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底,打造100个智慧养老院!养老床位全市统筹轮候初见成效后,将重点强化养老机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小布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上海分社等联合主办的2024上海民生访谈今天迎来第一期,嘉宾是市民政局局长蒋蕊。目前整体智慧养老院的建设情况如何?今年养老床位指标下调了1000张,这背后意味着什么?老年助餐服务布点是否还会增加?如何规范市场,保障市民和正规婚介机构双方的权益?这些内容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
市民政局局长蒋蕊(右)
01
2025年底,打造100个智慧养老院
智慧养老院是指在养老机构集成应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入住管理、餐饮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照护等运营智慧化服务,提升养老机构运营效率。2021年9月,本市发布《上海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推动养老服务领域数字化转型,提高养老服务品质。并提出到2025年底,“打造100个智慧养老院”。
2022年,市民政局出台《上海市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确立了智慧养老院建设总体要求、建设内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六大板块,涵盖了养老院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分别为:
智慧入住管理,依托物联感知设备和信息系统,提供智慧出入院服务;
智慧餐饮管理,依托移动端、触摸屏、呼叫设备等智能化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智能化餐饮服务;
智慧健康管理,应用各类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为老年人提供互联网医院、慢性病管理、药品分发服用、康复训练等服务;
智慧生活照护,借助各类智能化照护设备和信息应用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清洁卫生、体位转移、智慧关爱等服务;
智慧安全防护,根据养老机构各类安全工作要求,配置物联网监测设备和信息系统,实现安全监控、自动预警、实时处置。
智慧管理运营,依托养老机构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为养老机构日常管理包括员工管理、物资管理、档案管理、综合展示等提供支撑,提升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效率。
前期,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资助扶持本市智慧养老院建设的通知》,对本市智慧养老院建设给予一定的扶持。当年全市共建设并验收智慧养老院36家,2024年,上海将继续建设不少于40家。
02
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围绕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夯实基础的目标,积极调整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等指标
2024年,纳入民心工程和实事项目的包括: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6000户,新增30个社区长者食堂,为8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智能水表安全监测服务等。
作为满足老年人居住、养老、照护等多种需求的综合性、专业化载体,养老床位承担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市在“十四五”前三年,每年新增养老床位的指标都是5000张,到了2024年减少到4000张。改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的指标过去都是每年2000张,到2024年开始增加至3000张。这个变化是经过科学测算、评估和研判之后进行的调整。近几年,随着本市养老床位供给的持续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的不断完善、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加强,老年人入住机构的需求暂时得到了缓解,上海获得了增量和提质并行的窗口期。因此,在确保“十四五”总量指标完成的前提下,适当减缓养老床位的建设速度,下调了新增养老床位的建设指标,同时强化养老机构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响应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为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养老床位也做积极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养老床位的服务有效性。在养老机构中开展升级改造,优化功能布局和房型结构,增加单人间、双人间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私密性和品质性要求;同时,强化配套功能空间和资源的共享,智能化适老化设备的配置,提高空间设施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效能。
二是强化养老床位的功能性。重点推进失能护理和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2023年底全市护理型床位达到11万张,占养老床位总量的66%。通过新建、改扩建的方式,推进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建设,目前全市已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2万张,到“十四五”末要达到1.5万张。
三是强化养老床位的可及性。上海从2019年底开始试点家庭照护床位,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2023年我们在全市推广这项服务,鼓励更多的养老机构调整理念,扩大辐射范围,为更多老年人提供专业性、连续性、整体性、便捷性的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已有近3000名老年人购买、体验了家庭照护床位的服务,续约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到2025年达到8000位服务对象。
为了更加充分利用好养老资源,提高保基本养老床位的利用效率,市民政局研究出台了《上海市保基本养老床位统筹及轮候管理办法(试行)》。全市提供一批市、区两级统筹床位,人户分离老年人、以及觉得户籍所在地的保基本养老床位不适合的老年人,可选择市、区统筹床位入住。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00余名老年人通过轮候机制入住市、区级统筹床位。
老年助餐服务也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一项便民服务。近年来,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建设,主要发展两类设施:一类是集膳食加工配制、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长者食堂。另一类是遍布社区的老年助餐点,它不具备场所烹饪的功能。今年,重点聚焦“社区长者食堂”的建设:一来,目前全市的老年助餐点布局已经相对均衡充分,下一步还可以结合刚刚提到的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的建设进一步增强布局。二来,社区长者食堂的功能更加丰富,也更受老年人欢迎。2024年全年建设目标为新建30家,确保到2025年末全市为老助餐服务供给能力应达到25万客/天。
关于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全市2024年的目标是6000户,比之前几年的5000户目标增加了1000户。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累计逾2.1万户老年人进行了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市民政局不断对产品库和服务包进行扩容,开发完善多款产品包和组合套餐,丰富老年人的选择。截至目前,产品库内容已从最早的200多种产品扩展到约9个大品类、350余种产品。已建成25家适老化改造样板间或体验点,让社区居民现场体验适老化改造为居家养老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利,年内样板间数量达到40家,每个区至少建成1家。
为8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智能水表安全监测服务,是2024年首次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充分运用智能水表设备和相应技防措施,为独居等困难老年人提供安全监测服务,为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提供科技助力。
03
“实现全国婚登信息互通”的约定落地,婚姻登记场所更加美好温馨,加强婚介机构监督管理
去年,上海民政部门紧紧抓住“跨省通办”改革契机,满足群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需求。自去年6月1日起,对于双方户籍均不在上海的一对新人,只要一方持有上海市居住证就可以在16个区任一婚登中心办理婚姻登记。为在沪奋斗的外地户籍年轻人减少了奔波、提供了便利,更让他们增强了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在去年6月1日当天,全市各婚登窗口就有超过100多对新人通过“跨省通办”办理了结婚证。从去年6月1日至今年3月31日,累计办理跨省婚姻登记21025对,占同期本市内地居民婚姻登记的17.31%,惠及来自内地30个省市区来沪工作、生活的群众。
婚姻登记场所更加美好温馨。上海现有19个婚姻登记场所,其中市级1个、区级16个、分中心2个,以跨省通办为契机,加强服务阵地建设,推动婚登机关入公园、入特色小镇、入历保建筑。继闵行区婚登中心设置在公园外,去年,虹口区在“上海最浪漫”的“甜爱路”设置了只办理结婚不办理离婚的婚姻登记分中心。今年,全市唯一一座在历史保护建筑中的黄浦区婚登中心,将在改陈后全新亮相;松江区婚登中心将搬迁至泰晤士小镇,与周边艺术、休闲、文旅资源连成一片;杨浦区婚登中心也计划搬迁至优美的公园,打造沉浸式服务新场景。在婚姻登记场所内,还设置“喜糖分享盒”“爱情邮筒”“爱情心愿树”“喜从天降”等体验分享活动,分享新人喜悦、传递温暖。
本市婚登中心实现婚姻家庭辅导室全覆盖,逐步探索形成“1+N”的服务模式,即以婚登中心婚姻家庭辅导室为中心,N个街镇站点为依托,将辅导服务延伸至社区。通过公益创投、政策扶持、经费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专业人才,提供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关系维系、离婚调适等指导服务,成功劝和准备离婚的当事人。部分区劝和成功率达到60%以上。
2024年,上海婚介机构服务领域作为全市39个重点行业领域之一,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近期,市民政部门将会同市公安、市场监管、网信、通管等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婚姻介绍服务机构合规经营指引》,聚焦婚介机构成立、信息核验、营销管理、收费管理、服务规范、信息保护与监管、服务纠纷处置等婚介的全流程,加强规范引导。
小布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上海分社等联合主办的《2024上海民生访谈》节目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00-11:00,在FM93.4上海新闻广播播出,阿基米德、话匣子矩阵音、视频同步直播。
资料:市民政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摄影:施骏
编辑:熊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