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温养治百病:腹痛的艾灸法(实用)
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其表现为腹部的疼痛。《症因脉治》卷四上说:“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
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此外,腹痛又是一种主观感觉,腹痛的性质和强度,不仅受病变情况和刺激程度的影响,而且受神经和心里等因素的影响。
即患者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相同病变的刺激在不同的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病期引起的腹痛,在性质、强调及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根据其疼痛部位的不通过,可以用艾灸有针对性的施行温和灸。
辨证施灸:
症状1:上腹痛
(1)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肚脐正上方4寸处。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效:和胃健脾
(2)天枢穴
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功效:疏通大肠腑气,使得津生而便通。
症状2:下腹痛
(1)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
取穴时,可将同侧手掌心正对膝盖骨中心,五指微张自然下扶,无名指指尖所触的凹陷处就是足三里穴。
功效:能使气血源源不断生长
(2)天枢穴
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功效:疏通大肠腑气,使得津生而便通。
以上穴位每次使用艾灸施灸30-40分钟(具体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调节)
“艾”心食疗
生姜粥
生姜15克(打碎),放入碗内,加入沸腾的粥,加盖焖片刻,加盐调味服食。
适用于寒邪内阻引起的腹痛。
蜜糖水
大黄15克,加沸水200毫升,泡15分钟,加蜂蜜适量,代茶饮用。
适用于湿热壅滞腹痛。
良姜糯米粥
黄芪20克,高良姜6克(研末),糯米100克,红糖适量。
将黄芪与糯米煮熟,再加入高良姜末及红糖煮片刻,趁热服用。
适用于中虚型腹痛
艾灸小常识
施灸时应遵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的顺序
“先阳后阴”的意思是先灸后背上的穴位,再灸前胸的穴位。在中医里,后背属阳,前胸属阴。“先上后下”指先灸上面的穴位,后灸下面的穴位;“先少后多”指初灸者灸量宜先小后大,以便身体能逐渐适应,这是一般施灸的常规。
灸前灸后注意事项及调养
历代医家对灸后的调养,都极为重视。
《针灸大成》说:“灸后不可立即饮茶,恐解火气;也不能立即进食,恐滞经气,须少停一二时,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
凡事都要宽解,不可生闷气,尤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等,惟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才能逐除病气。
如果过食厚味、酗醉,致生痰涎,就会阻滞病气。人多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致害者,此也。还责怪艾灸没有效果。”就是说如果不注意这些,就会发生越灸越严重的情况。
《医宗金鉴》也说:“凡灸后谨避风寒,慎起居,养其气血,其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可过极,和其情志,及禁食一切生冷醇酒厚味等物,即食蔬淡,亦当适宜,不可过度,以调养脾胃也。”
总结如下:
1.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不要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同时要在施灸前喝一杯温开水(水温应高于体温),艾灸时注意保暖,不要吹风,容易受凉受寒,夏季艾灸不宜吹空调。
2.对于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的人、高热、昏迷、抽风、身体极度衰弱等情况时,不要施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3.不要在饭后立即施灸。
4.灸后要保持心情平静,努力做到忘掉疾病、忘掉烦恼,这样才有利于使艾灸达到更好的疗效。
5.灸后适当多饮水(水温烫嘴皮子为宜)或多食稀粥,因为艾灸过程中会通过皮肤蒸发一部分水分,多饮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6.施灸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的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后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也可以艾灸足三里穴、涌泉穴引火下行,或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灸,很快上述症状就会消失。
7.艾灸后不可以马上洗澡,一般情况下,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3小时后再洗澡。
8.灸后忌食生冷、辛辣、肥厚食品,不饮酒、不吸烟,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可以适当多食蛋白。不可饮食过饱,但可以少吃多餐。
9.灸后部分人会出现大便干的情况,可使用蜂蜜、藕、芹菜等进行调理。
10.生活方面要注意,房事要有节制,睡眠要充足
11.不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减少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
12.运动是最好的一种调养方式。灸后的运动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练瑜伽等为主,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编辑/佛医堂微信执行主编:贤一
欢迎加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佛医文化平台——“佛医堂”公众微信:foyitang95
佛医堂义工团队每天都在微信值守,为大家解答各种健康知识问题。
官方微博:@佛医堂
官方博客:www.佛医堂.com
官方微信:foyitang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