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那些死掉的创业项目
熟悉创业圈的朋友都知道去年一年死掉的创业项目不计其数,据说不少投资基金投资的项目全军覆没,惨不忍睹。
我想说的是,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事情。而且,这个无关乎勇气,只关乎认知——创业能够成功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过程更是要经历各种命悬一线,都不能用九死一生来形容,九十九死一生毫不夸张。
成 功 的 真 相
尤其在过去三年,国策需要,舆论跟进,热钱汹涌,人心浮躁,这种种合力,让许多小鲜肉型创业者无畏地成为创新创业这个领域里的敢死队。这样的项目在真实而残酷的市场考验下,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炮灰。项目已死,有事烧纸,让这些跟风而起的项目早死早超生其实是好事情。让喧嚣的创业创新环境平静下来,让真正的创业者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才是正道。
但是,就算给予再多的支持和帮助,创新创业这件事,他的本质就是一个进入门槛不低,成功门槛很高的事情,这个是不管放到哪个年代也不会改变的事实。只有很小比例的人群适合成为创业者,也只有很小比例的创新项目会成功。我们抛掉那些跟风挂掉的假创新项目,看看在相对成熟的市场里,那些让项目死掉的原因,而死亡原因的排序是:时机、团队、创意、模式、资金。详细可以看看这段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60nif2f8&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个排序我很认可,我们把这个死亡原因倒推就得到一个创业项目的生存法则:
创业关乎想法与行动,创新想法以外。考验着你是否能在恰当的时机,找到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情。
地球人都知道阿里现在整个交易平台很强大,但你需要知道最早的时候,他们的收入来源也是靠地推运营。马云爸爸穿着白色衬衫回力球鞋逐个逐个客户地上门推销,每天早上销售们打着满满鸡血出门扫楼得到的。现在看有人会觉得很 low,但这个就是当时整个项目成功过程和路径选择里重要的一步。
从这里出发,如果放大一个时空维度,用过去30年间整个中国的市场变化去分析,至少有这三条线的变化:
1、科技让线上的交流/交易成为可能,这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主线;
2、中国市场从几十年前生产不足到产能过剩,催生的市场环境变化主线(包括商品从奇货可居到选择困难,一铺养三代的高昂租金和到现在三代养一铺的变化等等);
3、再加上马云爸爸帅到吸引了足够能人,组建出来能应对各种变化并不断成长的团队发展线。
这多条线综合发展,形成的合力,才最终造就了今天的商业帝国。
我在一起开工社区,亲眼看着会员中数百个创业项目的起起落落,更加感受到,需要为所有项目加上时空的考量因素(不管他当前所在的行业,也无论他在做怎样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聚焦到对项目本质的思考。
所谓“从时空来考虑”,其实还是上面提到过的三件事:
Content 是否在做恰当的事情?
People 是否选择了合适的人?
Rhythm 是否抓住了恰当的时机?和控制好维度不同但关联的目标之间的协同?
smart purpose 有没有明确的、可量化的、并能够在有限时间里达成的小目标?当然这个目标的大小和团队自身情况相关。小写的 s 不仅仅代表目标要小,同样重要的是达成目标时间周期要足够短。
当经历过这许许多多项目的死亡后,终于发现从表面看死法虽然五花八门,但归根到底不是死在 CPRs 里面某一两条没做好,就是死在一条都没做好。
为这句“在恰当的时机,找到合适的人,做正确的事情”加个英文缩写 CPRs 不是为了装 B,只是为了方便记忆。如果不能时时刻刻把它结合进具体的项目场景中,这只不过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只有在大大小小的项目、子项目、关联项目的执行中把它内化成一种判断和行动准则才有延年益寿的实用价值。
有小伙伴建议,我们经历了那么多项目的生与死,是否需要为在社区里终结的项目弄块“墓地”,这实在是个很棒的主意,比弄个所有人都在做的成功项目榜强。因为在成功学泛滥的整个文化背景下,在依然喧嚣的创业躁动中,最需要让那些跃跃欲试的准创业者们先学会的,反而是用平常心看待项目的终结,这才是创新真实的日常状态。
创新就像进入了荒漠无人区;你所有之前学到的知识,拥有的资源都未必管用,每走一步都需要根据对当前情况的判断做出恰当的选择,在不确定中找出可能性,而且在你消耗掉所有资源前需要找到活下去的路径。随着不同项目的死亡、终结;不断地重启,重来,真正的创新者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历练升级,越战越勇。向每一位敢于进入无人区探索,向死而生的创新者致敬!
不过,如果你都没打算行动,我说的这些对你都没用。
大卫叔说如果收获 117 个赞,
会将这三年在一起开工总结的思考心得逐步分享出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去点个 ❤️ 给予他支持鼓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