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既然人都是要死的,那活着干嘛?

2017-04-11 王民盛 总裁读书会

希望这么负能量的标题没有吓到您。

城市生活熙熙攘攘,灯红酒绿。城市中忙忙碌碌的男男女女,不知是否会在某一刻停下来,扪心自问: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啊,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呢?


1


从小,在父母的期待中呀呀学语,学习走路穿衣;

上了学,忙功课愁考试,在老师和家长的叮嘱声中,一路过关斩将上了大学,攻读父母期待的专业;

毕业之后在亲戚朋友的期待中,谋得一份薪水还不错的工作,在大城市扎根,找个门当户对的对象,结婚生子,买车买房。

然后,如同新一个轮回,像当年自己父母那样,为了孩子操心这操心那,随着孩子一点一点长大,自己也慢慢老了。正像《时间都去哪儿了》那首歌唱得那样: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 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 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这首歌一方面是唱出了父母养育子女的付出与亲情,但另一方面也道出了这些父母为了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人生,似乎生命的意义只剩下了孩子,“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好像一直都是为了别人而活。小时候是为了家长而活,为了老师而活;长大了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大家都认为你应该读个大学,在城市找个不错的工作,买个不错的房子,让孩子上个不错的学校。那么你就应该天天上班,在越来越高的房价面前咬紧牙关背上房贷,甚至勒紧裤腰带买个学区房,然后供孩子上学读书。越来越多的人每年去旅游,那么你也不甘落后,家里放着热门旅游地的到此一游的照片,但回想起来都去游了什么,除了熙熙攘攘的游客以及与旅游杂志上差不多的风景,别的也没啥印象了。

如果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了一生,有一天你要死了,你回想这一生,好像我这一辈子干的事情,没有几件是我真心想干的啊?每个人来到世间也就唯一的一次机会,就这样被白白糟蹋了。

如果一个人临死之前的最后一个念头是:

我可能是活了个假人生!

不知道这算不算人生最大的悲哀。

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俄罗斯人陷入了对人生意义的深深思考,他将思考的结果写成了一本中篇小说,叫做《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个俄罗斯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这部小说面世后,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巨大轰动。据说法国作家莫泊桑刚读完它时,神情沮丧,在屋里踱来踱去,觉得自己“真是白活了”,自己的作品比起它来是差远了。“我发现我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我那十卷书也完全算不了什么。” 

 

俄罗斯作家斯塔索夫看了小说之后,给托尔斯泰写了封信,信中写道,“我从来没有读过如此精采的杰作,人间远没有产生过这么伟大的创作,与你70页左右的这篇相比,其他一切作品就未免显得无足轻重了,我对自己说,是的,终于有了点真正的艺术,有了真理和真正的生活。”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则是这么评价的:“我刚读完《伊凡·伊里奇之死》,因而更加确信托尔斯泰是地球上最伟大的作家”。哲学家威廉·巴雷特断定:“它可能是任何文学中说明何谓直面死亡的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在此之后,卡夫卡的《流放地》,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包括中国作家张贤亮写的《习惯死亡》,都是受了《伊凡·伊里奇之死》这本小说的影响。


2


如果您没读过这部小说,一定会感到好奇:这本使得无数人受到内心巨大震撼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到底写了个什么内容呢?其实,文中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悲欢离合,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爱恨情仇,而是讲述了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一个普普通通的俄罗斯公务员伊凡·伊里奇,意外得了不治之症,然后平平淡淡的死去了。伊凡·伊里奇在临死之前回顾一生,突然冒出这样的念头:“实际上我那有意思的一生是否都是错了呢”。


恰恰由于这个人的普通,让无数读者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由自主地从心中升起共鸣:是的,我就是伊凡·伊里奇,我过着和他一样的生活,也将像他一样死去,那么我的一生是否也都是错了呢?放下小说,一股巨大的寒意从后脖子冒出来。

 

小说共六万八千字,布局精密严谨,采用倒叙手法。首先由伊凡·伊里奇的同事得知了他的死讯开篇,同事们心中第一个念头不是有一个熟悉的朋友死去而感到悲伤,而是伊凡·伊里奇死后的人事变动以及随之带来的薪水涨幅,他们随后的念头则是:“还好,死的是他,不是我”;“嘿,他死了,可我没死”。这些同僚们在参加丧礼时,也都是怀着一种敷衍应对的心态,表面装作同情惋叹,实际心里却在盘算晚上的娱乐活动——到哪里和谁去打牌。


陶渊明的诗中写道“亲戚余可悲,他人亦已歌”。同事们跟伊凡·伊里奇非亲非故只是工作关系,感情淡漠尚且情有可原,那么他的最亲的亲人,妻子和女儿总该感到悲伤吧?作为与伊凡·伊里奇结婚二十多年的结发妻普拉斯柯菲雅·费多罗夫娜·高洛文娜,表面哭哭啼啼,悲痛地向他人诉说丈夫死前的痛苦,表现自己爱莫能助的悲伤心情,但背地里旁敲侧击打听丈夫死后能否多要抚恤金的事情。丈夫尸骨未寒,她就对抚恤金的事情了解甚详,可见她心中盘算的只是丈夫死后自己能获得多少利益,心中早就对丈夫没什么感情了。至于伊凡·伊里奇的女儿,面对父亲的死,心中最大的念头居然是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个干涉自己幸福生活老家伙终于死了,她在葬礼上的表现是“面带愠色,仿佛他有什么过错似的”,心中对父亲的怨气居然还没有消。

通过对伊凡·伊里奇身边众人入木三分的刻画,托尔斯泰把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欺骗与伪善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掩盖在种种浮华表面之下,生活的冷峻和残忍,尽显人情之冷漠,世态之炎凉,令人不寒而栗!


造成这一切,难道只怪这个社会,怪其他人太冷漠吗?伊凡·伊里奇自己有没有责任呢?在小说接下来的篇幅中,托尔斯泰为我们揭晓了答案。伊凡·伊里奇生长在一个公务员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多余机关里的多余的三等文官”,即使如此,他也“总能弄到一些有名无实的官职和六千到一万卢布的有名有实的年俸,并一直享受到晚年 。”他自己在职场上不是太得意,因此着力培养自己的儿子,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有出息。


伊凡·伊里奇是家中的老二,也是三个孩子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小的时候是一个聪明,活泼,乐观,文雅的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就读法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父亲和周围人的影响下,“从青年时代起就像飞蛾扑火那样追随上层人士,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接受他们的人生观,并同他们交朋友。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热情在他身上消失得干干净净。他开始迷恋声色,追逐功名,最后发展到了自由放纵的地步。不过,他的本性还能使他保持一定分寸,不至于过分逾越常规。”


伊凡•伊里奇终于被父亲洗脑成功,工作之后立志要进入上流社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因此他的生活哲学就是一切要维持“权贵的尊严”,即我们常讲的体面,哪怕仅仅是表面层次的体面。这也是他一直追求事业上的晋升,薪水的增加以及家庭表面的和睦的根本原因。他的妻子出身望族,长得不错,而且小有家产,他和妻子的结合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爱,但更重要的考虑是,想要进入上流社会,就应该娶一个这样出身背景的姑娘,这符合周围达官贵人们的期望。


婚姻初期两人也度过一段美妙时光,但是在妻子怀孕几个月后,她的脾气越来越坏,莫名其妙地动辄猜疑,要求他更加体贴她,不论什么事她都横加挑剔,动不动就对他大吵大闹,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产后抑郁。伊凡·伊里奇不管妻子的情绪,想继续维持快乐的生活,请朋友到家里来打牌,自己上俱乐部或者到朋友家串门。可是有一次妻子气势汹汹对他破口大骂。这以后只要他稍不顺她的意,她就把他臭骂一顿,显然非把他制服不可。从此,他借口公事繁忙躲开暴戾的妻子,大量时间用在批公文、打牌,宴会上,借消遣来维系表面的和谐。孩子出生后,喂养很费事,常常发生这样那样的麻烦,需要伊凡·伊里奇照顾,尽管他对这些事一窍不通。而伊凡·伊里奇既不去学如何做一个好丈夫,也不学如何做一个好父亲,借口工作忙来逃避家庭的责任。

伊凡·伊里奇致力于给自己建立了这样的夫妇关系:他对家庭生活的要求,只是能吃到家常便饭,生活上有照料和过床笫生活,而这些都是她能向他提供的,他向她付出的则是养家的金钱。他的诉求是维持社会所公认的体面的夫妇关系,除此之外,他就自寻欢乐,要是家里遇到不愉快,他就立刻逃到公务活动的独立天地里去,并在那里自得其乐。


伊凡·伊里奇的死因可以说是十分无厘头。作为体面生活的一部分,伊凡伊里奇买了一所新的大房子。在指点愚笨的沙发裁缝怎样挂窗帘的时候,伊凡·伊里奇不小心从梯子上跌下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伤势不严重,但是却造成了内脏受损,医生的误诊耽误了病情,使他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当死亡阴影如此靠近如此真实的时候,他的人生,他的家庭,他花费毕生心血求来的职位、薪水、豪宅等等,都显得如此的微不足道。这一切就如同阳光下的肥皂泡,虽然看起来五光十色,却是一场虚幻。面对死亡,他才第一次思考人生:我到底为何而活?伊凡才突然发现“过得不对头”:他从没有真正生活过,他的一生都是在他人意见左右下的存在,他不过是他人的影子! 


可见,伊凡·伊里奇落得如此境遇,他自己首先要负最大的责任。他这一辈子始终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他一生的种种努力,其目标只不过谋求一个别人看起来体面的精英生活而已。他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努力钻营,不是因为他自己喜欢这样做,而是父亲要求他这样做,当然时间长了,他自己也把追求加薪升职和体面生活作为自己的目标;他没有爱过自己的妻子,他与她结婚,最大的理由仅仅是,这是达成精英生活的“标配”;他没有爱过自己的工作,这不过是维持他体面社会地位和优渥生活的工具;他没有兴趣爱好,最大的爱好不过是和同事们一起打牌;他甚至不爱自己的孩子,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完全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妻子,孩子对他来说只不过是麻烦制造者和消耗金钱的机器而已。


当然,伊凡伊里奇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在“假装地活着”,伊凡·伊里奇的女婿,就是他本人的一个翻版而已。对于小说中的这些人来说,什么生命的真谛,什么内心的喜好,统统与他们无关,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像一个社会精英,他们都在心不在焉地活在别人的眼中,为了房子、车子、孩子、票子而蝇营狗苟。表面上看,他们生活体面,光鲜亮丽,实际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是被社会评价驱动的一具具躯壳而已。


3



《伊凡·伊里奇之死》虽然写在一百多年前,但是今天读来完全没有历史的隔阂感,就如同在写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一样。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它可以穿越时空,直达人心,激发人深刻的思考。


人只有在直面死亡之后,才会去思索人生的意义。既然人生就这么一次,迟早是要死的,与其这么行尸走肉般浑浑噩噩的活着,为什么就不能活得更走心一点呢?中国现在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每个人都应当尽自己的所能抓住机遇,活出精彩。不求每一个人都做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即使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倾注了激情与热爱,也可以活出不平凡的人生!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稀里糊涂混日子算是怎么回事?如果实在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为什么非得在不喜欢的工作中虚耗光阴呢?在单位,为什么非得为同事比自己涨工资多了一百块钱而勾心斗角?在家庭,为什么不能与另一半多做沟通,相互体谅,非得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大闹?作为家长,为什么非得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不让他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真心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尽早想明白人生的意义,当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都可以说:我这一生没有白活,我爱过哭过笑过,我追寻过自己的梦想,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在二十年前,一位从北大毕业、在中央部委工作了十几年的中年人看完《伊凡•伊里奇之死》这本小说,不禁仰天长叹:我的前半生,就跟伊凡·伊里奇一模一样,从来没有想明白为何而生!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别人眼中的香饽饽铁饭碗,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除了做企业之外,他还是一名诗人,一名登山爱好者,全球十大高峰的峰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您想知道《伊凡·伊里奇之死》对黄怒波先生造成了怎样的心灵触动吗?一路走来,他又经过了怎样精彩的心路历程呢?他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呢?敬请收看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本周六23::00的《总裁读书会》节目。

作者

王民盛,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喜欢读书,思考,写作,曾在知识产权领域混迹十余年。博古通今,涉猎甚广;思维缜密,观点深刻新颖;擅长挖掘事情背后的真相,在插科打诨中浅显易懂的阐明深刻的道理,脑洞与段子齐飞。个人公众号:guancha360(互联网观察),目前有历史分析长文《文明兴衰启示录》连载中。

 更多精彩内容直接戳蓝色字体

褚时健:中国的年轻人太急了,我快90了还在摸爬滚打

王石:我每天坚持的5个习惯
李嘉诚:我今年快90了,为什么还这么努力工作!
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奥巴马写给女儿的信:停止在做的17件事
年过70,和女儿一样患了癌症,柳传志给马云等大佬分享了这些... (附视频)
特斯拉工厂被曝光,整个工厂只有150个机器人,超震撼!感觉要失业了……
穷人学技术 , 富人学心术!(总结精辟)
等市场成熟了,哪还有你的机会?

如何置顶总裁读书会,不错过最新精彩?
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号,选择“置顶公众号”


咨询沟通,请联系总裁小书童

  • 分支机构与商务合作: 刘生 13319495888

  • 加入总裁读书会会员: 欣雨 13021057019

  • 平台合作及活动合作: 岩岩 13811530619

  • 广告合作与招商合作: 晴晴 13501064606

编辑 溪溪


点击“阅读原文”,追随成功者的脚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