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开工社区:2016,我们做这两件事
关于这篇文章
本篇文章为2016.1.16一起两周年庆·跨界青年盛会上阿菜的演讲,分享了过去两年团队探索的成果,梳理出了以社区设计、社群营造为主的核心能力,以及2016年的计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181vust6l&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2016,在一起,会更好》
大家下午好,我是阿菜。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的二周年庆,非常开心。
从去年的一周年庆开始,我们就决定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举办这么一个跨界的聚会,让很多有意思的年轻人能够聚在一起,也让我们社区的会员们能够向外界分享他们在做的事情,所以除了演讲之外,我们一会儿还有由我们会员带来的8个不同主题的mini剧场,晚上有演出,明天一天还有开放给公众的小小嘉年华。
这个时间点其实很有意思,算阳历的话,是年初,算农历的话,是年尾,所以既可以做总结,又可以做展望。当然我们也想借这个机会,把一起开工社区过去一年的一些尝试和探索的成果,和大家分享。
一起开工社区是2013年年底成立的,因为这里有很多熟悉我们的老朋友,所以我也不打算从头介绍起。
2014年是我们的第一个完整的一年,那一年我们其实对社区也是一知半解,借鉴着国外coworking的模式,开始各种折腾和尝试,梦想做一个酷酷的年轻人社区。当时对于社区还只有一个模糊的画面,只是坚信它一定是以人为中心,并且有不同层面的互动,有价值的传递。于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我们定义出了一个群体,并且在去年一周年庆时和大家分享了这个洞察。
他们是一群介于18-35岁之间,独立思考,拥抱变化,具有创新思维,渴望找到同类的同时试图探寻独特的自我价值。
2015年,我们基于前一年的洞察,开始更加大胆地尝试各类跨界实验和项目合作。
息息相关社区共建计划
本土文化保育与社区文化营造
在本土老街区的文化保育与社区营造方面,我们和在地街道金花街合作,以优化社区信息互通与交通体验为切入点,发起了“息息相关社区共建计划”。
我们召集了跨界社区会员、设计师、研究员、社工、高校学生、当地居民家庭
历时一年的时间
▼
循着“社区设计”的路径,尝试用各种创新的方法及工具让这个有悠久历史的街道焕发出新的活力。经过一系列的调研与设计推导,我们最终确定以智慧社区路牌作为此次社区营造的重要载体。
如今第一个期的工作已经完成,十多块智慧路牌已经立在了这个街区的大街小巷里,它们是会说话的地图,也是社区互动场景下的互联网入口。
接下来我们将基于这些基础入口启动第二期的工作,开发各种社区场景应用,促进社区居民间的互动,让大家开始去关注那些自己每天生活其中,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所在。
比这次的设计结果更重要的是这次项目的共创模式。我们促进了社区年轻人、在地居民和在地企业共同参与社区营造,这样一种模式是我们愿意去推广的,广州乃至全国都那么多老街区,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模式去激活它们的活力呢?
TIPS
想了解更多可点击
▼
阳光100阿尔勒工作营
度假式办公
在地产方面,我们和阳光100阿尔勒小镇合作,通过挖掘创业者需求,利用阿尔勒小镇特殊的地理优势,提出“度假式办公”概念,从品牌、空间设计、传播、社区模式等方面,共同打造和建设了阿尔勒工作营,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新型办公方式。在此过程中,通过“无边界协作”的方式,在社区内组建跨领域项目协作团队,攻克项目在不同阶段的挑战。
车公庙
未来公共交通中的信息传递
去年我们有幸受到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的邀请,参与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地铁“车公庙站”新站的设计。作为四条地铁线路交汇处,车公庙新站将是深圳地铁的超级大站,也将会成为深圳一张文化地铁名片。
“一起开工社区”在这个项目中是负责地铁广告信息传达与互动的创意形式研究,说白了就是如何创新地铁广告的体验。我们在社区内外召集了人类学家、广告人、设计师、互动媒体达人、高频地铁乘客,通过人群洞察、共创工作坊和场景设计,希望能够重新塑造整个地铁站的广告信息传达基调与感官体验。
青年绘
岭南文化传承公共艺术项目
“青年绘” 是由团市委发起的一个关于传承岭南文化的公共艺术项目。一起开工社区用它最擅长的社群共创的能力,召集了从50后到00后不同年代的市民,与我们分享他们独特的青春记忆和岭南文化。我们将之与年轻潮流的街头涂鸦团体结合,用涂鸦艺术将这一个个记忆的碎片凝固在老城里一面面斑驳的旧墙上,在广州的城市空间打造一张属于所有人的岭南文化名片。
TIPS
可点击查看项目回顾
PLC朋辈学习
社群化学习
PLC指的是Peer Learning Community,倡导人人分享,人人学习的理念。
一起开工社区和BottleDream通过对各种线上线下的课程形式和线下活动的洞察,发现年轻人对于轻知识的分享和学习,以及线下空间对于活动内容都有着极高的需求,也许基于社区的学习也会是一种有价值的体验。
于是在去年年底我们开始尝试用视频课程+工具包+空间授权的方式,让第一个测试课程原型“故事实验室”在全国18个空间进行了自组织的线下学习活动。
未来PLC会继续探索社群化学习的各种可能,并且通过众包的方式,搭建线下学习空间网络,期望PLC能够让轻学习和轻分享成为新时代年轻人成长中的一部分。
TIPS
想了解更多可点击
▼
这些项目看起来都很不一样,很多元,所以就会有人要问:你们做那么多不同的项目,你们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过去一年在探索的,但当我们回顾这些项目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
· 首先是人人人人人多。每一个项目都有很多人的参与,并且都是很不一样的人。
· 其实这次项目都是打破边界的,并且有很强的共创(co-creation)属性的。
这对我们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发现。
然后我们又做了一件事,我们发起了“社群共建计划”。
我们发现有很多活跃的会员想发起社区,而这些社群需要的不是一个办公的地方,而是一个能够持续性发起社群活动,发展社群成员,生产社群内容以及输出社群价值的平台。
到目前为止,一共有23个不同领域的社群加入了这次计划,有创新教育、手工艺、美食、旅游、摄影、舞蹈、国际文化交流、社会创新、生态农业、心理学、运动、游戏等不同的主题。
我举两个例子。
我们有个社群叫“一起练”(ToGetFit),是由一群热爱健身运动,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小伙伴创建的社群。这是一个共享经济概念的健身项目,把教练、简易的器材以及训练方法,带到各种闲置的空间或社区,让很多懒得去健身房的人都可以锻炼身体。这个社群除了聚集了一帮热爱健身、渴望收获健康和好身材的年轻人外,也借助我们社区平台去验证他们的商业模式。(帮他们打个小广告,他们正在寻求融资ing)
还有一个社群叫“一起游戏”,是由我们的会员Nick和Quick发起的,他们一个是设计师,一个是开发工程师,两个人都喜欢做游戏。于是他们正在以“一起开工社区”为背景开发一款手机游戏,游戏里的角色都是社区中大家熟悉的会员。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将这个游戏框架开放,以模块化众创的方式邀请社区内感兴趣的会员参与策划、设计和开发。现在这个社群刚刚开始,有大概40个人。像这样的事情是我们最希望在社区里发生的。
去年我们还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就是发起了艺术家驻场计划(Artist in Residence)。艺术家Kato和Nicole进驻社区,她们一起研究空间设计,与社区中的成员们聊天接触,探索人与社区的关系,感受在空间发生的一切,并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我们每月一期的不同主题的英文Meetup,也慢慢成为在广州的外国友人的活跃聚点,而meetup的组织策划也慢慢从我们团队成员交接给会员来host。
这一系列的尝试,不断完善了社区设计的框架,积累了knowhow,并且给我们带来了两个重要的洞察:
❶
传统公司的组织形态正在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渴望更自由地工作,以自由人的身份与社区/平台联结,和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无边界协作和共创,项目制地完成任务。
然后他们可以去旅游,去做自己的创作,不怕丢了工作,不怕老板炒鱿鱼,减少了工作和生活的分裂感。
新型的工作契约将会首先在社区这样的生态里出现。而我们也很愿意努力去让这件事情早日发生。
❷
社群化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将成为趋势,并且更有创新力与生命力。
这也进一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核心能力:
☆ 社区设计与运营
☆ 社群研究与建设
☆ 共创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与开发
比起空间硬件,我们更关注人和社区,关注微观的互动与协作。
2015年,因为政策的原因,众创空间遍地开花,不同的行业都加入了一场大浪潮里。也有不少投资人建议我们利用资本进行规模化复制,在全国各地布点。
说实话,我们并不是没有动摇过,但后来我们想清楚了,地产式的扩张并不是我们所擅长的,亦不是我们做这个社区的初衷,我们希望能够专注做我们最感兴趣的社区生态,关注人,关注生态里那些湿答答的东西。
因此明确了我们自身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后,在今年,2016年,我们将更加聚焦在这两件事上:
社区内部
我们将整合资源帮助更多小而美的社群成长,更加社群化地运转这个社区;
社区外部
我们一直没有忽视商业化的探索。今年,我们将以芯片的方式,将我们的核心能力输出给与我们价值观趋同的合作伙伴,包括我们的社区模式、社区设计与运营knowhow、工具,以及人才。
在一年半以前,我们就有意识地在做创新人才储备,成立了“DNA人才培养计划”。每3个月一期,到现在已经第七期了,有58个DNAer,分布在6个国家,20个城市。每一期结束后他们都会加入DNA实验室,继续在线上协作和开展同辈学习,并且也作为我们的智囊团。
很多公司对我们这个人才计划很感兴趣,所以今年我们有可能与一两个创新公司来联合开展这个项目。
我们也已经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空间社区与我们展开合作,有深圳的WEDO,长沙的P8,以及广州的火种和Herely。我们希望能够在一起,去共同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社区化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而这里,中山七路68号的一起开工社区,还是会像一个孜孜不倦的社区实验场,继续探索基于社区场景下的各种可能性。
最后,又一年过去了,在这里我要感谢一直支持我们的会员以及合作伙伴,当然还要感谢我们的团队,去年团队增加了不少人,已经无法一一点名了。感谢大家的辛勤努力与付出,相亲相爱。
还有我们遍布各地的DNA们,你们是我们的生力军和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还有一群小家伙,这些都是我们同事的小孩儿,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我们希望当他们长大后,能够在更有爱、更开放、更充满信任、更自由的环境里去工作和学习。
最后祝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在一起,会更好。谢谢大家!
Welcome ChangeMaker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电话:
网站:www.yi-gather.com
邮箱:hello@yi-gath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