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庆幸我们的大银幕有这部真挚的电影上映

2018-04-05 万达电影生活




上周日中午12:00,第八届北京电影节全面开票,许多经典佳片和艺术新片都一票难求




为什么票难抢?


作为一年一度的影迷狂欢,这里有太多平时我们在院线看不到的艺术佳作、独立电影、人文作品。


但没抢到票的、不在北京的影迷们也不必太过难过,近些年,内地院线也上映了不少艺术片。


我们看到了《冈仁波齐》《天梯:蔡国强的艺术》《老兽》的逆袭,文艺片、艺术片不再靠"哭穷下跪",而是逐渐得到了观众们的口碑拥趸。




随着国内电影市场变得越来越成熟,不少观众不再满足于商业特效大片的狂轰乱炸。


一部部走心之作,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电影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同时,我们也能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多元化的电影类型。



近年艺联引进的影片


今年清明档期,我们又能看到一部难得真挚的艺术片《清水里的刀子》(4.4上映)




本片改编自作家石舒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作品,青年电影导演王学博的长片处女作。


电影未映圈内先火,现已拿到诸多闪耀的成就,最显赫的,要属在2016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单元”最高奖新浪潮奖了。


之后陆续参加全球二十多个国际电影节,获得多项大奖,受到评委和媒体的一致好评。


第16届马拉喀什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第36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最佳摄影特别奖和亚洲电影促进奖,2017年伊朗曙光旬国际电影节宗教精神奖,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注目未来单元最受注目导演奖和第8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评委会特别奖等多项电影奖项。


影片讲述在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一个偏远的农村里,一个穆斯林老人的老伴去世了,老人和儿子举意要在老伴祭日那天宰掉陪伴老人十多年的老牛来搭救亡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人和儿子对牛精心照料,并且也流露出对牛的不舍和对老伴的思念。


在祭日的前三天,这头牛在饮它的水里看到了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于是开始不吃不喝,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老人就陷入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之中。



在这堪称零戏剧冲突的剧情中,导演王学博实则是要借助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来捕捉他想要的“气韵”


在导演本人看来,电影与原著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不主要是内容,而是灵魂、气质以及美学上的勾连。


因此,在这部刻意淡化叙事,更纯粹地探讨哲学命题的电影中,尤其是在视听语言层面也对影迷们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



首先,在摄影上别具一格。


《清水里的刀子》用精致的影像和别样的叙述视角将小说成功搬上银幕,导演参考了一些米勒和怀斯的画,通过黑白黄干净明亮的色彩搭配,营造出黄土地里最朴实的底色和极简洗练的风格。


影片采取4:3画幅,构图简洁考究,布光细致,风格化和形式化的摄影十分吸睛。


摄影指导王维华表示, 4:3比例适合整个地方空间和人物状态的呈现。


基本上都是固定机位拍摄的长镜头,而导演拍摄人物的两种主要手法则令人印象深刻。


外景时,通常将镜头刻意拉远,构图上将人物放置在构成强烈压迫感的背景空间中。


通常情况下,前景处是渺小的人物,后景则是连绵的群山、荒凉的土地,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将人与环境的对比呈现在一个画面中,突出强调地是生存的艰难,同时也是生命的顽强。




而在拍摄内景时,导演则将景别拉近,甚至不惜使用特写。


在大量的夜景(或是极暗的背景)中,通过对光(烛光)的使用,高饱和度的打光与周围黑暗的环境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


再加上极简的构图布局,人物处在这样的画面中,一种虔诚的心灵体验也油然而生。


在导演的掌控下,这群还在为温饱问题而挣扎求生的人们,此刻却显得如宗教般神圣,人性的光芒、生命的哲思也都尽显无疑。




其次,在叙事上相得益彰。


石舒清的小说,只有短短六千字,其中大部分都是马子善老人的心理描写,如果逐字逐句地翻拍,那素材就太过匮乏,意义也太过浅显。


王学博想要拍出来的,是小说的气质。




原著故事里,马子善对亡人的怀念,对宰杀公牛的愧疚,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营造出一种忧郁与凄寂的情绪。


因此,电影去除了小说80%的心理描写部分,转而平淡的故事、零散的台词、缓慢的长镜头和朴素的自然光。




用生活和细节的铺陈,引导观众想象主人公马子善老人的内心戏和潜台词,成功刻画出一个内心丰富且内敛的老人。


导演王学博表示:“他面对任何事情,自己会去思考,会去承担家庭,包括对老伴和牛的一些情感,自己去默默地做一些事情。”




最后,在表演上淳朴自然。


在非职业演员的自然演绎和油画般细腻致密的影像中,以古典主义的风格缓缓勾勒出宁夏西海固的原始风貌。


一个关于宗教与信仰、生命与死亡的故事随之徐徐展开。



影片中所呈现的影像和演员们的生活是一摸一样的。


开拍前,导演王学博借宿在西海固的贫农家,“每天大家都在种地、吃饭,聊天,我在那里生活了10个月,生活的感觉真正进入了我的体内”。

演员们也排练了一个多月,导演每天都会跟他们聊这些事情。




包括饰演马子善的那个老人,他的老伴儿去世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导演当时给他讲这个故事后,排练的时候他就经常哭,想起了他的老伴儿。


演他儿子的男孩,和演他儿媳妇的女孩,现实中也是两口子。


在开拍前两三天的时候,儿媳妇的母亲去世了,他们两个正好赶到这个情绪里,表演时也都自带了这样一个情感。



在排练的过程中,演员基本上已经把这个事情融入到生活里。


所说的台词基本一字儿都不差,并产生自信,让台词变成了自己的话


当电影与生活已经渐渐失去缝隙,演员们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就是生活本身了。




对此,小万引用《好莱坞报道》对本片的高度评价:


“来自中国西部的忧郁视角以及整组非职业演员带来的极具感情共鸣的表演,使得清水里的刀子成为一部让人难以置信的真挚影片,凄美地描述了老人和他的牛之间毋需言语的联结。”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清水里的刀子》都已具备一部优秀艺术电影的雏形。


它缓慢、清冷,对观众来说,看这部电影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审美。


而制作这样一部电影,甚至能把它带上大银幕,对导演王学博来说,运气和勇气似乎缺一不可。



对资本与票房的看重,催生出太多不走心的作品,也让电影市场显得前所未有的浮躁和功利。


《清水里的刀子》这场冒险的结局,现在还无从定论。


但值得欣慰的是,因为这样的一些作品,让人看到电影人对作品和艺术的坚持,也让中国电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猜你喜欢】

点击即可阅读


《复联3》最后的聚首,总有一个人要先走


《头号玩家》40个重量级彩蛋,帮你找齐了


看完4月片单,钱包君又要颤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