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靠8分钱利润竟然年入3亿,32年不上市不融资,霸气拼到行业第一

2018-02-24 王俊杰 电商报

作者:王俊杰

来源:IT时代网(ITtime2000)



在中国调味品行业,老干妈是一个无敌的存在,然而并非唯一。距它一千多公里外的河南省驻马店市,一个被称为“老干爹”调味品厂,同样用诱人的味道俘获了万千吃货的味蕾,它就是王守义十三香。

 

说起王守义十三香,绝对是调味品史上鼻祖级的产品了。从1984年成立时的小作坊,到如今近2000名职工的大集团,它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商业沉浮,34年屹立不倒,称得上中国食品企业的活化石。


 

去年1月,一列名为“王守义十三香号”的动车从驻马店西站缓缓驶出,一路带着独特的“香味”到达上海虹桥,用时不足8小时。

 

而当我们一起回顾历史,回顾王守义十三香的诞生、发展与壮大,则需要半个世纪之久……

 

进过皇宫的祖传秘方


王守义并非驻马店人,其祖籍为开封通许县。据传,明朝时,王家祖上在开封府为官,后因得罪权贵而辞官,就在开封府寺后街开了一家药铺,专营草药、香料,为药铺起名“兴隆堂”。


 

网络配图

 

在“兴隆堂”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独有的秘传药方和药膳配方,并一度成为皇家贡品。后来时代变迁,王氏家道中落,兴隆堂也名存实亡。不过,好在几百年的秘方被传承了下来。


 

1959年,迫于生计的王守义根据祖传秘方,采用20多种纯天然中药材香料,不断地加以实践、研究,最终配制出一种新的调味品,取名“十三香”。

 

说是“十三”香,事实上并非十三样原料,而是有花椒、大茴、桂皮、胡椒、丁香、草果、木香、砂仁、白芷、良姜等二十多种纯天然中药材加工而成。



而对于“十三”这个数字,王守义是有着特殊的情感的:他本人的名字一共有13画,后来给自己的两个孙子取名字也都采用了13画。

 

最初,王守义只在通许县附近的几个集镇上出售。由于香味独特,并且每小包售价仅1角钱,十三香很快就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当时,几乎没有任何文化程度的王守义已经有了品牌意识,为打响招牌,他在每个调味包上盖上“十三香”的印戳,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赶上了十年动乱,王守义的小本生意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十三香也因此而一度停产。

 

60岁创业, 100元起家


亨利福特40岁创办福特汽车公司,宗庆后42岁创办娃哈哈,任正非44创办华为……殊不知,大字不识的王守义,其创业时已经是60岁高龄。

 

如果说“兴隆堂”年代久远已无证可考,最开始的小作坊也只是小打小闹,那么正真让十三香名震天下的则是改革开放之后。


 

1984年,王守义已经随子女到驻马店定居。在儿子王银良的劝说下,60岁的王老汉决定重拾旧业,他用100元人民币成立了家庭作坊式的十三香调味品厂,并且顺利地拿到了营业执照。

 

这一年,远在贵州的陶华碧才刚刚研制出老干妈的炒制工艺。

 

创业的初期的艰难可想而知,可花甲之年的王守义却干劲十足,它开启了全年无休的工作模式。每天四点钟起床,拉着辆破旧的人力车来到市场上,一吆喝就是一整天。无论严寒酷暑,天天如此。

 

日子久了,兴隆堂十三香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火。这时,简单的小作坊已经撑不起日渐火爆的人气,更满足不了王守义的野心。于是,他收购了几间房屋,买了更专业的机器,又添了些人手,十三香开始了规模化经营。


 

到了1998年,十三香集团成立,二儿子王银良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彼时,王守义十三香已经是注册资金8000万,年销售额达4亿的商业帝国。次年,“十三香”商标注册,此时它的销售点已经覆盖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

 

2016年,王守义十三香年销售额达到了28.1亿,几乎占据了中国调料界的半壁江山。不仅如此,今天的王守义还逐渐形成了以“十三香”“麻辣鲜”“鸡精”“包子饺子”调料为主导产品的四大系列,产品规格已经达到200多种。

 

有人说,王银良是驻马店首富。

 

8分钱的生意经


从100元创业到如今的亿万帝国,王守义十三香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这在变幻莫测的中国商界实属罕见。尤其是在风险超高的食品行业,更可谓凤毛麟角。

 

有人说,王守义的成功在于他的运气,主要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开了三十几年依然生机勃勃,仅仅靠运气是不可能的。十三香有自己的生意经。


 

如今,王守义十三香已经是几十亿的规模,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被誉为“中华老字号”的驰名品牌,其每盒只有8分钱的微薄利润。

 

多年来,十三香的味道没有变,而其价格同样没有太大的提高,即便是寸土寸金的北京、上海,每盒十三香的价格也不超过5块钱,这在一包调料动辄十几块钱的当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据了解,1000克“十三香”调料的利润在2元左右,而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装,相当于每盒产生利润仅为0.08元。这也就意味着,几十亿的大集团,是靠着这8分钱的生意经一步步走过来的。



“调味品属于小产品、小行业,没有多高的技术成分,必须踏踏实实,诚信最关键。我就是忠厚对人、对产品、对客户,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诚信。”王银良说到。

 

为了良好的口碑,王氏家族对产品品质和诚信极为看重,在选材方面极为严苛。在二十多种原料中,花椒必须来自四川,胡椒来自海南,草果来自云南,白芷来自浙江,砂仁、山奈来自广东,小茴来自甘肃,山楂产于河南……

 

“厂家对原料的要求很严,对供货商采取分承包方评定制度,每年定期考核评审,只要不达标,就坚决取消供货资格。” 一位供货商表示。

 

历史转折中的十三香


一旦企业做大做强,难免会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于是,传承和转型便是无法绕开的难题。十三香自然也不例外。

 

在“王守义时代”,企业的重大决策来自老爷子的眼光与威信。此时,不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家庭,王守义都是说一不二的“大家长”。可是到了王银良主政时期(王守义于2003年去世),传统的管理方法必然会出现问题,十三香到了不得不变的紧要关头。


 

面对家族企业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新帅王银良进行了痛苦的家族制改革。

 

上任后,王银良就开始了大义灭亲。首先,他让自己的妻子退出管理层,然后再逐一考核每个员工的业绩。只要是能力不能胜任岗位的员工,不管资历有多老关系有多硬,一律劝退。

 

之后,他聘任了王健担当总经理,为公司量身设计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王健上任后,改革更是大刀阔斧。这时候,十三香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将公司原有的半自动生产线改造成全自动生产线,生产效率明显提升。

 

如此一来,十三香集团再也不是一群靠蛮力吃饭的梁山草寇,而是一支正规化、现代化、制度化的正规军。不管是管理水平还是生产水平,都比以前更加成熟。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事实上,十三香几十年的发展之路,也是一条不断与假冒伪劣产品作斗争的道路。所谓人红是非多,就是这个道理。

 

“王守义十三香”成名之后,“王守真”“王守仁”“王守和”“十六香”“十八香”等假冒伪劣产品也接二连三地出现,这成了困扰其公司发展的重大瓶颈。毕竟,抢生意事小,砸了苦心经营的招牌就损失大了。

 

王银良也曾感慨:“十三香发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讲昰打假打出来的,昰从制假、售假者手中挽回来的。”

 

面对市场接连不断的山寨十三香,王氏家族不惜重金通过投诉、打官司等手段,予以打击。同时,商标保护也一点儿不含糊,除了“王守义”“十三香”等商标,“十一香”“十二香”“十三味”等都收归十三香集团的麾下。

 


坚持34年不上市


某种程度上讲,上市与否代表着公司的实力,但就像老干妈一样,“老干爹”十三香同样对挂牌上市起不了兴趣。

 

在业界,王守义十三香一直流传着大家琢磨不透的造富“神话”:自成立以来,十三香从未向外界借过一分钱,而是完全靠自有资本滚动发展的。

 

一直以来,不融资、不上市,不贷款、不欠款几乎成了王守义十三香的信条,即使是2015年新投资8亿元兴建新型现代化厂房和引进设备,都是自掏的腰包。

 

作为国家银行A+级信用单位,王守义集团是一个坐着不动有人送钱的企业。不少银行主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曾多次苦口婆心规劝十三香贷款,但王银良根本不予理会。


 

纵览当今调味品行业,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已涉足多元产业,可王守义却几乎没有进行过什么资本运作,仿佛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的状态中生存发展的。不过熟知内情的人都知道,十三香不缺钱,它的现金流非常充足。

 

当然,有着雄厚资本的十三香集团,并非没有动过多元化发展的念头。它曾在2009年尝试进军餐饮业,计划在全国开500家豆捞店,但仅仅两个月时间就被迫关门,投入的数百万元也付之东流。自此后,王银良就断了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念头。

 

“不乱上项目,不乱上产品,不乱扩张,不要强求赚多少钱。按照企业的模式,一步一个台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都不影响。” 王银良这样说道。


电商君私人微信,欢迎私撩

↓↓↓

好文推荐

1.杭州有阿里,深圳有腾讯,开年了,你还会回到 “环深圳城市”广州?

2.开工大吉!马化腾雷军纷纷为员工发红包 腾讯这个队形亮了

3.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商家的套路!

4.刘强东:一个人的视野和格局,基本来源于小时候

5.无人不服!李嘉诚分家产方案曝光!

6.屈臣氏收银台的秘密:每一处细节都在吸引你掏腰包!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QQ:2881339633

↓↓↓猛戳 阅读原文 有更多重磅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