,完成230条河湖水环境整治提升以及重点入江支流治理,高效推进劣V类水体歼灭战;
因地制宜在莫愁湖、南湖、月牙湖、北十里长沟等打造“草型清水态”生态自净系统。
整治后的河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标本兼治,污水收集处理质效显著提升
统筹“城、镇、村”三大区域,聚焦“厂、网、片”三大方面,加快补齐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精准破解源头水污染突出问题。
完成20余座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与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达一级A及以上标准,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实现倍增,由2011年的166万吨/日提升至2021年的330万吨/日;
完成主城六大污水系统1400公里管网检测排查,新建改造全市污水主次干管约630公里,污水系统“高水位低浓度”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完成城市5220个片区雨污分流改造、2854个片区“回头看”;
完成南京市污泥处置中心建设,新增污泥处置能力400吨/日,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100%。
坚持健全机制,河道长制久清常态长效
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环境整治提升、雨污分流改造、清涵清管、幸福河湖建设等多项三年行动计划。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3000余名的四级河湖长工作体系,严格落实河长履职办法,压实各级河长责任。
实施最严格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超标、谁补偿”的原则,对主要水体实行月度监测、年度补偿,且补偿标准逐年倍增,倒逼推动各区治水攻坚。
未来五年
南京将攻坚推动污水厂网建设
深入开展溢流污染治理
持续修复河湖生态
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水环境质量
向上滑动阅览
大力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实施桥北、仙林等污水厂改扩建工程,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50万吨以上,完成江心洲污水系统第二通道、江心洲-城南污水处理厂连通工程等重点污水主通道工程,加快提高污水系统韧性。
扎实开展水环境重点问题处置
深入推进现有截流设施限流和精准截流改造,强化错混接雨污水管网改造,扎实推动清污分离;
完成50余处城市暗涵整治,大力缓解溢流污染;
持续优化河湖水系连通,因地制宜重塑自然生态岸线,构建丰富多样水生植被体系,促进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恢复,力争打造更多更美的生态河湖。
高质量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加快推进外秦淮河、金川河、玉带河等河道治理,强化河道水环境日常维护保障,优化引流补水调度,保障河湖水质稳定达标;
着力打造珍珠河、北十里长沟东支、金川河、象山湖等一批示范样板,至2023年完成300条市级幸福河湖创建,至2025年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
十年来,南京持续深入实施“绿色南京”战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打造“绿色都市”。
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建成区绿地率达40.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8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全市森林覆盖面积296.9万亩,林木覆盖率31.9%,自然湿地保护率70.2%,林木覆盖率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
南京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称号,以及“国家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五管齐下,着力打造“绿色都市”
向上滑动阅览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
推进《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2017-2035)》修编,编制《南京市绿道总体规划(2019-2035年)》《南京市绿道详细规划(2020—2035年)》《长江(南京段)两岸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规划》《南京市湿地保护规划(2018-2030年)》《南京市行道树树种规划(2014-2026)》《南京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规划方案》《南京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等。
推进特色建设,持续打造绿色宜居幸福都市
建成一批全国示范绿道
2013年至2021年建成以滨江风光带绿道、环紫金山绿道等为代表的城市绿道,总里程达1582公里。
初步建成沿江“绿色生态带”
近年来累计实施长江两岸绿化造林约1万亩,沿江造林面积位居全省第一。
全面深入推行林长制
全市目前共有1476名林长和3007名护林员。2022年雨花台区被评为全省林长制激励县(市、区)。全市十年累计完成各类绿化造林32.7万余亩。
新建改造一批公园绿地
十年来,全市新建200余个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全市现有500平方米以上各类公园约1100个。
打造精致城市绿色空间
2017年起实施“万米花墙靓南京”工程,2018年启动“万株彩树进金陵”项目。十年来共完成绿雕建设36处、花境150处、立体绿化18处。
加强绿美村庄和乡村林荫道建设
累计建设“绿美村庄”713个,20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2个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升级2000多公里农村道路绿化。
大力推广社会绿化
全市共组织各类义务植树活动约1500场次,30余万人参加,线下栽植树木90余万株。
严格精细管理,以制度保障厚植绿色发展本底
开发智慧园林“一张图”系统。初步建立“智慧园林精细化管理平台”。
实施重点工程树木迁移绿化评估。2021年南京城市园林绿化监管工作获住建部通报表扬。
推进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201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南京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构建信用监管服务体系。2011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信用评价。
注重常态长效,扎实开展生态修复和动植物资源保护
系统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2012年以来,全市新建并获批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湿地公园。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湿地修复约2万亩,其中修复沿江湿地约1万亩。
加强长江江豚保护
建立首个长江干流江豚原地应急救护体系;2021年长江江豚“水上-水下-岸线”综合监测技术在国内首创并应用。
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
全市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0个,总面积60099.41公顷,占市域总面积9.12%。
加强林地资源保护
全市连续10年未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森林防火工作成效显著;涉林违法行为平均查处整改率在90%以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监测覆盖率100%,无公害防治率97.9%。
大力开展古树名木保护
分别于2014年和2020年开展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市古树名木普查,全市目前共有古树名木2094株。
强化科研支撑,彰显山水相依城林相映生态景观
探索示范园林绿化实用技术
截至目前,已有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示范技术等近60个科研项目通过验收结题。
不断丰富园林绿化植物种类
编制《南京市主要乡土树种名录》等,先后引种新优植物近百种。
深入开展湿地健康研究
自2019年起,开展长江沿岸湿地调查,科学指导构建湿地生态系统。
提升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
松材线虫病精细化治理和美国白蛾智能化监测成效显著。2020年起连续3年开展南京—马鞍山黄脊竹蝗联防联控。
未来
南京将更大力度推进“绿色南京”战略
努力维护全市生态安全
着力彰显
“山水相依、城林相映、浓荫蔽日、风格浑厚”
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
十年来,南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四个“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向上滑动阅览
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 以长江、滁河、秦淮河、石臼湖与固城湖等沿河(湖)地区为重点,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41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42万亩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资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利用。
● 依法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753平方公里,禁养区634家规模养殖场全部关闭或搬迁。
● 制定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禁养区内5891亩水产养殖已于2020年底前全部退出。
农业生态资源进一步修复
● 依法实施长江禁渔。全市持证渔船渔民全部退出生产性捕捞,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渔民全部转产安置,退捕渔民社保参保率、转产就业率均达100%。
● 加强长江大胜关长吻鮠铜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持续开展增殖放流,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 2017-2018年,在石臼湖、固城湖、秦淮河、滁河等水域清除全部网围养殖面积3.84万亩、网箱1.73万平方米,提前完成围网养殖清理任务。
农业产地环境进一步好转
持续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2021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较2012年削减35.2%和42.5%。
持续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推广应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2021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
持续推广水产生态健康养殖
2016年在省内率先开展池塘生态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试点建设,至2021年累计完成池塘生态化改造面积9.26万亩,建设养殖尾水治理试点162个。
持续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
近三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累计建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439个、“五有”标准废旧农膜回收站79家,2021年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4.9%。
绿色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高质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创建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51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6.2%,位居全省前列。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实施农产品生产主体入网追溯监管,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严查严惩私屠滥宰、非法添加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市地产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今后一个时期
南京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
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
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
加大农业清洁化生产推进力度
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
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发展
作为国家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溧水区,十年来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溧水”。
向上滑动阅览
造林增绿
溧水境内有大小各类山体1200余座,立足丘陵山区实际,把森林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坚持植绿、补绿、护绿,连续20多年持续推进“生态溧水”建设。
系统治水
溧水境内河湖众多,2013年率先在全市启动水务一体化改革,推动“九龙治水”向“一龙治水”转变。供水方面,所有群众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污水方面,污水收集处理率达84%。水环境治理方面,先后完成16项重点河道水环境提升工程,构建了石臼湖—城区河道—秦淮河的循环补水清水通道。
划定红线
2013年,将接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红线和生态管控区域。近年来,共清理整治生态红线区域内环境问题400余个,2015年以来共落实生态红线补偿资金2.9亿元。
整治化工
2013年,溧水区彻底关闭晶桥镇化工园区,全面重塑健康环境,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乡村旅游等,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晶桥不仅收获了美丽环境,也收获了美丽经济。
未来五年,溧水区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十年来,南京牢记嘱托,交出了一份治污攻坚、生态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面对崭新的征程,南京将通过抓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一个关键”,深入治气、治水、治土“三场攻坚”,不断提升制度管理、市场激励、执法监管、监测监控、科研应用、信息化、全民参与等“七项能力”,着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努力实现“十四五”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接续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现场直播
▼
图片来源:龙虎网数字资产管理中心
内容编辑:龙虎网官微工作室 朱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