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部商报特报道:致敬河西走廊 唯美的图文大餐

2015-03-17 西部商报




 

  在十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没有播出前,除了研究学者之外,这条路,被包裹在历史的浓雾中,许多人,只是依稀知道,这是条著名的路,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

  而十集纪录片《河西走廊》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探索之路,是一条关乎国家经略之路。就像著名学者杨光祖所言:“它的重点不是讲河西走廊,它其实讲述的是伟大中国的丝路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伟大帝国的辉煌历史。”

  《河西走廊》做到了这些。十集正片《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勾勒出的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历史,更是历史上这条路的国家重要性。

  我们可以这样确信,这条路从一开始被凿通,就关乎国家经略。

  本报记者 周玉兰 张子艺

  跟随《河西走廊》 看厚重历史

  公元前一百多年前,汉王朝经过几代皇帝的耕耘,迎来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汉武盛世。彼时,亚洲西部的恒河平原,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刚刚落下帷幕;亚洲腹地的波斯,生机勃勃的安息王朝正在崛起;而在欧洲南部,一个名叫“罗马”的伟大国家已经诞生。东西方帝国,各自孕育出人类史上最璀璨的文明之一。

  历史的巧合,让罗马的东征与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汉帝国的西征,在几乎同一时期遥相呼应。他们中间相隔着的,是匈奴,是被匈奴控制着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就从这个历史节点上开始讲述,汉王朝初期,活跃在河西走廊上的匈奴,是汉帝国在西面最大的威胁。打通河西走廊,挺进更加广阔的世界正成为这个中原帝国越来越迫切的愿望。几乎可以这么说,广袤丰美的河西走廊,肩负着华夏民族对外探索的所有期待。那条从地图上看起来窄窄的道路,引导着汉民族走向世界的步伐。

  张骞凿空 开通西域道

  《河西走廊》中说,汉代,登基不久年轻的帝王刘彻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在此之前,包括刘彻在内的所有汉代帝王,对于这条通道一无所知,河西走廊在他们心目中,陌生得就像另一个星球一样。但,历史注定,这条通道,将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一条联通人类文明的路。

  公元前139年,具有着非凡勇气,27岁的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张骞的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他们的目光已经可以越过巍峨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亚、南亚,一直到罗马帝国。

  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汉帝国的国力已达到最强盛的时期。作为一个有远见和抱负的王者,面对匈奴的一再挑衅,刘彻终于下定了全面反击的决心。这次,被历史选中的人,是霍去病。

  连接欧亚 河西走廊成“国道”

  霍去病没有辜负所有人的期待,他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凯旋归来。

  公元前121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历经3次河西之战的霍去病和他的精锐部队纵横驰骋,终于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纪录片中,骁勇善战的霍去病和他的将士们大败匈奴,创造出这样战果的名将,竟然是一个仅仅17岁的少年。镜头回转,兰州五泉山上霍去病的雕塑矗立在岁月中,永远不老。公元前111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的四个行政管理区设置完成。与之同步进行的,是汉长城的建立。在今张掖河西走廊,长城调查工作人员发现,汉长城有两条,一条在茫茫的西山之上,一条在草原腹地。两条长城,默默地纪录了汉王朝迈向西域版图的脚步。

  至此,东方的丝绸、瓷器、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河西走廊向西域运输,此时,河西走廊已在汉帝国掌控之中。张骞使团顺利穿越西域十六国,经过西亚,地中海,来到罗马各国。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此时的汉朝已经成为和罗马比肩的伟大帝国。

  魏晋南北朝 儒学与佛学在此交汇

  公元220年,汉帝国,这个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在历经409年的统治之后灭亡。自此,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长达三百多年的大分裂与大混乱的格局中。中原腹地,许多世家望族为了躲避战乱,一路西行,来到了当时桃花源般的河西走廊。儒家思想,随着“河西望族”的崛起而兴起,儒学,在偏居一隅的河西走廊,大兴。

  纪录片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正是这段过往。

  与此同时,印度佛教,顺着丝绸之路,传向中国。所有的哲学和宗教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而此时,中原民众迫切的需要一种信仰,来解决日益逼仄的生存空间带来的缺失感。沿着河西走廊传来的佛教解决了这个问题。《造像》这一集中,年轻的僧人头顶着细密的汗珠传教,眉眼长相异于中国人种的鸠摩罗什脚踩凉州的街道一路向东,他脚踩过的地方,如今是武威市的繁华区域。伴随着娓娓道来的字幕,我们知道了,在汉传佛教历史上最重要的五大译师,其中三位都曾到过河西走廊。

  历史云烟中,作为个体的肉身与荣誉早已灰飞烟散,但那些工匠们巧手下石窟的高大佛造像,依旧俯看众生。在《造像》一集中,位于武威不远的天梯山石窟,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多年后,当时修建天梯山石窟的僧人前往大同,打造了一座蜚声世界的巨大石窟——云冈石窟。与此同时,距离武威不远的敦煌,也相继开始开凿洞窟。这就是后世驰名中外的敦煌!

  隋炀帝 在河西走廊举行“万国博览会”

  跟着《河西走廊》讲述的历史脚步,我们走到隋唐。以前的历史书上说,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夺权篡位,是个虚伪的帝王。但现在有大量的学者认为,隋炀帝是一个被误读的帝王。隋炀帝对于丝绸之路的再次兴盛,功不可没。隋炀帝登基时,中原的商业经过二十年的休养生息已逐渐兴盛,并出现了繁华的城市与富商大贾。公元605年,受隋炀帝委派,58岁的裴矩来到了张掖。

  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归纳后,裴矩下令降低关税,甚至免除税款,给予前来与中国交易的西域商人尽可能多的商业利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商人来到河西走廊。通行在河西走廊上的西域商队可以得到沿途的官府提供的食宿和保护,而所有费用,均由政府负担。在这些措施的支撑下,丝绸之路很快兴盛起来,东西方贸易往来,使这条路人声鼎沸,驼铃不断。

  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个人。如今,“世博会”相继在世界各地举行。隋炀帝的步伐,早了一千多年。敦煌石窟的开凿在继续着,从唐到明清,端庄的塑像拈花含笑间,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一带一路” 续写丝路新篇章

  最后一集《宝藏》中说,新中国成立后,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随着玉门油田、金昌公司、酒泉钢铁的建立,古老的走廊迎来了现代化的工业与机器生产,成为新中国建设蓝图的关键一环。如果没有纪录片《河西走廊》,人们对那段历史可能没有如此深入而立体的认识。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2013年峰会期间来到中亚,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到一个月,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3年11月“一带一路”,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纪录片《河西走廊》留给观众的震撼在继续……陆上丝绸之路的续写,还在继续……


怒放千年大美经久不息


 没有人想到,甘肃会有如此绚烂多姿的美。

  纪录片《河西走廊》中说,这里是一个除了海洋之外拥有其他所有地貌的地方,这里重塑了人们对河西走廊、对甘肃乃至大西北的认知与想象,帮助世人读懂了中国的深邃与华彩。

  这里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呈现的是另外一种美的极致。

  本报记者 周玉兰 张子艺

  震撼:纪录片中的甘肃之美

  甘肃一直流传着一个影响深远的笑话,每个版本虽然听起来都不大一样,但基本上是这样的:

  “你们那里全都是沙漠吧?”

  “是啊,我们家房子每天都在流沙中移动位置,每天出门带GPS。”

  “你们那里都是骑马的吧?”

  “是,我们还骑骆驼和牦牛……”

  还有,甘肃女孩脸上都是沙子打出来的麻窝窝等诸如此类令甘肃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但是,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外界对于甘肃认识的匮乏。当大众对于甘肃的了解还停留在大漠戈壁的时候,大型系列纪录片《河西走廊》在央视科教频道的播出,给了外界一个重新认识甘肃的机会。璀璨的星空、潺潺的流水绿洲、大片湿地和鸟类以及除了敦煌之外悠久的历史文化,地貌之美和人文之美,交相辉映。透过这部纪录片,给了观众们霸气侧漏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蓝丝绒镶嵌宝石的星空美

  许多心灵读本中,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时常有一句殷切的追问:你有多久没有抬头看过天空?被问的人讪讪抬头,却发现在城市的灯光和大气条件下,路灯照亮了一切,天幕却暗着一张脸。这种体验,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城里人尤其更甚。于是,乡村里的行程,变成了客居他乡的游子们心头最红的那颗朱砂痣。

  所以,《河西走廊》中那璀璨的像宝石一样的星空,理所当然地令广大观众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那是颜色最浓重的蓝丝绒一样的天幕,浓稠的太彻底,竟然发出蓝黑色的光芒,那些星辰,像全世界最珍贵的宝石一样,闪烁在温柔旖旎的天幕上,甚至还有银河系,还有更加深远的宇宙。大自然以这样令人窒息的美,给了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们一些爱的回馈。有人说,像小时候姥姥指着看过的银河天幕,而对于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观众来说,这几乎可以算得上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纪录片播出之前,出品方提前发出的预告“星空篇”中,流淌在河西走廊上的黑河和冰川上的星幕就以唯美和纯净的天幕获得了观众们的一致点赞,人们对于自然,通过纪录片这样的方式,获得了视觉上的无限慰藉。

  如此壮美的风光镜头,出自英国风光摄影执导Brian Mcdairmant。他曾是BBC与中国合拍的纪录片《美丽中国》的摄影师之一,曾两次获得艾美奖最佳摄影奖,对中国西部也非常了解,在看过他拍摄的西部影像之后,主创团队当即决定邀请他加盟。

  出发前,他们搜索了几乎所有需要拍摄的关于河西走廊的风光图片,并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行动路线规划,确定了沉稳、大气、壮阔的拍摄基调,力求比那些富有经验的图片摄影师拍得更好,呈现出前所未见的河西走廊。”摄影执导Brian说:“所有天气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它们让我们拍到真实而丰富的河西走廊。”

  中国西北腹地的绿地美

  两个月后,为了补充春季拍摄的遗憾,一支由美国摄影师Cory Brown领衔的五人摄制组,踏上了夏季的河西走廊,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风光拍摄——扫描河西。美国摄影师Cory,被人称为“野人”,他平时衣衫不整,不爱穿鞋,他说要用脚感觉土地。他的团队有一个口号是:睡遍河西大地!

  Cory极其擅长户外运动,这次拍摄河西走廊的任务也让他很兴奋。为了表现千年时光的流逝感,他确定要拍摄一批无与伦比的延时摄影素材,包含光影、流云、星空、河流等几大类,让河西走廊在镜头中“流动起来”。

  在他们的镜头下,大片像绿毯一样的草原上,奔跑着膘肥体壮的马匹,它们是汉武帝刘彻当年寻找的“天马”的后代;潺潺流水,绿草茫茫,靠着祁连山的雪水滋润,漫山不知名的野草开的肆意妄为;飞翔着水鸟的张掖湿地,胜似江南,像一颗绿宝石一样镶嵌在西北。包括甘肃观众在内的许多观众第一次认识到甘肃竟然是这样一个地貌资源丰富的省份,甘肃美景也借着这部纪录片,羞答答地走向了前台。

  千百年来,绿洲、草场、丹霞地貌就在这里,不远不近。只是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它们第一次呈现出这样极致的美感。

  波澜壮阔又厚重的人文美

  在《河西走廊》中,除了自然景观之外,厚重的人文景观,也给观众们补了一堂历史课。原来甘肃除了敦煌,还有许多引以自豪的历史人文。这一切,静默的长城是见证者,残垣断壁的古老城池是经历者。

  长期少数民族混居的河西走廊上,出土过许多高鼻梁深眼窝的胡人俑、出土过来自波斯的钱币,还曾出土过典型中原器型的瓷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在这一段路上,呈现出了最鲜明的交融和互相影响。丝绸之路要道炳灵寺石窟早期的佛造像中,有典型的印度佛教造型装饰,到了中期,佛造像有了略微但不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从佛像传入中原,到壮大后向西回传的时候,脸上就富有了中原风格的圆润线条。这些,都是佛教传到中原后再次回传往中亚各国最直观的珍贵资料。

  《河西走廊》学术总顾问,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沙武田说,事实上,在宋朝以前,河西地区是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区。自汉代以来,河西走廊上中国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融合从未停止过。

  长久以来,甘肃的美被掩盖着,纪录片《河西走廊》带着我们看到了从未领略过的河西之美,这条路上,曾经往来的商旅留下过他们的足迹;这条路上,绿洲就像宝石一样烁烁生辉;这条路上,有石窟,有汉简,更有敦煌。

  这条路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美,终于在此时此刻,以惊鸿一瞥的姿态,征服了所有人。那些鲜为人知的美,期待更多发现美的目光。


魂牵梦萦 说好不见不散

河西走廊曾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厚厚的历史典籍中记载了昔日的荣光。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更是如春雷一般,将河西走廊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风光呈现给了观众。随着纪录片的热播,河西走廊再次成就了甘肃人内心的骄傲和荣耀,勾起了游子的思乡情怀,也成为国内外游客们心目中极具诱惑的旅游热点。

  本报记者 马霞

  陇原儿女:这就是我的河西走廊

  3月3日,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作为开年巨作在央视播出。连日来,有关《河西走廊》的话题成为了最热门的谈资。“这是一部高起点、高立意的纪录片。它以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为统领全篇的主线与立意,紧扣自汉代以来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与国家总体战略的关系来满篇布局,力图还原历史有为君王和有识之士全力打通和经营河西走廊乃至丝路的韬略,以及围绕这样的韬略展开而上演的一幕幕金戈铁马、鸣镝传檄的历史壮剧,从中折射出了许多足以改变历史、推动历史进程的雄才大力和不凡人生,从而回应了河西走廊在中华历史格局中的地位与意义以及历史命运。”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王登渤这样评价。

  十集纪录片《河西走廊》在张掖、武威、金昌等河西走廊沿线城市更是引起热烈反响,成为人们热议话题和微信微博转发的热门视频。观众内心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作为一名酒泉人,我感到既亲切又振奋。”原酒泉市文化馆馆长、酒泉民俗专家高正刚说,《河西走廊》真实再现张骞通使西域的情景,对于目前开发河西、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武威市文化馆馆长李国安说,纪录片多处展示了武威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民俗风情、文物遗迹等,有助于提升武威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甘肃走出去的知名编剧、作家马德林看完《河西走廊》之后,感慨万千。“辽阔,这是我看到片子后最先想到的一个词语。当一层层叠压着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情感伴随着光影一点点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知道,这就是我的河西走廊。历史承载着光影,光影又重新架构历史,让这块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在我的心中一点点醒来了。这些醒来的东西,不只是尘封在纸堆里死气沉沉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它们被拍得有温度、暖意和生命力。就像黄河流过,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层层的积淀,还有一个个的身影,还有故事。那么多的故事,就在你出生的地方发生过,即使身处异地,远隔千万里,当天涯千里变成促膝一寸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故乡这个词,永远不会变成异乡。”

  “驴友”相邀:收拾行囊去河西

  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热播,不仅让甘肃人自豪热议,更是给广大的“驴友们”撑开一扇别样的窗。迈着脚步丈量河西走廊,成为了驴友们热切的期待。

  央视一套《生活早参考》编导张君秀是张掖民乐人,她说:“此次《河西走廊》的热播,点燃了我的家乡情怀。”据张君秀介绍,当第一集《河西走廊》播出时,她就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发微信:“饮水思源忆故乡,这里不仅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还有令人叫绝的世界奇观,诚邀各位好友走进我的家乡——河西走廊。”

  “无意间陪着女儿看了这部纪录片《河西走廊》,磅礴大气的感觉扑面而来:真人再现相关历史细节,剪辑得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又具有极强的视觉效果……难怪7岁的女儿都能被吸引。”北京北大第一医院的刘晶大夫告诉记者,“每年,全家人都会在暑假相约出行旅游,带着孩子看过大海,带着父母登过泰山,当已经不知道该去哪里转转时,《河西走廊》让全家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片中展现的美丽夜空,这是北京根本看不到的美景。今年,河西走廊,不见不散。”

  “很多人向往大海,但是我向往西域,那连绵的群山和流淌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血脉,经由河西走廊这个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千年走廊,空谷回响。”刚生完宝宝,在黑龙江满洲里边检工作的刘晓,曾经在甘肃兰州上过大学,“一直觉得甘肃除了敦煌,没有什么特别的美景,这次在纪录片《河西走廊》里,看到了不一样的甘肃风貌,很后悔大学里没有去看看,今年计划带着老公和儿子,重回甘肃走走、看看。”

  的确,对普通观众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则是:“相约河西走廊吧,感受最纯净的美。”

  学者观点:《河西走廊》讲述中国丝路史

  《河西走廊》同时也引起了学者专家们的集体关注和探讨。3月20日,由西北师大传媒学院组织举办的《河西走廊》学术研讨会举行。届时,省内专家学者,业界人士部分和主创人员将云集兰州,共话这部纪录片的得失瑜瑕。记者提前采访了与会的专家学者,他们分别谈到自己对此的观点。

  “《河西走廊》使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关注缩放到河西走廊,又使人们对敦煌的关注扩大到河西走廊,使河西走廊一下子跳入国人的眼里,对丝绸之路的旅游有着深远的影响。”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看过纪录片后,如此评价:“这次拍摄尽可能地去拍河西走廊的绿洲,回避了戈壁、沙漠这些特征,使河西走廊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吸引中部和东南部的人们来河西走廊旅游。同时,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们来对河西走廊进行多方面的创作激情。有学者认为,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将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呈现给大众,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学科:河西学。”

  “《河西走廊》是近年来围绕甘肃题材,拍的最好的历史文化专题片。”甘肃省文学院院长高凯对《河西走廊》高度赞赏:“首先,选题很好,是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一次很有意义的‘文化注视’,是对政府战略有着重要意义的历史文化参考;其次,该片用新颖的表现和叙述手法,展现河西走廊的历史和现实,既有时代面貌,又有历史深度,如同‘镜像博物馆’,让人们更容易更深刻地了解丝路文化。”

  “《河西走廊》绝对是一部有宏大抱负的纪录片。《河西走廊》以历史时间为序,每个朝代选取一个或几个主题,每个主题单独成章。它们各自为阵、互不联系的单元式结构,使得观众可以任意挑看任何一集,而不会有什么断裂,这种碎片式的结构方法,有它优秀的一面。观看《河西走廊》发现,记录片没有仅局限在‘河西走廊’这四个字上,主创通过这四个字思接千载,视通中外,或者说,想通过‘河西走廊’讲述中国历史,讲述中国丝绸之路史。”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影视剧审查委员会委员、教授杨光祖如此说。

  链接 网友热议

  梦遗唐朝:追了十天,结束了,有些怅然若失。一部很好的纪录片,河西走廊。一部用心的片子,珍藏。

  yangzhongyao:想不到啊!区区河西走廊一隅,竟然是五胡乱世里保存中华根脉的所在,不禁使我对这方土地肃然起敬。

  柚子黄要强心脏:《河西走廊》全十集,看完你一定想去这里走一趟吧,看完就走起。

  我看就没有这个必要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就这么收尾了,作为一个甘肃人,每一集都是含着热泪看完的,越长大越爱中国,越爱甘肃,爱甘肃的历史人文,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缩影,更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已成过去,可是河西走廊一直在这里,奏响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跟着鑫仔有肉吃”:这几天全家每天到点收看这部纪录片,非常非常好,著名大师雅尼配的音乐和纪录片结合得很融洽,每次看都有一种微妙的感动,那种想流泪的感觉,很奇妙!

  金丝肉松卷:《河西走廊》太棒了,这部纪录片精致美丽,音乐动听,空镜赏心悦目,内容丰富又寓意深远。汉、魏晋、隋、唐、元、明、清、近现代,昔日的驼铃声声金戈铁马,今天的工业、能源、矿藏、高铁,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然而中华民族奋进、自强、包容、深邃的精神代代传承。

  败叶子_凡音之起:在看纪录片《河西走廊》,看到悬泉置、丝绸之路、解忧公主、常惠、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这一个个名字,莫名其妙的就泪流满面了。这是不能忘记的历史,以及在这段岁月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虽然一切都随时光流转,故人苍老终去,但总有印记于血脉。

  蔡石:大漠雄关,金戈铁马,孤烟残阳中,曾有多少男儿以马革裹尸还,不见滚滚黄沙,苍穹之下,终见苍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