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丽水摄影节 | 傅拥军:为小巷居民做点事

为小巷居民做点事

——傅拥军


2017年,七条小巷在地艺术项目落地丽水。时隔两年,傅拥军集结“老虎队”、“小虎队”、“浙江传媒学院小组”,再次踏上丽水的土地,在七条小巷摆开了“阵仗”。上一次的策展给丽水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挖掘了文昌路“真吾照相馆”的历史记忆、帮助邹爷爷出版《健康操图解手册》赠与小巷居民、教居民们做蓝晒、为杂货店设计包装袋……最终完成了包括展览、活动、产品设计、出版等在内的七十多个作品,学员们也和居民们打成一片,玩在一起。

进驻小巷首日,傅拥军给所有学员指派了一个任务——进入居民家中拍摄三张跟居民一起看阅兵的照片,还要“蹭”一顿饭!这不禁令一些性格腼腆的学员挠头,而与此相对的是导师傅拥军的轻松姿态。除了身上的着装与手里的相机还在提醒人们他是小巷的来客以外,与在地居民无异。

他自然地与向外张望的大姐打招呼:“吃早饭了吗?”

大姐笑眯眯地拉他进屋,“刚煮了地瓜、玉米,都来吃!”说着,塞了一个地瓜到他手里。傅拥军道过谢,也就吃了起来。

有了导师的示范,欢声笑语与小巷生活之声逐渐交织在一起,而学员们与居民们的关系也正在悄悄建立。



Q1:今年丽水国际摄影节的主题是“丽水再出发”,从影像角度,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丽水这几年的势头很好,单从摄影节来看,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大。我在朋友圈发丽水国际摄影节的消息,就有很多,比如有来自澳大利亚的、法国的摄影师朋友,都跟我联系,表达了一个想要参加的意愿。


Q2:时隔两年再来丽水、再见到小巷的这些居民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一如既往浓浓的人情味,刚刚那个阿姨叫我吃她刚煮好的地瓜。去年我们在小巷策划的主题是“让我们从此有关系”,那么今年再来就感觉居民们之间更加融洽,跟我的感情也更近了一步,更像老朋友、亲人,这些小店都不收我钱,热情得我都不好意思。身为策展人,这令我更加感受到了责任,不能只做表面功夫,要实实在在地为小巷社区服务,做点事情。


Q3:您认为一个优秀的在地艺术项目应具备哪些特质?

不能只是去一次两次,应当排好计划,每次尽可能在当地生活一段时间。当你的双脚扎实地踩在那片土地上,才能够观察到深层次、有价值的东西。然后正如我们的主题“让我们从此有关系”,摄影师要与在地居民互动,展览是为居民而做,不是为专家、艺术家而做。


Q4:今年您仍会以丽水的“七条小巷”为舞台大展身手,能否与大家分享创作思路和创新点。

我们国家当下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之中,许多东西都在消逝,建筑啊景观啊民俗啊,所以“七条小巷”这个驻地艺术项目是用多种形式来构建这么一批温暖的城中村的影像档案。比如让小巷居民共同参与进来,追溯家庭的历史记忆,亲手做专属于他们的影像档案,还有对小店进行形象包装设计等等。另外,今年我们还会拍一个小巷的纪录片,探索用动态影像呈现小巷,由小巷居民们“倾情本色出演”,之后会在丽水的院线上映,到时将邀请小巷居民们一起到影院共同观看成片,也欢迎丽水市民们都来欣赏。


Q5:本次项目学员有23人,您的指导思路是?

在招募之时,我对此次策展活动的定位就是驻地艺术项目,希望来参加的摄影师除了进行拍摄以外,要走近我们的小巷居民,以小巷志愿者的身份为他们做实事,进行“小巷居民影像教育计划”,指导居民们亲手拍摄短片、制作家庭手工书、在家门口布置展览等等,作为送给他们的一个礼物。



采访中,正巧遇上章文与郑佳晟在测量场地,讨论布展方案。郑佳晟是建筑学在读学生,在此次创作中,挑选了一些代表小巷历史,承载小巷记忆的标志,如门环、门牌等,采取符号化的手法,将它们拓印下来进行展示。傅拥军一边询问学员们的进度,一边针对细节提出建议。



丽水的七条小巷是时代的记忆,是历史的留痕,让我们期待傅拥军团队今年又会如何“大展拳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往期回顾

2019丽水摄影节 | 不善观察的摄影师不是好保安

要拍照、还要蹭饭,这个工作坊有点难!|七条小巷

2019丽水摄影节 | “万象”丽水摄影家群体展名单出炉

2019丽水摄影节

丽水再出发

世界看见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