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煲耳机是一门玄学吗?

2017-03-11 施业中 界面
不惑 
[ 不惑 ] 专栏,界面的一档轻度亚文化类知识型内容栏目,关注偏静态的热点话题。

如果煲耳机真的拥有点石成金的效果,为什么耳机制造商不在出厂前就完成这道工序,而要把这项任务留给消费者呢?

当代生活中,有许多尚无法被科学充分揭示的现象,却以宗教般的诱惑力吸引着无数信徒前赴后继的膜拜,这种现象通常被我们称为“玄学”,而这些玄学中最具时代特征的一项,毫无疑问就是“煲耳机”。

在虎扑步行街、Hi!PDA的D版、亚马逊音响评论区这些地方,你总是能看到大量关于煲耳机的帖子不断被顶上首页。煲机爱好者们坚称,新买来的耳机需要“煲”过才能达到最佳的声音效果,煲耳机的方法数不胜数,主要表现为用耳机持续播放音乐,时间从40小时到400小时不等,轻度信徒只是在使用耳机之前先空放一两天音乐,硬核乃至碾核信徒则会使用耳机持续播放白噪音甚至粉噪音。

煲耳机这门艺术并不只限于中文音响圈,在英文社交网络上,“煲耳机”被称为“Burn In/Break In”,直译为“烧耳机”,高保真音响爱好者们(Audiophiles)在各大论坛热火朝天的讨论着煲耳机的各种姿势与技巧。在欧美爱好者眼中,Lou Reed的1975年的纯吉他噪音专辑《Metal Machine Music》被视为煲耳机神曲,而在大中华地区,蔡琴老师在HIFI(高保真)领域的地位就相当于韬韬在的表情包界地位一样神圣不可动摇。


Metal Machine Music

煲耳机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门玄学,是因为它的效果似乎因人而异,拥有着不可描述的未知几率。就像,一个人如果坚持认为雕爷牛腩难吃是因为“味蕾没打开”,那么当你用刚买的铁三角耳机播放30小时白噪音后依然无法听出差别,你就当自己是“木耳”好了。

有一种观点认为,煲耳机的原理在于使元件加速老化已达到稳定的理想状态。有些元器件例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电容全新的时候电器参数不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才能逐渐稳定。这些人认为对于耳机来说,煲机实际就是在煲振膜折环,新耳机振膜折环机械顺性差,导致有损比较大,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顺性逐渐变好,有损也会逐渐降到正常的水平。

质疑煲耳机功效的“木耳”们表示,目前尚未有确切的科学实验能够证明煲耳机对耳机音效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是,你以为秉承科学精神的HIFI爱好者们真的没有做过煲耳机实验吗?被引用最多的案例来自音响网站Inner Fidelity,网友Tyll Hertsens采用盲听测试的方法,对比了两个全新的 AKG Q701s(一款被煲机爱好者广泛认为煲与不煲音质差别巨大的耳机)在煲机5分钟、25分钟、1小时、2小时、5小时、10小时、20小时、40小时、65小时、90小时音响效果差比。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耳机在煲机后的振幅产生了微小但确实存在的差别。

然而,Tyll Hertsens本人却对实验结果持保留态度,他认为,通常被认为是煲机带来的声音效果提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使用者逐渐习惯了新耳机的声音效果。本次实验不能得出任何确定性结论。

按照Tyll Hertsens的观点,耳机与耳朵的适应,就像新鞋磨脚一样,是一种需要互相磨合的过程,至今仍未有任何证据显示,煲耳机具有“将200元耳机音效提升至2000元水平”的神迹。那些嚷嚷着“煲机后音质炸裂了”的爱好者,就像世界各地声明自己看见了UFO、大脚怪、华南虎与耶稣的幸运儿一样,是坠落凡间的天使,拥有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天赋。

换个角度思考,如果煲耳机真的拥有点石成金的效果,为什么耳机制造商不在出厂前就完成这道工序,而要把这项任务留给消费者呢?

实际上,各大耳机生产商对煲耳机的态度都不一样。美国高保真耳机公司歌德(Grado labs)的CEO约翰·歌德(John Grado)就表示,所有机械设备都需要磨合,但是他并不推荐连续几天播放噪音来“煲耳机”,使用耳机最好的办法是正常使用,而在使用大约50小时后,新耳机就会达到设计时的最佳状态。

与歌德反对煲耳机的态度不同,德国耳机品牌Ultrasone就提供了详细的煲机指南,美国在线零售商Monoprice甚至在商品简介中明确写出了煲机方法:“为了达到最理想的声音效果,建议用此款耳机播放粉噪音24小时,煲机前后耳机的声音效果会大幅提升。”

虽然有人认为,宣扬煲机的作用是经销商的误导行为,其目的是避免消费者退货。然而,本文并不想讨论煲耳机到底有没有用,这毕竟是是火电工程师们的工作。我们好奇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在怀疑煲耳机效果的同时,依然无法放弃循环白噪音?

煲机爱好者们虽然承认,并没有实验室证据能证明煲机对耳机性能会产生明显变化,但他们强调的一点是:也没有证据能够否认它。不煲机,你的耳机永远在原地踏步,而煲耳机,说不定就会发生神迹呢?

这听起来非常像HIFI界的“帕斯卡的赌注”(Pascal’s Wager)。“帕斯卡的赌注”是基督教护教学中的一个论题,由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布莱兹·帕斯卡提出。帕斯卡假定,所有人类都在上帝存不存在这一问题上下了注。如果上帝不存在,信者只会遭遇有限的损失(一些世俗当下的乐趣与享受);但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信者将会得到盛大的恩典,不信者则会遭遇永远的诅咒。所以,权衡利弊之后,一个理性的人应该相信上帝存在。

许多人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加入了煲机十字军,反正我买来耳机也不怎么用,煲一煲又有什么损失呢?

驱使我们无法放弃煲耳机的原因之二,则是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这种现象由Henry K. Beecher博士在1955年提出,意指虽然治疗并没有实际上的效果,但却因为病人“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换句话说,越相信煲耳机有效的人,越能听出煲机前后的音质神迹,对他而言煲耳机就越有效。

反之亦然,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就是作为安慰剂效应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意指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这也意味着,越不相信煲耳机有效的人,就越无法听出煲机神迹,对他而言煲耳机就越无效。

驱使我们无法放弃煲耳机的原因之三,与人类倾向于认知协调的心理有关。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57年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他认为,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之一,就是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比如,为了缓解吸烟引起的认知失调和心理紧张,老烟枪们可能会寻找吸烟不会致癌的证据来安慰自己。

这种“皇帝的新衣”戳中了我们内心柔软的弱点。我既然已经花了40个小时煲耳机,我怎么能接受它没效果呢?为了获得认知协调,我就会下意识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煲耳机真的让我的耳机音质变好了!配合安慰剂理论一起使用,你真的可能听见神迹。

对于像我这样对电子科技一窍不通的路人来说,煲耳机的诱惑力还因为它的伪科学色彩。什么东西一加注了普通老百姓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再引用一些“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以及大量无意义甚至捏造出来的数据(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两百多年前就开始这么干了),这种看似科学的实证主义写法,最能唬住一大波对该领域不甚熟悉的“小白”。煲耳机之于音响爱好者,就像防辐射服之于孕妇,食物相克之于父母,贵妇面霜之于仙女,早已超越科学、列身玄学、并开始向着神学的殿堂迈进了。

科学的讲,煲耳机,与其说是在煲耳机本身,不如说是在煲使用者的智力。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调适过程,让耳机硬件充分磨合,也让你的耳朵和心灵逐渐接受新耳机的存在。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音乐本身,购买无损专辑,使用价格昂贵的高端耳机和音响,而不是把欣赏音乐的时间浪费在播放白噪音上,让似有似无的微小音质偏差推迟你的快乐。

不过,不管煲不煲耳机,只要记住一条真理就可以了:不要买Beats。

施业中(作者)


每天被beats电流打到半身不遂

马乔(编辑)

的地得检察官。

一个几乎不用耳机的人

您赏赐的每一毛钱

都是在挽救一个被beats耳机伤害的孩子


本期推荐



什么是处男羞耻?
如果过了30岁仍保持童贞的话,就能使用魔法


本命年真的难过吗?
这一年真的会过得跟唐僧取经一样途遇各种艰难险阻吗?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不惑】专栏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