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徐家汇体育公园未来什么样?快来看5个应征方案!

2017-02-25 上海发布

为促进上海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东亚体育中心将改造为徐家汇体育公园,市规土局、市体育局、徐汇区和久事集团联合开展了徐家汇体育公园城市设计及建筑概念方案征集,现已收到5个较为完整的方案。目前正在深化方案,拟在近期正式公示征求公众意见。现在,让我们先看看这些应征方案有哪些亮点吧!


一、AS&P方案


方案旨在将一个传统的体育场馆聚集区转变为一个富有魅力的国际体育赛事枢纽,提出“赛事舞台、运动聚焦和开放共享”三个设计理念。


1、构建绿色坡道

方案结合地铁站主要人流方向,构建 “绿色坡道”打造体育文化地标;考虑与城市周边公共交通和街道的融合,塑造一个新的开放步行体系。


2、加强与外部公交联系,组织各类交通流线

坡道与轨道交通站点入口形成直接联系,在大型赛事期间,为观众提供高效疏散通道;考虑不同赛事模式时交通流线组织,确保不同赛事和日常使用模式下的运营。


二、ARUP方案


方案提出“开放共享、场馆互动、活动群岛”等设计策略,旨在为城市提供一个开放灵活的综合性体育公园,均衡“体育赛事”和“公园”之间的关系。


1、体现高度开放性,强调中心广场的弹性使用

基于轨道交通站点、主要公交站点的人流方向对户外场地进行梳理,将不同人流分别导向体育场馆和户外空间,体现高度开放性;新的中央广场一方面在赛事期间提供赛事空间,另一方面在平时成为社区日常的公共聚会点。


2、构建“活动群岛”,突出体育公园特色

将体育空间嵌入绿色生态的活动群岛,在满足户外体育运动需求的同时,加强公园的景观效果。


3、打造灵活弹性使用的建筑场馆

通过可伸缩和移动的座椅,适应不同赛事的座位变动,满足多种观赛要求,实现体育场馆的弹性设计与灵活使用。


三、HPP方案


方案提出五大设计原则,即空间识别性、高度开放性、社区融合性、使用灵活性和体验多样性。


1、强调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可识别性

利用二层水滴状慢跑平台串联“一场两馆”,对三个不规则建筑界面进行整体性处理,形成可识别的地标形象。


2、形成“113”的总体空间结构

 一轴:引导华庭宾馆、上海体育馆和上海体育场的东西向城市空间轴,传承历史记忆。一环:强化一场两馆的主体布局,形成水滴状慢跑平台,打造独特的地标形象。三组团:形成生态球类区、户外运动休憩区和体育商业区三大功能组团。


3、三种不同活动感受的慢行步道

二层平台慢跑道:提供约1800米的二层慢跑道,强调独立型、专业性以及独特立体景观感受。地面慢跑道:提供约2200米的地面跑步道,串联场馆和户外空间,营造出移步异景的跑步感受。

自行车道:嵌入生态球类区和户外运动休憩区形成自行车道,提供生态野趣的穿行体验。


四、上海院方案


方案提出“国际赛事枢纽、卓越健康生态、顶级运动都心 、厚载文化魅力和创启体验地标”五大设计目标。


1、一谷一带,界面开放

利用中央“运动绿谷” 打开城市界面,美化整体环境。赛事期间,容纳大量人群集会活动;非赛事期间,打造充满绿色的户外运动空间。


2、立体开发,打造空中活力纽带

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东亚大厦的平台层连接在一起,南跨中山南二路,与公交枢纽取得联通,连续的空中活力纽带。赛时为观众的集散通道,平时为市民的绿色跑道。


3、绿色公交主导,逐层安全疏散

提高集约化公共交通的分担比例:轨交和公交为两条主线,轨交分担60%,公交分担23%,以保证散场人群在1-1.5小时内疏解完毕。

强调不同标高层面的人流疏散:分别考虑二层平台的疏散、平台至地面的疏散,通过下沉广场及垂直交通联通至轨道、公交枢纽站点等。


五、日建设计方案


旨在打造一个承载一流体育的城市体育公园,突出地下空间的超大规模开发利用,地面结合三座体育场馆的整体改造包装,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大型体育综合体。


1、利用地下空间,释放地面开放空间

将整个街坊视作一个大型TOD综合开发体,通过有效利用地下和地面一层空间,释放二层平台的公园魅力。


2、增设室外体育设施,展现运动魅力

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健身运动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增加运动场地和各类趣味性户外空间。


来源:市规土局

编辑:邵祺翔、林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