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上海将这样做!(附全文和图解)

2018-04-30 上海发布

《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发布: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全面打响。到202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以上,打造2个以上平台级新媒体、2家以上国内领先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具体都有哪些内容?来看权威图解↓



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决策部署,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始终围绕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战略目标,着眼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快打造一批海派特色突出、城市特质彰显、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国内国际知名文化品牌,着力构筑上海文化发展新优势,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二)基本原则


———聚焦服务“三个战略”。聚焦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探索城市文化发展新路,为全国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聚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协作,联手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助推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服务城市发展战略,把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融入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 “上海购物”品牌,融入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中心,融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助推城市面貌改善和市民素养提升。


———用好用足“三个文化”。用好用足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宣传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光荣历史,大力弘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建党精神。用好用足海派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用好用足江南文化资源,着力在保护传承、创新转化、拓展提升、普及教育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市民文化归属感。


———始终坚持“三个导向”。始终坚持需求导向,主动对接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主动适应“网络原住民”的接受习惯,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数量缺质量等问题,列出清单、剖析原因、明确对策。始终坚持效果导向,分解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总目标,按照时间节点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文化资源配置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领、协调服务等作用。正确处理国有与民营的关系,支持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发挥骨干作用,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发挥积极作用。正确处理对内与对外的关系,充分依托上海区位优势,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坚决守好“三个底线”。坚决守好政治方向底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定盘星、主心骨、度量衡,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决守好内容导向底线,坚持“文化例外”原则,统一导向标准和管理尺度,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坚决守好价值取向底线,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把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贯穿始终。


(三)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瞄准国际标准、坚持国家站位、突出上海特色,全面实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系列工程,把上海固有资源利用好、优良传统发扬好、文化基因传承好,全力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使上海城市的文化特质更加凸显、精神品格更加鲜明、人文内涵更加厚实、战略优势更加突出,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城市特质更加彰显。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全面转化为市民精神气质和文明素养。党的诞生地历史地位、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重镇地位充分彰显。基本建成中华创世神话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教育传播高地。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设施布局更加合理、运营服务更加高效,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百部文艺精品,彰显上海文艺作品源头地位。打造2个以上平台级新媒体、2家以上国内领先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文创产业更加发达。文创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文创产业支柱性产业地位更加凸显,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以上,成为文创产业重镇。


———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重大节展赛事在各自领域的国际排名全面提升。文化“走出去”更加深入,城市文化世界影响持续扩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城市国际形象力争进入国际权威排行第一阵营。


———优秀人才更加集聚。培育集聚500名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重点培养资助1000名优秀文化人才,培训5万名宣传文化人才,使上海成为一流文化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四)重点任务


1.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实施“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理论研究传播品牌建设等两大专项行动,着力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着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传播上走在全国前列。


(1)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全面摸清红色文化资源基本情况,特别是建党过程和党中央在上海领导全国革命的历史遗址遗迹情况。加快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全面提升系列重大纪念场馆展陈水平,妥善保护修缮重点革命遗址遗迹,打造全面展示建党初心、集中反映建党历程、大力弘扬建党精神的教育基地,切实发挥好教育全党、引导社会、激励人民的重要作用。


(2)打造建党精神研究高地。加强与国内国际有关方面的沟通联系,全面收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建党过程、建党初期的历史资料,深入发掘提炼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生动素材。设立一批学术项目和研究课题,创办常设性交流平台,深入开展建党历史研究、建党精神研究以及党的创建时期思想理论、组织发展和制度形成研究,着力推出一批高品质学术成果。


(3)打造建党故事传播高地。立足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光辉历程,把建党精神与城市精神结合起来,把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结合起来,推进各个艺术门类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媒体报道和社会宣传,推动建党历史和建党精神宣传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楼宇、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把建党历史资源与节日庆典、休闲旅游等结合起来,研发推出系列文化产品和服务。


(4)打造思想理论创新高地。紧密依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和改革发展实践,加快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加快推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打造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市级新型智库为支撑、其他智库为补充的新型智库体系。充分依托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海外文化中心、世界中国学论坛等,促进中外思想理论交流。


2.打响海派文化品牌。实施城市精神弘扬、人文历史展示、媒体创新发展、文艺高峰攀登、文教结合提升、品牌节展提质、公共文化服务增效、文创产业腾飞等八大专项行动,结合贯彻落实“上海文创50条”,打造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海派文化品牌。


(1)大力弘扬上海城市精神。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中西融汇、多元并存、兼收并蓄、引领风尚的海派文化,使其转化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气质和文明素质。


(2)全面提升人文历史形象。构建形象特征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群落,建成一批国际水准的地标性建筑设施,使城市地标名片更加闪亮。讲好近现代名人故事,弘扬当代名人事迹,打响上海名人品牌。全面梳理上海著名历史事件,提升上海人文历史品牌形象。


(3)精心培育新型主流媒体。做大做强传统主流媒体。主动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努力打造平台级新型主流媒体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加快推进对外宣传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创新开展对外宣传。支持社会新媒体以导向正确为前提发展壮大。


(4)着力打造海派文艺高峰。精心实施五年百部精品创作工程等,彰显上海作为文艺作品源头的突出地位。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实施重大现实题材“一团一精品”,打造一批国内顶尖文艺院团。深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改革,打造一批品牌出版社和品牌出版项目。


(5)做大做强文教结合平台。优化部校共建机制、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文艺活动与教育实践对接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等,推动文教事业由“结合”走向“融合”,以文促教、以教促文,培育更多受欢迎、辐射广的融合发展项目,助推“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6)有效扩大节展国际影响。重点将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打造成为位居国际同类节展活动前列的重大节展品牌。提升全国性重要节展社会影响力,办好各区特色品牌文化活动。


(7)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运营服务机制,优化四级配送体系。利用“互联网+”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业态、优化服务方式。总结市民文化节举办经验,推广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8)加快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培育集聚一批全国和世界级的文创产业领军企业和集团,着力打造全球影视创制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国际创意设计高地、网络文化创作传播高地、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完善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


3.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点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江南文化研究发掘展示等两大专项行动,充分发挥上海作为全国文物大市的综合优势,以江南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引导人们从正确认知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1)加强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聚焦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蕴含的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精神追求的价值理念,组织开展多艺术品种创作、多学术门类研究、多产品系列开发、多媒体渠道宣传,传承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为中华文化培根固源,为中华民族塑魂铸魂,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2)加强江南文化的学术研究。集聚全市乃至全国的研究力量,加快推进江南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深入研究阐释江南文化的产生源头、演变脉络、要素体系、鲜明特质和江南文化蕴涵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以及江南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等,着力打造江南文化研究高地,为传承弘扬江南文化提供有力学术支撑。


(3)加强江南特色历史风貌保护。加强对具有江南特色、凸显城市特质的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重点加大石库门里弄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特别是江南水乡特色小镇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改造、利用,加强对工业文化遗存、抗战历史遗存、名人故居等的分级分类管理保护。


(4)加强江南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好重要古建筑、重点文物,建设好遗址保护场馆。充分运用新技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水平。协调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平台,振兴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加强对古籍的保护、整理、出版和研究。以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开展创造性转化利用,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二、专项行动

(一)“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专项行动


1.发掘保护建党历史资源。筹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将其建设成为红色文化地标。制定《上海市革命遗址保护开发利用条例》,对现存400多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分类梳理,明确保护要求和保护范围。加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重大纪念场所的资源发掘、设施完善、功能拓展。对《布尔什维克》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张闻天故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等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史迹进行保护和修缮,推动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思南路周公馆、陈云故居等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中共中央阅文处旧址、彭湃烈士在沪革命活动地点等辟为纪念场馆向公众开放。打造四川北路红色文化生态示范区。编辑出版《上海革命遗址大全》《上海革命遗址导览图》等,建立上海红色历史资源数据库和上海革命历史文献资源库,开发红色资源APP。


2.加强建党历史和建党精神研究。加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主题理论读物编写出版工作,出版发行史学著作《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简史《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一百年》、档案资料《上海党史资料汇编(1920-1949)》、中国共产党建设系列丛书等。开展党的创建史料及档案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开展文本和影像资料主题征集工程、口述党史资料专项征集工程、海外中共早期资料集中收集工程。设立常设性论坛,每年召开全国性理论研讨会。成立党的诞生地红色主题理论宣讲团,建设红色理论教育阵地,开展红色主题理论学习教育活动。


3.深化建党伟大业绩传播。组织实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重要讲话精神宣传报道方案》,推出“建党历程”“守护党的精神家园” “迎接建党百年” “申城先锋”“努力当好新时代排头兵先行者”等重大专题报道。制作播出一批纪念建党百年的重点电视专题片、纪录片,推出广播电台特别专题《党旗下的回响:100位先进党员故事》、“红色上海”百年百人系列报道,网络专栏“红色上海———历史上的今天”,新媒体“故事宝盒:100个党的诞生地故事”等。在中央和外省区市主要媒体、全国性重点新媒体平台播放《光荣之城》等公益宣传片。


4.打造建党主题文化精品。推进各个艺术门类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重点推进长篇报告文学《起点》、电影《一个政党的诞生》、纪录片《大上海》、沪剧《匿名者》《敦煌女儿》、话剧《新青年》《追梦云天》、歌剧《李大钊》《田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等的创作生产。鼓励网络文化企业等制作推出更多有思想内涵、网民易于接受的党的诞生地主题网络文艺作品、动漫形象和红色游戏。


5.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宣传。深化“党的诞生地·一线一站”地铁文化长廊建设,在覆盖主要地铁线路和区域的基础上,向机场、码头、火车站、窗口行业、大型城市综合体等拓展。统筹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合作,通过组织联盟、共同研讨、联合办展、异地互动等,扩大党的诞生地的辐射力、影响力。征集发布“图说党的诞生地的故事”公益广告、“党的诞生地”形象标识。开展“党的诞生地·上海”主题市民微电影节、红色故事大赛、革命歌曲大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中宣誓、“牢记党的诞生地的光荣与责任”主题宣传等活动。


6.深化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和建党精神必修课,在相关学科课程中增加党的创建史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推动各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围绕党的诞生地主题进行课程研发,建立开放式、动态性的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培训师资库。以学前、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上海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上海红色文化幼儿读物,开展“上海少年传承上海红色文化”系列教育活动。扩大“龙华英烈颂”宣传范围。


7.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精心规划设计开发“红色之旅专线游”“领袖足迹寻访”“发现之旅”等红色旅游精品,形成黄浦区新天地———思南路、静安区成都路———静安寺、虹口区山阴路———四川路、徐汇区徐家汇———龙华、长宁区愚园路———江苏路等游览线路。推动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红色文化旅游相结合,办好红色旅游进校园、上海大学生“红色”自拍节、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文创企业对接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弘扬红色文化、红色传统和体现红色基因的纪念品、工艺品和文创衍生产品。


(二)理论研究传播品牌建设专项行动


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组织开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课题研究。积极建设海外中国学术中心,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将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纳入国际学术体系。


2.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重大项目,实施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项课题研究。推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持续举办马克思主义论坛。开展“国家战略,上海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在内参刊物、学术期刊和理论新媒体上发布。


3.加强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承接国家研究任务,保持上海市研究中心在全国15个研究中心中的领先地位。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总结。开展系列理论研讨会,组织本市专家学者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等中央媒体刊发重要理论成果。加强学术外宣工作,办好世界中国学论坛及海外分论坛,鼓励支持学者讲好中国故事。


4.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实施上海市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遴选和建设工程,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共建2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步建设15家市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3个左右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峰学科。统筹上海市教育基金会等实施“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发展支持计划”,评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终身成就奖”“教学名师”“中青年拔尖人才”。


5.加强报刊电视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刊(栏目)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和理论媒体。办好《解放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专版,集中发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组织《解放日报(理论版)》、《文汇报(理论版)》、《毛泽东和邓小平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报》、上海电视台《道·理》栏目等,加强对重要理论成果和学术活动的报道。积极创办外文国际期刊,促进中国学术、中国理论的国际传播。


6.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上海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本市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智库布局,打造新型智库体系。深入实施上海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兴办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智库。


(三)城市精神弘扬专项行动


1.培育践行城市精神的先进典型群体。把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美丽上海追梦人”重大先进典型专题发布活动、“上海好心人”评选活动、“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评选活动、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评选活动、“十佳百优”道德实践风尚人物奖(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等,完善先进典型礼遇制度。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持续开展上海企业创新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展评发布年度上海企业创新文化品牌。推动实施市科技系统创新文化建设工程等。


2.凸显城市精神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的引领作用。扣城市精神,分门别类设计市民乐于参与的活动载体,同时总结提炼彰显城市特质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城市精神融入城市血脉、走进市民心中,转化为市民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人文情怀和文化气质。深入开展市民修身行动,打造“修身日历” “修身地图” “骑行修身”等特色项目,开展市民修身书单发布、阅读马拉松巡回赛、城市文明论坛等重点活动,组织特色品牌和示范点评选,选出市级示范点50个、特色品牌项目30个、基层活动基地300个。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文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化上海志愿服务组织运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民生服务、文化涵育五大体系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打造“上海市学校少年宫”课外活动品牌,发挥上海市学校少年宫联盟作用,评选上海市示范性学校少年宫。


(四)人文历史展示专项行动


1. 实施“上海名人”风采弘扬计划。梳理上海名人资源,组织编撰修订《上海名人录》,筹建首座上海名人馆,多艺术品种创作、多产品系列开发、多媒体渠道传播上海历史名人、近现

代名人、当代名人故事,打响“上海名人”品牌。启动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品牌提升计划,实施武康路历史文化名街、名人旧居保护行动。创新扶持一批以展示上海历史文化名人形象为主题的文化节庆活动,支持举办全国鲁迅文化周。为文化名人和社科大家树碑立传、建立故居。


2.实施“海派城市地标”品质提升计划。以承载百年历史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陆家嘴金融建筑群和环人民广场文化建筑群、展示新时代风采的后世博建筑群为重点,描绘城市天际线。重点建好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文学博物馆等新型文化地标。深化黄浦江45公里滨江岸线综合利用,建设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鼓励打造黄浦江东岸文化聚集带、滨江邮轮文化带、杨树浦滨江创新带、北外滩文化功能区、滨江西岸文化带,建成特色鲜明的滨江文化长廊。实施苏州河文化摇篮提质计划,深度发掘和利用苏州河沿线人文和历史资源,推进沿岸人文休闲集聚带和文化地标建设。推进徐汇区“徐家汇源文化品牌”、长宁区“海派艺术街区”、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品牌”、金山区和奉贤区“滨海文化品牌”、松江区“广富林上海之根文化品牌”、青浦区“青龙镇文化品牌”、崇明区“生态文化品牌”等区域文化品牌建设。


3.实施“上海著名历史事件”宣传普及计划。围绕近代远东第一大城市,中国现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党的诞生地,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发展定位,梳理上海著名历史事件,做好普及宣传教育工作。挖掘重大历史事件题材,创新展示载体形式,充分反映现当代上海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总结上海经验、上海成就、上海举措,形成新时代上海大事记。继续编纂上海地方志、城市编年史以及地方志普及读本系列图书,提高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加快上海通志馆新馆建设,打造具有百年历史积淀的新型通志馆。


(五)媒体创新发展专项行动


1.做大做强主流媒体。重点打造精品党报《解放日报》、全国人文大报《文汇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民晚报》,推动《新闻晨报》等都市报发展成为定位精准、各具优势的市场化媒体集群。推进上海广播电视台频道流程再造和内容产品创新,做强新闻立台的东方卫视,巩固第一财经全国财经媒体标杆地位,打造华语纪录片领先品牌真实传媒,建好影视制作知名品牌幻维数码。把东方网建设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重点新闻网站之一。


2.加快推动融合转型。把内容生产作为根本,把移动优先作为发展战略,把“中央厨房”建设作为龙头工程,把强化全媒人才培养作为重要支撑,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重点把上观新闻打造成为地方党报整体转型第一品牌,把澎湃新闻打造成为拥有亿级用户的时政新媒体领先品牌,把界面·财联社打造成为中国移动财经客户端领先品牌,把BestTV 打造成为用户过亿的平台级视频新媒体,把看看新闻网打造成为互联网视频新闻第一品牌,把阿基米德FM 打造成为中国互联网音频互动社区标杆平台,把东方头条打造成为中国新闻网站客户端影响力领先品牌。巩固“上海发布”在全国政务新媒体中的领先地位。支持观察者网、喜马拉雅FM、东方财富网等社会新媒体以导向正确为前提加快发展壮大。


3.创新开展国际传播。制定实施《上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快建设基于网络传播、海外落地的英语新媒体平台,重点推动《上海日报》、上海外语频道加强海外合作传播,依托SHINE、ShanghaiEye等新媒体平台深化整体转型,提升传播能级。推动《新民晚报(海外版)》、第六声、一财全球等外宣媒体扩大海外影响力。发挥好上海对外信息服务热线962288等外宣平台作用。扩建升级“感知上海”网上国际新闻中心,加大“魅力上海”城市形象品牌推广力度,推进“城市背景板”工程。在上海参建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打造“思想者对话”“媒体早餐会”“文化体验日”等活动品牌。



(六)文艺高峰攀登专项行动


1.推进“五年百部精品创作工程”。以文学、影视、舞台、美术、群文、网络六类文艺体裁为重点,聚焦重大历史题材、重大革命题材、重大现实题材,紧扣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创作推出百部彰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主旋律“扛鼎之作”。聚焦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对相关题材文艺创作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实施“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


2.推动文艺院团发展壮大。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实施重大题材“一团一精品”,着力把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杂技团、上海木偶剧团等打造成为亚洲一流院团,推动上海民族乐团、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歌舞团等成为全国同类院团的排头兵。积极培育区级、民营文艺院团。为来沪发展的文艺人才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培育集聚更多优秀演艺市场主体。


3.深入推进“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着力打造中华创世神话艺术创作高地,加快在文学、舞台艺术、广播影视、美术、网络文艺、群众文艺等领域推出一批文艺精品,重点打造《中华创世神话史诗》、电影《大禹治水》、越剧《素女与魃》、戏曲《神话星空》、歌剧《炎黄曲》、3D舞台剧《创世神话漫游记》等。着力打造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高地,组建研究团队,编撰“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大系”,建立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基地,举办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办好《中华创世神话》辑刊,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创世神话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着力打造中华创世神话教育传播高地,推动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和创作成果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全面做好对内对外宣传。


(七)文教结合提升专项行动


1.提升高端人才培养水平。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深化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实施紧缺文艺人才引育计划,建好高校9个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9个紧缺文艺人才创新工作室,新增若干个高校人才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推动上海乐队学院、上海舞蹈学院、上海电影学院、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建设。实施紧缺文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强市级学生艺术团联盟建设。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梨园经典赏析、军乐团进高校等活动,举办长三角青少年戏曲大赛。建立“一个基地带动十所学校”机制,将73所中小学建设成为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推动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和创作成果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将《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纳入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用书推荐目录范围。


3.建好交流展示推介平台。办好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建立长三角区域高校参与“汇创青春”活动工作机制,成立文化创意产教联盟,建设文化创意作品线上推介平台。分类支持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分步达到国内国际相关学科学术期刊顶级水平。实施高校重大教育出版工程,重点支持纳入本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范围的相关学术成果出版。推动实施高校实体书店扶持计划。


(八)品牌节展提质专项行动


1.提升重大节展国际排名。推动上海国际电影节综合影响力进入国际A 类电影节前三位。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打造成为亚太地区最专业的演艺交易平台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节之一。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打造成为世界第一大游戏展。提升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上海佘山高尔夫冠军赛、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上海国际小提琴比赛、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选、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等的国际知名度。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全力助推中

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


2.提升全国性重要节展社会影响力。办好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提升上海旅游节、上海时装周、上海双年展、上海书展、上海科技节、上海邮轮旅游节、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等节展活动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3.办好各区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深入实施“一镇一品”品牌培育工程,创新开展特色民间文化活动。办好浦东上海浦江沪剧节、黄浦上海城市草坪音乐会、静安“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徐汇上海西岸音乐节、长宁上海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普陀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虹口精武国际锦标赛、杨浦上海共青森林音乐节、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闵行上海合唱节、嘉定上海汽车文化节、金山中国故事节、松江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青浦朱家角水乡音乐节、奉贤“言子杯”全国青少年艺术赛事、崇明森林旅游节等特色品牌文化活动。


(九)公共文化服务增效专项行动


1.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的面积不少于90%,建成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圈。继续推进新建街道、大居、基本管理单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拾遗补缺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建或改扩建40个以上。提升5600个标准化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中心)服务功能。鼓励各区开展文化广场和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建设,把民营博物馆、民营美术馆等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创新公共文化运营服务模式。完善市、区、街镇、居村四级配送体系,重点向远郊居村、新建城镇和大居倾斜。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标准化、运营社会化、管理专业化、供给精准化,建立“合格供应主体”制度,推广全委托和项目委托管理模式,创新面向养老、亲子、青年等的服务。总结市民文化节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举办经验,推广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完成“文化上海云”升级改造,丰富线上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搭建多种形式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社会化供需对接平台,办好公共文化产品设计大赛、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新主体新产品展

示交流活动等配送对接活动。壮大上海市文化志愿服务联盟,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扩大文化志愿者服务基地规模。


3.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制定《上海市群众文化创作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民间艺术之乡”创建工作。发挥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示范作用,激励各类主体推出更多群众喜爱、惠及百姓的创新产品。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文化权益,完善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建设,实施盲文出版工程,提供“社区阳光院线”无障碍服务,落实农民工“两看一上”工程。建设“书香上海”,推动“全民阅读”地方立法,发掘优秀阅读推广组织和阅读推广人,办好“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等,提升“解放书单” “市民修身书单”“静安读书周” “思南书集” “思南赏艺会” “思南读书会” “绿色悦读” “悦读青春” “书声阅读会” “陆家嘴读书会”“苏州河书房”“清阅朴读”等的影响力。做好全民科普工作,办好国际科技艺术展演、上海科普大讲坛等品牌活动,培育“科学之夜” “科普集市”等新型活动。打响孝亲文化品牌,办好上海市老年文化艺术节。


(十)文创产业腾飞专项行动


1.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加强影视剧本扶持,推出一批优秀剧本。依托上海大学电影学院、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阿里电影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创意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等,引进全球优质电影教育资源,打造多样化影视人才培养平台。以“松江科技影都”建设为龙头,打造“1+3+X”影视产业发展格局。重点培育一批技术领先的影视后期制作企业。用好电影扶持专项资金等,加大对产业载体建设、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以及优质电影创作、摄制、发行、放映企业的支持力度。


2.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用好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平台,实施好“上海首演”计划,力争实现年均演出4万场次的目标。优化演艺设施布局,支持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等8个重点演艺集聚区建设,加快形成演艺产业集聚效应。盘活现有演出剧场资源,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驻场品牌,鼓励发展具有文化旅游特色的演艺产品。聚焦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品牌建设,打造“虹桥舞蹈”文化品牌,形成国际专业舞蹈培养、培训、展示、交流高地。全面打造“上海艺术商圈”品牌,进一步提质增效,助推“上海文化”“上海购物”品牌融合发展。


3.建设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实施中华创世神话和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原创艺术类精品游戏推优扶持工程。用好动漫游戏扶持资金,加大对原创动漫游戏精品和优秀动漫游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上海网络游戏出版申报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动漫技术设备和公共技术平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促进动漫游戏会展平台发展,活跃动漫游戏及衍生产品消费。鼓励投资建设电竞赛事场馆,做强本土电竞赛事品牌,支持国际顶级电竞赛事落地,加快全球电竞之都建设。


4.巩固国内网络文化龙头地位。提升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服务能级和集聚效应。依托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科技园,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布局创新链,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扶持一批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优势领域领军企业,鼓励全国知名网络文化企业落户。支持优秀健康原创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网络演出、网络表演等在本市制作发行。鼓励模式创新,推动网络文学、网络视听产业跨媒体、跨平台互动合作。加强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增强)现实、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在网络文化产业中的融合应用。


5.构建出版产业新格局。建设古籍、科技、少儿、音乐、美术、教育、社科人文、外文教材等出版产业集群。提升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复旦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的影响力,建成一批高品质专业学术出版中心。加快推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市。加快建成南上海出版园。支持品牌民营出版机构落户,鼓励民营与国有出版单位深度合作。推进出版产业全流程数字化建设,实施沪版图书数字化工程,打造《辞海》数字出版发布云平台。实施《辞海》《大辞海》《汉语大词典》《英汉大词典》《十万个为什么》等国家级出版工程。做强《收获》《萌芽》《上海文学》《小说界》《少年文艺》等原创文学期刊和《激光》《细胞》《社会》等专业期刊,提升《故事会》等大众期刊美誉度。推动实体书店升级发展。推动上海小学数学教材“走出去”。


6.建设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加快推进浦东外高桥、徐汇滨江艺术集聚区建设,支持艺术类文化创意园区发展,鼓励举办环艺术院校艺术集市。支持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等发展。激发朵云轩等本土艺术品交易品牌活力。大力发展艺术品电子商务。争取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政策试点,积极引进国际知名艺术拍卖公司和艺术博览会。


7.加快实施文化装备产业链布局。加快上海国际高科技文化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上海自贸试验区文化装备应用示范平台服务能级,打造“一基地、一平台、多园区”的文化装备产业空间布局。鼓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新型文化消费的文化装备技术,加快先进舞台设备、新型影院系统等的集成设计和市场推广。鼓励本市文化装备项目申报上海市高端智能装备首台突破和示范应用专项。引进和举办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文化装备展会,举办上海国际文化装备博览会。


8.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健全上海文化企业十强、上海文化企业十佳和上海文化创业年度人物等推优扶优机制。提升上海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的服务能级,推动市级文化创意园区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挥上海迪士尼、海洋公园、冰雪世界、欢乐谷等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支持海内外优秀文化产品在上海首发、首演、首映、首展。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上海品牌,加强“文化中国”项目建设,做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筹办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成立上海市文创产业促进会。


(十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专项行动


1.加强城市历史风貌保护。重点保护好730万平方米石库门里弄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和工业遗产、二战犹太难民居住区等。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制定《上海市郊野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导则》,重点提升新场、高桥、川沙、朱家角、金泽、练塘、枫泾、张堰、嘉定(镇)、南翔、七宝、罗店、罗泾、召稼楼、青村、庄行等江南水乡古镇保护水平。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打造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衡复海派文化精品街区、豫园传统文化商区、曹杨新村历史风貌区等品牌街区,实施提篮桥历史风貌区、江川新中国红色工业文明风貌区、宝钢不锈钢工业风貌街坊保护开发。严格实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风貌管理。推进“世界记忆遗产”申报工作。


2.加大文物遗址保护力度。健全文物资源管理利用机制,实施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重点保护好3435处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做好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和商船会馆保护修缮工作,建设好崧泽遗址博物馆、元代水闸博物馆、广富林文化遗址、华亭古石塘等遗址保护场馆,修葺豫园、古漪园、秋霞圃、醉白池、曲水园、金鳌山等上海江南园林,保护好唐经幢、嘉定孔庙、松江方塔、真如寺大殿、崇明学宫等重要古建筑。开展长江口一号和二号沉船遗址水下勘探工作。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在文物修复、保护材料、风险处置、装备研发、智慧博物馆等领域,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文化文物单位用活文物资源。


3.做好古籍保护利用和出版。实施古籍保护计划和重点古籍出版规划。提升古籍再生性保护水平和古籍智能化展示技术水平,建立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建立珍贵古籍名录,设立专题保护项目。提升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保护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巩固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古籍出版领域的优势地位,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发挥好上海古籍书店等阵地作用,打造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空间和传播平台。


(十二)江南文化研究发掘展示专项行动


1.加强江南文化学术研究。依托现有研究机构建设江南文化研究院,打破学科界限,组织历史学、哲学、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门类的专家学者,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考古研究等方法,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理论研究,着力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着力打造全国江南文化研究的文献高地、学术高地、人才高地。设立一批学术项目、研究课题,创办一批学术交流平台,经常举办研讨会、座谈会、讲坛、论坛,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吸引到上海搞学术、出成果,逐步主导江南文化的学术研究,不断扩大江南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鼓励各区挖掘本土文化,编撰出版学术研究书籍,丰富江南文化内涵。


2.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展示水平。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和数字化工程。加强江南传统文化样式保护和利用,加强江南诗书文赋等的研究和发掘,加强江南优秀民风民俗的继承和弘扬,丰富线上线下展示传承方式,推动传承活动进展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制定实施《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将上海大世界打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平台。以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为平台,加强“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建设。探索创办上海国际传统工艺博览会,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海学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行、江南百工———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邀请展等活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展览展示活动。办好“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跨界合作平台。启动“非遗在社区”项目,广泛开展演、讲、示等传承传播活动。充分运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水平。开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目品牌建设研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上海文化”品牌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发挥好统筹协调和督促推进作用,强化部市合作、市区联动、区区联合,深化文化与教育、科技、金融、贸易、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抓好落实,有效实施宏观资源配置、空间结构布局、政策环境优化、基础条件配备。建立跟踪督促机制,梳理形成问题清单、项目清单、措施清单,持续跟踪督查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二)集聚社会力量


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简化审批备案程序,营造更加宽松

宽容的文化发展环境,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政策允许开放的文化领域,鼓励各类文化主体在打造精品、优化服务中拓展市场、赢得市场。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加强文化领域行业组织建设,激发文化类社会组织主动参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热情。大力发展演艺经纪、版权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各类文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


(三)加大扶持力度


完善财政投入机制,重点扶持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着力保障对“上海文化”品牌的孵化培育、提升振兴、抢救保护、宣传推广。鼓励各区结合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力度,扎实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银行、保险、担保、典当、融资租赁等各类融资服务机构,创新开发特色融资产品,促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四)强化人才支撑


深入实施中央宣传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千人计划”、上海“千人计划”、上海“领军人才”等文化领域人才选拔推荐工作。积极引进国际国内文化大师名家,试点设立工作室。加大对杰出文化人才的褒奖力度,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艺术荣典制度。推动培养和塑造海派艺术大师,推进文化“青年英才”培育,实施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创新文化人才发现、引进、培养、教育、交流、激励机制,加强文化人才就业、创业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协会为文化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


(五)深化品牌宣介


充分利用中央驻沪媒体、全市各级各类宣传资源以及驻沪境外媒体、国外驻沪领馆等,面向国内外大力宣传上海打造文化品牌的举措、成效、经验,大力宣传上海知名文化项目、企业、产品、人才。组织开展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高层次研讨会,提高社会各界对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认识,扩大“上海文化”品牌的知晓度。依托上海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拓宽文化贸易、交流合作、网络传播等渠道,提升优秀文化产品海外主流市场占有率,提高“上海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




制图:杜琼瑶

编辑:孔建宏、顾依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