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100:用创意建筑,点亮朋友圈
点击观看视频,主创团队带你探访不一样的中国之美
拖延症晚期的你是否还在焦虑去哪儿玩,才能参加新一届“朋友圈摄影大赛”?十一出国游或许已经难实现了,不如将目光锁定在那些人少景美的中国好去处吧!《悦游Condé Nast Traveler》10月刊以影像记录当代中国的100 幅图景,并从中欣喜地看到国内外设计师都在以创造力谱写中国之美的新语境,也期待用这些富于创意的建筑点亮你的朋友圈。
老乡村的新生命
云夕深澳里 Photo By 姚力
来自南京大学的建筑师张雷在距离杭州不远的桐庐深澳古村进行了一场乡村营造,一座以白墙灰瓦为主的古朴书局便如水墨画一般从这个江南小镇浮现。书局由一座清代宗祠景松堂改造而来,保留了原有的主体结构和斑驳的木质雕花窗棂,又在其中植入了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纯白空间。
石塘村互联网会议中心 Photo By 孟忆南
石塘村的“互联网小镇”计划是当今中国乡村城镇化的一个缩影,更启示着乡村的未来产业转型。负责建筑设计的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以“公社礼堂”及“温室大棚”为原型,延伸出两坡屋顶和木质结构,有选择地以适宜技术弱化物化的建筑存在,还原乡村原有的触感,在极短的建造时间内进行了一次乡村复兴的建筑实验。
千岛湖进贤湾东部小镇索道站 Photo By 苏圣亮
现在的千岛湖已是江浙沪旅行者的“心灵驿站”,环湖绿道自行车、马术公园与星级酒店和特色民宿结合。新开发中的进贤湾项目东部小镇片区则先以一座几何外观的索道站亮相,它仿佛整个山体景观的延伸,形成一处抽象化的千岛湖自然山水。
微胡同 Photo By 王子凌(标准营造)
胡同改造是时下的流行话题,设计者也在探索胡同之于现代城市生活的意义,在保留与舍弃之间做出平衡。在张轲团队的设计中,庭院的存在不仅提升了“微胡同”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使人们的生活重心回归到庭院。从地面到天花板,居民所居住的体块伸出到位于中央的庭院,使人们透过居住体块的玻璃窗形成互动。
东梓关回迁农居 Photo By 孟忆南
经过Gad建筑设计改造后的村落,不仅实现了具有设计感的现代村落形式,又在其系统中运行了集会广场、邻里交往场所和农户院落这三个开放空间,满足了村民的日常起居和心理情感需求。为了突出江南气韵,设计师在用青瓦铺就的曲线屋面上做足了文章,屋顶的线条有着优美的弧度,又因为村落中屋顶曲线的连续和接合有如山峦连绵,像极了吴冠中先生笔下的江南水乡。
云庐度假酒店 Photo By 苏圣亮
云庐藏身于漓江山水之间,在桂林去往阳朔的半途中,由一个村落中的几栋老农舍改造而成。设计师在尊重当地原生文化和当地村民的前提下,将现代设计和材质融入了原本的村落结构。原有的农宅室内显得破旧,却在格局上独具趣味。设计师使用素面水泥、再生老木、竹子和黑色钢板等材质,创造了与外部环境相融合的朴实空间。
良渚文化村 Photo By 潘晓春
在杭州西溪湿地以西的良渚文化村如一幅世外桃源的水墨长卷。这里的居民以“村民”的身份参与村内生活,不管在“村民食堂”用餐,还是在“玉鸟市场”买菜,或是在“亲子农庄”耕种、采摘,都能通过一张“村民卡”轻松办到。此外,小镇里还坐落着由日本津岛事务所打造的“美丽洲教堂”、英国设计师戴维·奇普菲尔德设计的良渚博物院、安藤忠雄设计的文化艺术中心。
富阳文村 Photo By 孟忆南
经由知名建筑师王澍之手得来的江南古民居改头换面,破败的墙垣经过再造与修缮,如今变成了既独立又风格统一的聚落。结构并不乖张,高挑的白墙青砖独院看上去简洁明快,掩映在竹林树影中,养蚕的农妇仍在新居中打理着这门久远的行当。
云夕戴家山 Photo By 姚力
在竹林层叠的桐庐莪山畲族乡戴家山,建筑师张雷设计的云夕戴家山乡土艺术酒店若隐若现,如同飘浮于山间,隔绝着现代生活的节奏。酒店主体的原型是畲族闲置的农舍,在改造中以原有的夯土、木框架和新建的砖混墙体构成新的空间,不仅保留了畲族传统建筑的内在特征、空间美学及文化价值,还获得了由新建砖混结构提供的可靠性和舒适性。
糖舍 Photo By 孟忆南
在青山碧水的阳朔,这间由阿丽拉酒店集团在中国精心打造的第二家度假酒店,在喀斯特地貌的绿野之中,也在蜿蜒曲折的河流之间,能够将漓江的美景尽收眼底。在这里,你不仅可以重返历史,感受老糖厂制糖的甜蜜回忆,也可以在遇龙河畔骑行,或坐竹筏悠然地顺流而下,再回到酒店的1969年酒吧喝一杯以糖和朗姆酒为主题的调酒。
碧山村 Photo By 潘晓春
无论诗人欧宁和左靖曾发起的“碧山计划”,以“黟县百工”“碧山丰年祭”项目让乡村人和城市人互动参与乡村生活;还是由两百年历史的祠堂改造而成、散发书香的碧山书局;或是诗人郑小光和寒玉夫妇以一栋清代老宅和老榨油坊改建的猪栏酒吧,都各自在粉墙黛瓦之间跳着理想主义的狐步,实践着中国新乡村的无数种可能。
然乌湖国际自驾与房车营地 Photo By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主体建筑前方点缀了八栋独栋式度假酒店,酒店底部架空,根据视线需求高低错落布置。你可以与结伴同行的人一起喝着青稞酒,吃着烧烤,伴着漫天的星光,再和当地人来个篝火派对,最后回到舒适的大床上坠入梦乡。
大都市的创意风
上海天际线 Photo By 叶毅
上海浦东的天际线是日新月异的中国的缩影。在不断被刷新的最高楼记录中,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成为截至2017年的中国第一高楼。位于大楼第118层的“上海之巅”观光厅已向公众正式开放。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 Photo By 孟忆南
坐落于长江夹江畔,直面滔滔江水,南京青年文化中心是南京2014年青奥会的接待场馆。建筑与室内设计是已故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手笔。扎哈标志性的曲线为这一建筑带来了挣脱地心引力的自由感。黑白、明暗、虚实……一系列的对立在这一作品中交汇。
苏州礼堂 Photo By Pedro Pegenaute
礼堂位于阳澄湖畔,蜿蜒的砖墙将人们引入洁白的盒子,灰与白的融合营造出一种沉静的漂浮感。如果说外部的建筑材料给人光怪陆离的距离感,那么空间内部则是温暖的,木质百叶围合而成的“笼子”罩住整片室内空间,网格间还分布着吊灯。家具也采用木质,这种传统的、有生命力的材质恰好平衡了现代建筑冰冷的一面。
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 Photo By 张超
青岛人对大海的情结体现在这个城市的滨海公共生活中。2015年完成的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还兼具休闲娱乐的城市公园功能。建筑造型的灵感来源于帆船之都的“帆”和青岛历史建筑连绵的“坡屋顶”。公共大厅除满足客运功能外,还可以举办临时展览等公共活动。
港珠澳大桥 Photo By 全景
2017年7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贯通,有望于年底通车。“中国结”造型和“风帆”造型桥塔在近五十公里的桥体上交错呈现。依托大桥而建的四大人工岛分别位于香港口岸、珠澳口岸及海底隧道东、西出入口,每座人工岛都将成为集服务和观景于一体的综合运营中心,除此之外还专门建有中华白海豚观赏区与海上观景平台。
HEX-SYS/六边体系 Photo By 张超
广州南站附近的六边体系是一个包含办公和咖啡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其设计灵感来自可拆卸重组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建筑师将结构、机电、外围护和室内装修等全部建造体系整合到能灵活拼接的六边形基本单元中,各单元可自由拼接组合。它是灵活、可拆装的建筑体系,延长了其生命周期,实现了建筑的可持续性。
成都方所 Photo By 李国民(朱志康空间规划提供)
北京的三联、南京的先锋、台北的诚品,它们像是开放的文化俱乐部,充满了凝聚力。方所之于成都也就是这样一个空间所在,它毗邻繁华的春熙路商圈,安居于千年古刹大慈寺地下。书店由朱志康设计,借鉴藏经阁的概念,巧妙利用长条状空间,承载15万册图书,以艺术、设计、文学为核心,涵盖两岸三地最好的各类出版物品。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 Photo By Studio Millspace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从设计到落成历时十年,原因在于伊东丰雄的设计方案所带来的施工难度——建筑内部的曲面墙体几乎没有一处是相同的。从内部看,这座由空洞、曲面形成的建筑犹如一块大奶酪,铝板、玻璃等材料的运用实现了建筑的轻盈质感。行走其间,自然的光与风穿梭其中,带给人特别的流动体验。
四方当代艺术湖区 Photo By 芦涛
四方当代艺术湖区毗邻南京佛手湖和老山森林公园。整个项目由24幢建筑组成,分别邀请了包括王澍、张雷、Steven Holl、Mathias Kiotz在内的国内外24位著名建筑师,以每人设计一幢的方式完成。这些建筑造型各异,但普遍运用直线条,铸以清水混凝土、铁、铜,营造出与古都南京浓墨重彩的的市井之气迥异的气息。
金牛山森林步道 Photo By LOOK Architects
福州因街道上整齐排列的榕树而闻名,被称为“榕城”或“白杨城”。金牛山便是福州市内最大的“绿肺”之一,设计师在这个得天独厚的环境之中建起了中国第一条钢架结构的悬空栈道。这条全长 6.3 公里、环线总长约十九公里的城市森林步道,充分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奇思妙想与人文关怀。
天津之眼 Photo By 优异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天津之眼”的彩灯亮起,与海河两岸的建筑融为一体,分外柔美,欣赏并拍摄全景的最佳位置是在摩天轮南侧的金刚桥上,这是海河、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在此处可将全部美景尽收眼底。
杭州钟书阁 Photo By 邵峰
钟书阁杭州分店坐落于钱塘江畔的滨江区,通过铺满文字的全通透玻璃幕墙,可以来到一个纯白色的“树林”空间。走在“森林”的中心地带,通过光束指引的一扇门洞便可来到钟书阁的正殿。那是一个幽深的阅读长廊,一盏盏轻盈的吊灯如萤火虫一般柔和地点亮这个空间。越过长廊,你可以在阶梯区感受剧场一般的氛围,模拟天光的照明将光线自天花板倾泻而下,营造出肃穆的深度阅读空间。
哈尔滨大剧院 Photo By Getty Images
坐落于湿地环境中的哈尔滨大剧院的设计呼应了这座北方城市狂野的精神力量和严酷的气候条件。建筑就像是由风和水塑造而成的,完全融入自然和地形之中,被注入了当地的特征、艺术和文化。这一表面由玻璃金字塔单元构成,代表了这座冰雪之城的冬季景象,而充盈的自然光线和材料的细腻感打破了旧时建筑的沉重感。
博物馆的曲线美
云岗石窟博物馆 Photo By Chen Yoa
如今,云冈石窟面临与其他古迹相似的境遇,它所依附存在的周边环境已发生变化。程大鹏主持设计的云冈石窟博物馆没有规避这种“冲突”,尽管博物馆的大部分建筑被隐藏在地下,但他将露出地面的绵延300米长的屋面语言强化,以线条的律动和空旷的意境对话千年石窟。
鄂尔多斯博物馆 Photo By Iwan Baan
MAD建筑师事务所将博物馆构想成带有未来主义色彩的抽象壳体,金属质感的外表稍显冰冷,但内在明亮而巨大,人们在空中的连桥上穿梭,好像置身于原始而又未来的戈壁景观中。如今,这仿如空降在沙丘上的巨大时光洞窟内部,展示着河套文化与蒙古族历史,化身为西北草原上的诗意文化空间。
苏州博物馆新馆 Photo By 芦涛
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在东北街拙政园西侧,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通过大量运用几何、线条元素,用光线与空间不同层次的变换作画,形成一种完美律动,运用“借景”“框景”等表现手法打造出一幅立体水墨山水画卷。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能进入室内,也改善了传统苏州建筑的采光问题。
郧县青龙山恐龙蛋遗址博物馆 Photo By 苏圣亮
知名建筑媒体Dezeen评选出了2016年最好的十座公共建筑,作为全球十佳公共建筑中唯一上榜的中国作品,位于湖北郧县的恐龙蛋遗址博物馆用高超的建筑语言,使得这座曲折异形的建筑充满了历史感和场所感。游人经由黑色金属甬道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面上的团团光束。前行中,每组恐龙蛋会逐渐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中国美院民艺博物馆 Photo By Eiichi kano
在杭州象山中国美院的校区内,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此打造出一处占地五千平方米的国美民艺博物馆,“让建筑消失”的设计理念再次得到深化。建筑本体用青瓦承接了东方元素,又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营造出通透的氛围,室内空间与户外草木流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可连接,这便是“消融。
宁波博物馆 Photo By 孟忆南
宁波博物馆是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的“新乡土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博物馆建筑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外立面采用浙东地区瓦爿墙和竹纹理混凝土,并使用了大量从宁波废弃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旧砖瓦。若仔细看,还能发现砖瓦上留有当年烧制时的符号印记。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Photo By 邵峰
今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是目前国际展览局全球唯一授权的永久性世博会官方博物馆和文献中心。这座外幕墙使用大面积铜板、中间嫁接玻璃体的公共建筑希望能将166年的世博会历史定格,同时也通过“简能环保”和“互动嫁接的空间”构想都市未来公共生活的可能性。
树美术馆 Photo By 戴璞
树美术馆尤其关注和挖掘中青年艺术家及女性艺术群体的创作。美术馆的建筑形式非常独特,由多个庭院构成,除了两个较大的展览庭院外,其他几个都是供人们休息和交流的空间。设计者希望创建一个环境,让人们愿意在这里停留、约见和聊天。
银川当代艺术美术馆 Photo By Iwan Baan
似乎很难将银川这座西北内陆城市与当代艺术联系起来,但银川当代艺术美术馆打破了这个思维定势,横空出世。美术馆的外观设计以流动的皱褶肌理还原了千百年来塑造如今西北地区地貌的沉积岩运动,与这片土地的过往产生对话。建筑洁白的“地质断面”暗喻着黄河丰富多变的性格。而其流畅、优雅的线条又给人以轻盈的视觉感触,仿佛是一处“降落”在大地上的原生景观。
策划、执行/悦游编辑部
原文编辑 / 夏莲、张卫 微信编辑 / 苏苏
原文刊载于《悦游Condé Nast Traveler》
2017年10月刊
点击图片查看其他文章
慕尼黑啤酒节,不重样地喝到黄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