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插到底的斜杠都是耍流氓
“斜杠青年”
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概念,来源于英文“Slash”,其概念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她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于是,“斜杠”便成了很多追求多元生活的年轻人的代名词。
对于那些想在个人资料和 Twitter 个人介绍里,用简单的符号描述他们的社交生活(吃了什么饭 /在哪里喝过酒)、他们的职业追求(工作 / 玩儿),甚至是他们的浪漫关系(朋友 / 情人)的人来说,斜杠(/)已经成为了随处可见的标点符号。
——出自《纽约时报》
互联网工具对我们工作方式的改变十分显著——需要我们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固定时间打卡上班的理由越来越少。从从前的跳槽风,到今天的“多重职业”、“斜杠生活”盛行,时间上的自由带来一个人生产力的解放,我们每一个方面的才能,似乎都能找到一份工作,产生自己的价值。
在《专一职业过时了?他们说I am a SLASH!》这篇文章中,作者列举了几类具有代表性的“斜杠青年”。
1. 追求更自由的生活,自己安排工作
2. 发展自己的可能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获得收入
3. 单一的自由职业无法实现财务独立,只好同时做多份“副业”
上面列的这些,其实已经算是比较成功的斜杠青年,然而正如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成功的例子背后,掩盖了千千万被“斜杠”折磨得自顾不暇的青年。这些自我标榜的“斜杠青年”,斜杠中的含金量有多少只有自己清楚。
“高不成,低不就”,已经成为很多人批判这些“斜杠青年”的固定用语。
这不禁让人反思
斜杠到底“斜”些什么?
从2014年底就开始组织关于“斜杠青年”现象讨论的Oliver Ding,提出一个问题,斜杠青年作为一种职业状态,对于个体来说,他/她能够坚持多久呢?当我们逐渐从“跨界”变成“给自己挖太多坑”,“斜杠青年”现象是否依然值得推崇。对所有事情都浅尝辄止的半吊子,忽略自我的长期成长,只会让人在各种职业的入口徘徊。
不要让我猜到这是你放弃时候的样子
厉害才是正义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如果一个“斜杠青年”他是设计师/纹身师/贝斯手/手工艺者/铲屎官,那他的生活可能是这样的:养着一只调皮的猫咪,平时接一些设计单维持生计,晚上或许会去帮别人纹身,偶尔夹一下band,捣鼓各种手工活。
听起来是一种文艺写意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看看两位古代的斜杠青年的身份:
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
政治家/学者/蜀党领袖/书法家/美食家/诗人/画家/工程师
以上二位的成就陪伴我们度过读书年代,确切来说,是虐得我们死去活来。我不喜欢牛顿,因为我永远都做不好受力分析,我也不喜欢苏轼写的诗词歌赋,太难记住了。除了物理学家和文学家,我们似乎很少听说过他们其他职业,甚至无法想象,苏轼还曾经负责过宋代广州自来水供水系统的修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程师。
第一次听到牛顿和苏轼这两位著名的“斜杠青年”的多重身份时,我们也许会惊讶,接下来想想好像也没什么,他们原本就在自己的位置上风生水起。这般厉害的人,做什么都不会太差,毕竟智商和见识摆在那里。牛顿从小喜欢科学实验,有很扎实的数学功底;苏轼乃进士出身,文字和思维当世无出其右。
他们的创造力或者说跨界力,不取决于他们有多少道杠,而在于他们从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中提炼出了属于自己的体系和方法论,然后把它延伸到其他的领域当中去。
说完两位大叔,看一下美女吧。
UI设计师/长板高手/网红
韩国平民女神高孝周(INS:hyo_joo),不仅在LINE担任UI设计师,工作之余用两年时间,凭着对长板的热情,不断练习,以酷炫高超的技能把滑板玩出不一样的感觉,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她玩长板的视频曝光后快速走红,成为韩国长板网红,现在只要是打着她标签的视频播放量都很惊人,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一起滑起来。斜杠不仅是把你的爱好标上,更是把你真的优于别人、真正厉害的技能展示出来。
你们感受一下
把斜杠变成T
几百年前的古人的生活,和今日自大不相同,但它仍然揭示了一个现实:斜杠只是一种现象。所有关于“斜杠青年是否意味着广而不精”、“斜杠生活有没有保障”、“搞那么多还不如专心做好一件事”,“我们应该要多元还是专注”的讨论,其实背后都指向一个越来越多人开始发问和尝试解答的问题:面对以超越人脑处理速度快速变化的未来,当我们更多地面对“未知”,我们应该怎么办?
过去我们仅靠一技之长便可安生立命,及后我们羡慕那些学富五车的人,再后来,我们感叹世界上再也没有真正的“全才”。正如Sugata Mitra教授说的,“作为智人,我们正在使‘知道’过时。”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大师们身上学习——不是成为全才,而是成为自成体系的人。这个体系不是由“知识”,而是由“方法”构成。我们所知的东西,所经历的事情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核心能力,然后应用在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上。真正的“T”型人才,即意味着利用自己的核心能力,横跨在多个领域。那一竖是核心能力,那一横则是其他全部。
把核心能力T到爆的,应该是昨天刚刚在淘宝造物节上表演过的明和电机了。明和电机原本是货真价实的制造业中小企业,是家电器公司,但“社长”土佐信道(とさ のぶみち)不仅仅只做电器走,老套路,而是利用他最在行的机械技术及物理原理自行设计开发出各种并非一般音乐所用但很有趣的乐器,后来变成了一个另类团体,到处演出。而土佐将表演活动自称为“产品销售”,表演的乐器也被其称为“产品”。
“社长”的自我介绍不是「家电厂厂长,兼玩音乐」,而是「家电音乐家」--不是一味地单独地不断扩展技能,而是把自己擅长的核心技能融合新的想法跨到其他领域中去。
如果说“全才”或“斜杠”概念对应的是,万事都有一个固定的流程、明确而没有交叉的分工,而此人能够完成一个以上细分的工作。那么“T”型人才对应的就是,他们掌握着一种本质性的核心能力——逻辑思维、过程引导、storytelling等等,然后无分行业地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由地组合起来协同工作的图景。
对这样的人而言,“斜杠”不过是他们需要对比较传统的人解释自己时的一个小妥协。
文章来自“只工作不上班”的
无边界协作
▼
如果你有自信的核心能力,不妨在评论区告诉小Yi
它们可以变成怎样的斜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