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晶科站定N型背后的决心、信心、雄心

桑桑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 2022-09-29

会议推荐

第四届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3月24-25日  会议地点·上海

首届电力新时代论坛

4月27日   会议地点·北京

报名/咨询:13393344417

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作者:桑桑

2022年,愈演愈烈的尺寸之争正逐步被电池路线之争所取代,作为接力PERC的新一代电池技术,N型技术被寄予厚望。而在产线抉择时,观望或两头下注的企业居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晶科16GW电池组件产能相继落地,率先扛起了N型大旗。其果断背后,既是蛰伏两年重新蓄能发力的信号,同时也彰显一家技术型企业抢占技术创新竞争高地的“执念”。

决心

事实上,晶科之所以能够始终引领光伏行业发展,就在于晶科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始终从提高转换效率和提高客户长期收益率的角度出发,朝着正确的技术路线前行。
2021年10月,晶科能源N型电池转化效率在一年内第4次刷新世界记录,达到25.4%之后,迅速展开产业布局,同年11月采用N型技术的全新TigerNeo全球首发,2022年初,商业化量产实现快速落地。日前,晶科合肥工厂8GW产能已顺利投产,尖山工厂一期8GW产能也即将投入量产阶段。让行业震惊其速度之余,也让业界重新审视和认知N型技术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当前N型技术已经具备接棒PERC将成市场新主流实力,终端市场也表现出对新型电池技术持关注并积极接受态度。”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

央国企近期招标集采也佐证了这一观点,2月14日,中核汇能发布集中采购招标公告,其中一个标段明确要求产品规格为“N型单晶555Wp及以上双面双玻组件”,规模约为0.7-1GW。

信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从晶科发展的历程来看,其每一次具有突破性意义技术变革与创新,都并非豪赌,而是在投入大量研究和实验基础上,综合产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后做出的最具有前瞻的选择,这次亦不例外。
“在N型电池各个前沿技术路线方面,晶科团队都做了技术储备和研究,认为N型相对在投资成本、生产效率、良品率方面更有优势,未来两三年时间里,N型TigerNeo将成为主流。”晶科能源技术服务中心总经理臧鹏飞表示。
从这里可以看出晶科选择N型,是基于自身技术研发积淀、量产成本、技术可及性等多方面通盘考量的结果。预计在未来,晶科TigerNeo产品快速规模化量产之后,可以形成相较于其他阵营内部的先发优势,更早积累电站数据、并利用市场反馈和双签订单来支撑产能计划,进而形成铺开的加速度。
“TOPCon理论极限效率是28.4%,目前实验室层面上已达到25.4%,随着未来量产技术升级,效率必然会进一步往上升。同时,TOPCon技术可以与其它叠层电池技术相结合,理论上效率能达到30%以上,作为平台式技术,Topcon技术可以为未来增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臧鹏飞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N型TigerNeo在成本上相对于其他的路线,不管是从工艺的成熟度,还是从设备的造价成本,优势都十分明显。业内除晶科外,隆基、晶澳、阿特斯等巨头都将TOPCon技术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首选。

N型风暴将强势席卷光伏市场,据中国光伏行业预测:2022年N型电池(TOPCon和HJT)占比,有望从3%提升至13.4%,而其中TOPCon电池放量更快,2022年底产能有望超过35GW,HJT超过13GW。

雄心

在人类发展史中,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必然伴随着“旧”有格局的改写。晶科经历2020年和2021年两年蛰伏之后,已经再次做好了“起跳”的准备,而引领了行业N型升级,正式是晶科重新蓄能发力的信号
随着晶科能源登陆科创板,其最后一块资本市场的融资短板也已补上,晶科已经具备将在更大范围内拓张版图、施展拳脚的实力。钱晶表示:“在资本加持、产能规模、领先行业的量产新技术三重力量加持之下,晶科有实力再度发力,尤其是在国内市场,我们一定不会再错过。”
同时,在垂直一体化布局上的初具成效,进一步增强了晶科抗风险能力。晶科能源表示:预计截至2021年底,晶科一体化单晶硅片、电池以及组件的年产能将分别达到32.5GW、24GW和45GW,如此均衡布局,进一步保障产品出货与成本控制的相对稳定,提高了晶科在行业中的议价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此外,垂直一体化建设的深入布局,还加速了晶科在科技创新领域技术成果转化。钱晶补充道:“如果晶科不生产电池,晶科在电池技术上的迭代,永远都要受制于人,世界纪录、效率极限技术成果都只能成为实验室中的数据和展厅的摆设,不能形成量产成为产品,也失去研发的初衷。”
值得注意的是,垂直一体化也被晶科视为TigerNeo优势的放大器。在钱晶看来,获得一个世界纪录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把一个世界纪录实现规模化量产,Topcon和PERC在工艺和工序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规格不一样,TigerNeo产品的垂直一体化能带来技术迭代、质量保证和成本控制。单从生产N型来说,成本要比PERC高出15%-20%。但在一体化下,两者成本能够持平。


— END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往期精彩回顾:

2022年风光市场展望:这170GW项目将是并网主力

超30GW央企逆变器集采启动,阳光、华为、特变电工等实力领衔

价格持续上涨!十大央国企38GW组件集采开标、定标追踪

“先见者”隆基:以“执著”铸就创新“传奇”

两年拿下千亿元硅片大单,装备企业上演“虎口夺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