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和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为指导,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和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未来科学城管委会昌平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协办的“2022(第五届)中国能源投资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以“科技创新·跨界融合·国际互联”为主题,来自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中国工程院、中国投资协会、水电规划总院、华北电力大学、明阳智慧能源、隆基绿能、液化空气公司、中国天楹、华为数字能源等来自政府界、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代表汇聚一堂,围绕双碳目标,聚焦能源行业,群策群力,集中布局碳减排新赛道,加快推广绿色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展零碳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新兴产业体系等话题展开交流和探讨。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史玉波指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和核心任务。加快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支撑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并将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养成带动我国相关产业化升级的新增长点,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综合任务。”“未来在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综合利用,适应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友好并网的新一代电网,新型大能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和装备领域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电力系统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高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过程中需要科技相关部门推动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围绕双碳目标与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完善政策设计,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突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介绍了全国碳市场一年多时间的建设运营情况,并对部门未来工作作出部署。他介绍说:“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比2005年累计下降50.3%,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一周年,期间累计交易量1.94亿吨,累计交易额84.92亿元。”“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做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的出台相关工作。在条例出台以后,完善配套制度文件落地条例和法律基础、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为支撑的制度体系,为全国碳市场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快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转型办法》及相应的配套技术规范,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加快建设完善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有效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双碳工作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成绩作出了简要介绍。他指出:“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达到10.6亿千瓦,超过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的1/3,是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的3.25倍。风电和光伏发电年新增装机再超1亿千瓦,水电年新增装机超过“十三五”以来的新高。海上风电异军突起,装机跃居世界第一。水电装机接近4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接近4000万千瓦,新能源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与此同时,我国风电光伏已全面步入平价时代,全球最大的风电光伏制造国的地位持续巩固加强。”谈到未来工作部署,王大鹏表示:“第一,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可再生能源。第二,坚持协同融合、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第三,坚持开放融合、深化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尼尔·布什
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尼尔·布什在致辞时表示:“气候变化正在对各地造成严重破坏。近年来,更多的生命损失、更多的财产和基础设施损坏、更多的粮食不安全以及更多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气候变化不分国界,不应该设置各种壁垒来阻止一流的技术在任何地方流通和应用。”美国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席米切尔·斯坦利
美国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席米切尔·斯坦利认为:“由于控制碳排放的许多手段都是技术性的甚至是机械性的,中国有能力提供大规模生产解决方案,来解决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的气候需求,这凸显了杰出的中国视角。”北京市昌平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杨仁全
北京市昌平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杨仁全在致辞时介绍了全区对于如何打造先进能源产业高地的做法:“昌平区集中布局了碳减排、碳中和的新赛道,重点聚焦能源互联网、新能源等6个细分领域、21项关键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培育,承担着智能电网、大飞机等一批国家重大专项,涌现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4500伏IGBT芯片等国家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今年6月,昌平制定了实施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布局三大赛道,实施五大工程,特别是发展提升能源互联网的高成长关键赛道,巩固扩大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风电光储增长型赛道,同时也要布局储备一些氢能、储能、碳库存等培育型的前沿赛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谈了一下对双碳目标的几点认识。他强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顺应绿色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困难和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碳强度、能源强度都偏高。所以我国要加速低碳转型挑战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长达几十年的科学转型过程。政策性很强,需要保护好节奏,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防止两种倾向:既要防止‘一刀切’和简单化,同时也要防止转型不利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周孝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以“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研究和思考”为题阐述了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的辨证关系。周孝信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灵活性、韧性、可靠性、灵活性的要求,相互之间可能会有重叠,需要根据新型电力系统特点进一步界定和规范,但截至目前这个方面还没有做得更细致。高比例风光新能源发电示例系统的灵活性仿真分析表明,风电、光伏装机占总量超过70%的情况下,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除了要有足够的煤电和气电,还需要光伏电解水制氢等能源转换装置作为可调节容量,在极端条件下需要动用长周期绿色能源储备。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具有很强的快速恢复能力以及足够的韧性,需要建设短、中、长期相配合,集中、分散布局相结合的能源储备,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叶凡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叶凡分享了“智慧能源创新模式及场景应用”相关话题。叶凡认为:“源网荷储协同互补的方式,会造成全社会用电形式的本质变化。未来智慧能源的创新模式是可变的,柔性负荷新型系统将来会由电力平衡走向电量平衡,传统的风光氢储占比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有微网能源管理平台和能源业务数据平台、能源物联网管理平台,几个平台协同起来,最终可以实现企业碳排放和能耗的全面掌控,让能源消费全过程可视可控,保证能源系统运营业务全面数字化管理,支撑企业对电力新能源业务的发展。”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经理 霍焱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经理霍焱就绿色能源助力零碳发展进行了分享。他认为:“光伏已经成为目前为止最具经济性的能源,不光具备节能环保、没有碳排放的特点,同时对传统能源也能够实现大幅度的替代。预测在未来,光伏发电成本还会持续下降。光伏将会成为未来尤其是到2030年以后持续不断下降最具成本优势的新能源。”霍焱表示:“隆基发展过程中提供的产品是帮助客户和整个社会实现零碳目标,公司自身也十分关注整个企业碳中和问题。隆基是国内第一家同时加入三个‘100倡议’的企业,也有加入SBTI这样的全球倡议目标,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实现自身碳中和。”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陆跃兵
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陆跃兵围绕氢能产业和碳中和之间的关系作出分享。他认为:“实现能源转型,把能源从高碳向低碳甚至零碳转型,让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转型。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利用太阳能发电,再用电解水制成氢,然后把氢再应用于交通工业各个领域,这就是最清洁的能源。”他还提到:“氢能在中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比较好的优势,除了产业、应用、市场和丰富的氢资源,我们国家的一大优势就是制度优势。双碳战略、顶层设计、低碳城市群,各个政府也在纷纷制定氢能规划,通过政策创新鼓励研发绿色技术,鼓励企业使用绿色技术,鼓励投资机构投资绿色技术,鼓励消费者使用绿色产品,通过上述措施,我们才能达到碳中和的目的。”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技术总监 李军
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技术总监李军分享了重力储能的发展情况。他介绍说:“重力储能其实是全新的机械储能技术,重力储能技术系统是跟抽水蓄能功率效果相当,可以从10MWH到GWH的规模。重力储能项目不光是零碳,更重要的它还是碳汇项目。重力储能可以做到安全可持续性,储存介质没有退化,到了一定年限可以重新使用,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智能光伏营销总监 郭琪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智能光伏营销总监郭琪,就“发展数字能源产业、共建低碳智能世界”进行了分享。她认为:“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因为这是能源生产、能源消费的变革,也是使得各个行业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低碳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两大必然趋势。在双碳政策的牵引下,华为还是聚焦在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领域。面向未来,华为要继续融合热技术、瓦特技术、储能技术和云和AI技术,面向五大领域打造智能发电、智能配电、智能输电和智能用电端到端解决方案,持续创新开放合作。”2022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及零碳技术解决方案颁奖现场上午会议期间,发布了“2022零碳中国优秀案例及零碳技术解决方案”评选结果,并给获奖者颁奖。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永贵宣读了中国投资协会关于成立零碳中国研究中心的决定,表明机构的职责是:开展绿色发展和绿色投资相关重大理论、标准体系、应用技术的研究,紧扣能源、建筑、交通和工业等碳中和产业主要应用场景,开展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通过构建碳中和产业资源、服务公共平台,推动碳中和产业各方在具体应用场景下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和推广支撑零碳中国发展的低碳零碳负碳绿色技术和投融资工具,推动碳中和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研究,完成国家有关部门、协会交办的其它任务。史玉波、张永贵、周孝信等嘉宾为零碳中国研究中心揭牌
张永贵还宣读了2022年第一批“零碳中国”评价标准计划书的通知。2022年第一批“零碳中国”评价标准启动仪式现场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黄学良代表零碳中国评价体系编写组发表讲话。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董事、总工程师 黄学良
他强调:“我们正在会同相关单位积极推进标准编制工作,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与加入零碳中国倡议的各位同仁努力同心,携手共建零碳中国标准体系!”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鹏
下午会场上,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围绕碳中和跟电气化之间的利害关系展开深入分析。他指出:“碳中和要靠新电气化的发展实现,新电气化的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又要以碳中和作为导向。由于碳达峰、碳中和与再电气化是同向的关系,除了前两年国家层面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要解决区域层级的路径问题,区域层级就必须尽可能多地考虑各种约束,所以就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去做。”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主任 王跃峰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跃峰介绍了新能源大基地开发、送出与消纳的相关问题。他强调:“继续推动降本增效是保障新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电价足够低才有取代化石能源真正的动力。未来风电和光伏发电仍然会有比较大的降幅。如果我国未来新能源+储能用电成本小于0.5元/千瓦时,整个电力系统生产和供应,包括电力系统结构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金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主要讲述了碳中和与化工行业的关系。他认为:“低端制造业需要退出,要把一些有污染的企业去掉,石油要从燃料变成材料,化工行业则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材料用于工业制造业领域,因为一个先进的制造业需要高端的材料支撑,没有高端的材料就没有先进的制造业。”金涌强调:“ 碳中和的实现绝对不是简单的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中国实现碳中和就相当于工业化时代粗放、低端的合成即将退出,我们要做高端化、智能材料和信息化,就是从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变革,可再生能源主导的时代和核聚变时代,让化石燃料变成化石材料!”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
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 庄会永
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主任庄会永围绕生物质能在碳中和过程中的价值展开论述。他特别强调说:“生物质是中国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原因是碳中和是国家战略,乡村振兴也是国家战略。碳中和从核能、高比例电能、淡水农业的减排、电动气体液体燃料、航空生物燃油等领域提出要求,都和生物质结合,都和生物质有关。目前在中国的村镇发展要是能够实现零碳村镇,生物质和太阳能以及小风电都是不可回避的选项。”专题对话一
在专题对话一环节,中国电科院碳中和中心主任周勤勇,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赵风云,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贺小兵,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能源经理李喜峰,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涂建军,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新能源部副主任王跃峰围绕“新型电力系统与现代能源体系”展开热烈的讨论。专题对话二
在专题对话二环节,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庄会勇,西门子智能基础设施集团总监朗川锋,长城证券产业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培培,能源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工业项目主管蔺梓馨,中建材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蒋洋,北京君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君廷,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董春江,针对碳中和技术与绿色投资中国解决方案进行了观点激烈的碰撞。会后,还举行了2022年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第一次理事会,对理事会相应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