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人家的孩子”为何这么牛?看完你就知道!

2016-07-21 海丝商报

 “你看看邻居家的闺女,年年是三好学生!”

“你的表姐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你看看你自己!”

“王阿姨的儿子明年就上剑桥了!你却连英语都不及格!”


这些话听起来多么熟悉啊

那么,为什么“别人的家的孩子”都这么牛?



  父母留给孩子最珍贵的永远不是金钱,而是勤学上进、知足常乐、尊老爱幼等优秀品格。这个道理是南安离休干部杨贻明的母亲教导给他的,而他与妻子李雪珍又将此教给了自己的5个子女。


  说起杨贻明和李雪珍这对老夫妻,认识他们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夫妻两人培养出了2个校长,1个加拿大国家院士,还有2个公职人员,孙子辈各个名牌大学毕业,小孙女更是考上了世界排名前列的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日前,他们的家庭被评为福建省“最美家庭”的光荣称号。


  是他们家的风水特别好,专产“高素质孩子”吗?杨贻明说,这一切得益于他们家的家风。


杨贻明(前排右5)/李雪珍(前排左5)夫妇全家福。

“别人家的”孩子和父母


  20日,记者来到溪美街道环西小区杨贻明老人的家中,两位老人正好锻炼回家。简单了解后,记者才知道,眼前两位精神饱满、口齿清晰,看上去十分硬朗的老人,都已年过八旬,杨贻明89岁,李雪珍84岁,目前退休在家。


  对于现在的生活,杨贻明和李雪珍很知足。两位老人带着记者来到楼顶阳台上,这里有他们自己栽培的百香果、丝瓜、苦瓜等水果和农作物,两位老人每天都会在这片菜园里劳动。瓜果成熟时,老人就让孩子们带一些回家去吃,剩下的留给自己煮食。


  杨贻明和李雪珍每天都有看书的习惯,闲暇时,杨贻明就翻翻书,或用孩子送他的iPad上网浏览新闻,李雪珍每天都要看书2小时以上。


  老人的家宽敞明亮,客厅显眼处,摆着一张全家福,共有22人,儿孙们笑容满面,围着中间的两位老人,一大家子其乐融融。杨贻明和李雪珍看到这张全家福,脸上同时露出了笑容。其实,老人满足现在的生活,不仅是因为对自己眼前的日子乐在其中,更多是因为孩子们的成才和孝顺。


  拿起全家福,李雪珍老人开始向记者介绍。杨贻明和李雪珍有5个儿女,大女儿今年63岁,是泉州某小学的校长;二女儿60岁,在南安鹏峰中学工作;三女儿58岁,是南安某幼儿园园长;大儿子53岁,在南安市文体新局任职;小儿子51岁,是加拿大国家院士。他们的小孙女思思,今年考上了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其他孙辈也都是名牌大学或研究生毕业。

  

读书是这家人共同的爱好


  夫妻两人的儿孙为何个个能成才?


  “那是孩子们自己努力,我们做得很少。”杨贻明想了许久,才说了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知道算不算秘诀?”


  在夫妻两人的卧室里,有一面墙装修成书柜,排列着各类书籍。“老房子里还有两大箱书籍没带过来。”杨贻明说,这些书不是装饰品,他们看过不止一遍。两名老人每年还订阅了上千元的报纸杂志,喜欢看《参考消息》《每周文摘》……


  两位老人说,即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放弃阅读。也许孩子们从小看到父母如此热爱读书,也养成了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两个儿子最甚。”李雪珍还记得,儿子读小学时就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名著熟读了几遍,如今说起两个儿子常常为了书中人物、情节争论不休的场景,李雪珍还忍不住开怀大笑。


  两个儿子上了初中之后,身为南安一中教师的李雪珍每周都会从学校图书馆借上一摞书。读书,成了这家人共同爱好。


  “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要给予引导。”李雪珍说,孩子们上了高中,她买了全套的《自学丛书》给他们。小儿子杨东方高三时仍“沉迷”于读课外书籍,学习成绩徘徊在中游,李雪珍只问了句:“你这样就能考上大学吗?”


  杨东方认真想了想,意识到自己进入了误区,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1981年的高考,杨东方以几近满分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如今远在加拿大的他,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

  

好品格是最好的馈赠


  “我们最得意的,不是孩子们成了不起的人,而是有品格的人。”李雪珍说,孩子们互相友爱,孝顺父母,才是他们最欣慰的。


  大儿子杨硕岩曾有更进一步的机会,大学读机械专业的他也曾梦想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可是如果我去外地读书,小弟也到外地读书,那父母谁来照顾。”两兄弟为此争论了起来,他们都想把机会让给彼此。“我是大哥,听我的。而且你读书更好,你去读,我留下来。”就这样,杨硕岩大学毕业之后回了南安,杨东方则一步步成为加拿大国家院士。


  “我爱吃鱼头”的故事,听过的人不少,都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故事里说这句话的往往是父母等长辈。而在这个家里,杨东方却是常说这句话的人。也许是觉得自己陪伴父母的时间最少,因此回国期间,杨东方总会在每个早晨,为父母烹煮他们最喜欢的鱼。贴心的他还把鱼肉都挑在另一个碗里,自己吃鱼头和鱼尾。


  为何不多煮一条鱼呢?“吃不完的话,会浪费。”李雪珍说,夫妻两人一生节俭,不舍得浪费一张纸,一滴水。要知道,如今两老人种地,浇的水都是已经用过的。“不是舍不得那一点水费,只是觉得资源有限,我们都有责任节约。”杨贻明说。


  看着年近90岁的老人,提着一桶水,一步一步爬上楼梯,记者由衷佩服。

  

勤学上进知足常乐是家风


  “勤学上进、知足常乐、尊老爱幼……这些都是我母亲教我们的。”杨贻明说,他的母亲是一个旧时的农村妇女,绑着小脚,从没上过一天学,但她的思想和言行却深深影响着他。


  杨贻明记得,小时候家里缺干活的劳动力,但母亲一直支持他读书。“她说,只会种地的人要种一辈子地,但多读书,知道的多了,能干的事也就多了。”这句话,杨贻明一直记得。


  老人不只对杨贻明如此,对媳妇李雪珍也是如此。当时,已经有3个女儿的李雪珍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老三才4个月大,李雪珍放心不下年幼的女儿。“是婆婆劝我去读书,还主动揽起照顾孩子的责任。”李雪珍说,就为这件事,她将婆婆当成自己的亲妈一样。


  杨贻明说,就算家里再困难,遇到比他们更困难的,母亲都会慷慨帮忙,他就是从母亲的身上看到了知足常乐。“好家风的源头在于我母亲,代代相传的好家风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馈赠。”


本报记者 张亦弛 苏明明 李想

  通 讯 员 杨世红 文/图   

往期精彩阅读(戳下方标题)

1、【喜迎党代会 共谋新发展】从阳光中科看南企转型升级

2、南安普通高中首次补录 1088人搭上“第二班车”

3、南安人陈海威洪炜 入选里约奥运中国代表团名单

4、45家南安企业跻身“南安上市后备军团”(附名单)

5、原来我们的充电方式全都错了!


--------------------推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