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5年丨内黄县张龙乡田达村有能人儿:大老板咋又回“穷窝”
提示:点击上方“安阳日报”一键关注
林新玉在查看甜瓜长势
脱贫攻坚 · 记者蹲点
当年,从农村到县城,林新玉跳出“穷窝”,两次创业当老板。如今,第三次创业——
大老板咋又回“穷窝”
《安阳日报》记者黄亚明
《安阳晚报》记者任贵伟
“俺村有个能人儿,今年被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奖人选。”6月27日,记者在内黄县张龙乡田达村蹲点采访时,该村第一书记马楠的一句话让我们心生好奇,在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村民世世代代靠务农和外出务工生活,啥样的能人儿能获此殊荣?
“走,咱们合作社寻他去。”跟着马楠的脚步,我们来到了龙康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园区里一条条运输路纵横交错,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七八个妇女在甜瓜地里忙着拉秧。循着这几个妇女指的路,我们在一座甜瓜大棚里找到了人,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汉子正仔细查看甜瓜长势,此人正是传说中田达村的能人儿——龙康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新玉。“这是我们的试验对照田,棚里试种了50多个甜瓜新品种,等选育出丰产性和口感好的甜瓜,明年就在全县推广种植。”林新玉擦了把头上的汗,打开了话匣子。
1987年,成绩优异的林新玉因为家穷,放弃高考,回家务农。头脑灵活的他从县城批发农药回村,为村民开展打药服务,从而攒下了一笔创业基金。都说树挪死、人挪活,1999年,林新玉到县城开了一家种子门市,算是跳出了“穷窝”。几年后,生意越做越大,经过二次创业,他的种子门市发展成一家种苗农技有限公司,从卖普通的蔬菜瓜果种子升级为高档种子,并开始繁育种苗,为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支持。“当年,马上乡八里庄村一亩收益1万元的大棚甜瓜就是用的俺公司培育的种苗,如今,全县种植户60%的种子都出自俺公司。”两次创业助他成功登上事业高峰,林新玉也是充满自豪。
然而,5年前,在县城买了房、安了家,过上小康生活的林新玉突然作出一个旁人难以理解的决定:回田达村,建大棚,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帮乡亲们拔“穷根”。在旁人看来,功成名就的林新玉选择返乡创业是自讨苦吃,因为投资农业项目本来就面临投资回报期长、风险大等问题,变成乡里的产业脱贫基地后,还要让贫困户入股分红,贫困户岂不成为合作社发展道路上的包袱?
林新玉可没把贫困户当包袱,他告诉记者,“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是双赢模式。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资金和技术,通过县里的企业(合作社)扶贫带动资金,县政府拨付每户贫困户5000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按照低于银行的利率每年给贫困户分红600元。4年后,如果贫困户不想再入股,合作社就退还贫困户本金。此举既可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又可带动贫困户脱贫。去年,张龙乡共187户贫困户脱贫,他们都与龙康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入股协议,其中,仅田达村就有58户贫困户在该合作社入股分红,39户成功脱贫。
除了合作社与政府联手实行产业扶贫对接外,龙康种植专业合作社还优先让张龙乡的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承诺每年工作不低于10个月,每月工资不低于1500元,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快速脱贫。田达村的贫困户林付希年纪大没能力再外出务工,林新玉就让林付希的女婿张社州到龙康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由于他吃苦耐劳,成为该合作社长期工后,张社州的年薪能拿到4万元,一家人成功脱贫。
5年来,龙康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投资1000万元,从最初50亩大棚起家,已流转土地510亩,其中有300亩大棚。2015年,该合作社通过了农业部、省农业厅的标准园验收。去年,该合作社又新建了11座新型钢架大棚,提高了蔬菜产量,龙康种植专业合作社园区还被评为河南省创业大赛一等奖。“今年,俺又被邀请去参加河南省创业大赛安阳赛区决赛了,不过这次,俺坐的是评委席。”林新玉风趣地说。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正是林新玉十几年奋斗经历的写照,没有人知道他在创业的路上洒下过多少汗水。在旁人看来,好不容易挪出“穷窝”,再跳回“穷窝”,林新玉第三次创业的选择让很多人不解,甚至有人笑他傻,林新玉却这样说:“一人富不算富,群众富才算富。”在他朴实的话语中,透出这个乡村汉子的博大胸襟。
相关链接:
编辑/朱琨 审核/李中华
新闻热线/0372-2561290 2561263 2561254
投稿邮箱/ayrbwww@126.com
更多内容详见《安阳日报》《安阳晚报》
《安阳网》《河南手机报安阳版》及相关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