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想界 | 丁璇们的复辟: “女德”在今天的中国为何仍有市场?

2017-05-31 张之琪 界面


『思想界』是一个关注文化思想类热点的周更栏目,我们会针对每周舆论热议的两个话题,精选整合优质评论文章,带您了解同一事件背后不同观点的交锋。本周的思想界,我们要探讨的是“女德”讲座和人工智能。



作者 | 张之琪

过去一周的热点新闻可能会让我们恍惚,在公元2017年的一周里,我们同时面对着前一百年和后一百年的世界。这种时空错乱之感,或许正印证了后现代的断言:一切都在拼贴和并置之中挑战着我们的认知。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要探讨的是携百年前封建遗毒穿越而来的“女德”讲座,以及关系到人类百年后的存续和福祉的人工智能。

已经在全国巡回演讲200余场的“女德”讲师丁璇,终于在江西九江火了。在一部分人看来违背常识、荒谬至极、开时代倒车的言论,却被另一部分人奉为圭臬。

自去年与李世石一战成名以来,AlphaGo 的每一次出战都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今年他的对手,可以说是围棋战场上的最后堡垒,世界排名第一的天才少年柯洁九段。在这一场围绕着围棋的全球狂欢中,很难想象有多少看客真正看得懂棋局中的进退之道,大部分人代入的,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一个超越人类智能极限的对手的恐惧感和挫败感,而“人机对战”似乎有意无意地强化了这种对立意识。这种大众心理或许比比赛结果本身更耐人寻味,它反映了我们面对一个可能更高级的“物种”(无论是机器还是外星人)时受制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认知局限。无法想象“他者”,可能才是我们与“他者”共处的最大障碍。

丁璇们的复辟:“女德”在今天的中国为何仍有市场?

5月14日,江西九江学院以“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讲座”为名,邀请了自称是“中国妇女联合基金会传统文化公益讲师”的丁璇女士来校,进行了题为“做新时代的窈窕淑女”的讲座。讲座内容极端歧视女性,严重违背科学、法律常识,一经披露就引发舆论哗然。舆情发酵之后,九江学院的官方微博做出回应,称该讲座旨在“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指导在校大学生端身正己、自尊自爱,找到获得幸福人生的密码”,并称部分网友对讲座内容“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导致了大众误读。

近些年,随着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已经偃旗息鼓多年的封建性别文化糟粕又有沉渣泛起之势,各种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招牌的“女德班”、“淑女班”、“名媛班”也粉墨登场,为什么这种反智愚昧、开时代倒车的言论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有市场,甚至在网络上被“群嘲”之后,仍有不少人站出来为她辩驳?所谓“女德”在民间的复辟,是否能反映中国一部分被忽视的现实呢?

专栏作家侯虹斌在《女德专家丁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文中指出,打压女性的日常话语很多,比如在学业、就业、升迁上的性别歧视,再比如忽视、贬低女性在家务劳动中的付出,以及在出轨问题上的双重标准等等,这些话语都可以归结为在男权社会下,男性只要权利、不要义务的“剥夺者逻辑”。但丁璇讲座中的言论,甚至不具备上述思维水平,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对民间流传的各种怪力乱神和因果报应自学成才的结果。她的很多言论,对现代男权社会也并没有任何好处,就连“直男癌”也未必也觉得受用。

但是如果认为这些言论只是个例,并且其荒诞程度没有人会相信,那或许也过于天真乐观,如果她真的没有市场,也不会在全国巡回演讲200余场。侯虹斌认为,丁璇们的沉渣泛起,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甚至是一部分中小城市中,仍然存在大量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她们亲身遭遇,或者亲眼目睹过长辈朋友们身为女性的残酷命运,并因此感到痛苦、害怕和不理解,但是她们并没有能力摆脱或改变现状。这样的女性或许可以从丁璇的因果报应说中获得一些安慰和心理平衡。

另一方面,社会对女性的打压越来越严厉,但奏效的手段却越来越少了。因为事实告诉我们,越是按照所谓“女德”规训自己的女性,越是生活得凄凉,反而是活得自在、我行我素的女人,按照男权的尺度衡量下来,不是“贪财”就是“好色”,不是“太狐媚”就是“太霸道”。既然客观现实无法惩戒、甚至是在变相表彰那些“不守妇道”的女人,丁璇们也只好诉诸“来世”、“天谴”。这反映的显然是一种黔驴技穷。

最后,侯虹斌还指出,丁璇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从这次“女德”讲座的后续进展来看,它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地方管理者的立场,并且这一立场还不乏拥趸。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就在问“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一百年后,或许问题可以变成“娜拉是不是终究要回来”。

微信公众号“土逗公社”在《深八丁璇老巢:女德产业链里的天价奴学、电商和劳务公司》一文中,首先从丁璇本人身份入手,牵出了她背后的官商利益链条。文章指出,在江西九江学院的介绍中,丁璇的头衔是“河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妇女联合基金会传统文化公益讲师”,网友对这两个“职务”分别进行了检索,结果发现它们都链接到了一个名为“中华经典网”的网站上。土逗公社的记者调查发现,“中华经典网”不仅有许多昔日政要加持,而且业务名目繁多,免费和收费的各种讲座学习班、大专招生、网上商城等不一而足,看似“公益性”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网站,背后是满满的赚钱花招。

他们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利用各种免费讲座、培训班来“吸粉”,为收费的系列课程、夏令营,甚至是大专招生业务积累潜在用户。比如“专治孩子各种不服”的“谦德好少年”中国传统文化夏令营,收费就近400元一天,从网站上发布的新闻稿来看,夏令营的培训效果甚至不逊于某些电击疗法。再比如每学期学费近万元的大专预科班,和专卖中老年保健产品的“亲孝商城”等等,恐怕都是挂着传统文化的羊头,卖着“三无产品”的狗肉。在社交网络上为丁璇摇旗呐喊、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维护男权的“信众”们,早就成了无良商家的垫脚石,而被他们奉为圭臬的传统文化,早就被包装为各种易于传播的歪理邪说,用于产品行销了。

AlphaGo完胜柯洁:人工智能与人类是竞争还是互补?

5月23日至27日,曾在去年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谷歌人工智能 AlphaGo,在浙江乌镇挑战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人类棋手、少年天才柯洁九段,三场比赛以柯洁全负告终。早在这场全球瞩目的人机大战开赛前,前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就曾公开表示:柯洁必败,毫无悬念。而根据国际职业围棋 Elo 等级分制度排名,AlphaGo 每盘的获胜概率也高达99.37%,可以说这是一场结局早已注定的比赛。甚至连柯洁本人也毫不讳言。早在几个月前 AlphaGo 化名“Master”横扫围棋网战平台时,柯洁就曾感叹“人类几千年来总结的棋谱都是错的”。AlphaGo为什么这么厉害?人类顶尖高手在人工智能面前的集体溃败又意味着什么?

大象公会在《为什么柯洁一局都赢不了》一文中指出,人类下棋,靠的是经验、理性与灵感的结合,棋圣吴清源就曾将围棋制胜的三个要素归结为“实力、气力和运气”。按照这一标准,人工智能可谓“先天不足”,它理性有余,灵感不足,但它的必杀技是强悍的搜索能力。早在1952年,人工智能就通过穷举所有可能性的“暴力搜索”,在井字棋这样的小型棋类游戏中战无不胜。但对于棋盘更大、可能性更多的游戏,暴力搜索就行不通了,因为棋局的可能性超过了人工智能的运算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国际象棋和围棋一度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最后堡垒”。

换言之,想要在国际象棋和围棋中战胜人类,人工智能必须在暴力搜索的基础上优化改进。1997年,IBM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相较于井字棋的暴力搜索,“深蓝”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有限搜索胜率最大的棋局,以便能预测更多步以后的棋盘情况;其次是根据对当前棋局所作出的评估,判断下一步怎么走未来胜率更大。


卡斯帕罗夫对战“深蓝”


然而“深蓝”这种人工调试算法的策略,并没有在围棋上取得同样成功的战绩。因为围棋的可能性和变数都远远超过国际象棋,即便是最顶尖的围棋选手,也很难用有逻辑的语言清晰地阐释自己的策略,更不要说把这种策略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并执行的编程语言了。因此 AlphaGo下围棋的策略,并不是人工调试的结果,而且靠人工神经网络“学会”的。AlphaGo 应用了两种人工神经网络,一种是“预测网络”(policy network),另一种是“评估网络”(value network),前者用于预测对手下一步可能怎么走,后者用来评估给定棋局下自己的胜率,AlphaGo 就是这样下棋的。

那么 AlphaGo 相对于柯洁的优势在哪里呢?AlphaGo 的训练量和进步速度都远超柯洁。AlphaGo 见过、下过的棋局,以百万计,而柯洁的训练量即便按最乐观的可能估算,也不可能超过五万局。而且,一旦掌握规律,人工智能就能进步神速,AlphaGo 只用了两年时间,就从零起步登顶世界排名第一,而这次与柯洁对弈的 AlphaGo,与去年战胜李世石的版本相比,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既然AlphaGo在围棋界已经所向披靡、再无对手,那么下一步呢?正如谷歌研究总监彼得·诺维格所言,希望人工智能能解决人类也不知道如何解决的问题。围棋是对抗类、回合制、无随机性的完全信息游戏,AlphaGo 的算法可以为类似场景提供参考方案以解决问题。


柯洁对战AlphaGo


腾讯大家作者维舟则在《柯洁输棋不是人类的失败,而是人类的胜利》一文中,探讨了看客对柯洁连败的态度。他认为,之所以人们对柯洁的失败感到唏嘘甚至恐惧,并不是因为围棋本身,而是因为它背后的象征意义:围棋长期以来被我们默认为是人类最复杂的棋类游戏,象征着某种人类智能的极限,在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接连被人工智能攻破时,围棋被当作人类的最后堡垒。此次堡垒失手,舆论的悲观论调反映了科技迅猛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猝不及防。

在维舟看来,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感到一种末日降临般的恐惧,这或者是出于“技术邪恶论”,即认为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性后果,或者是来自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忧虑,即认为人工智能和人并非互补关系,而是竞争,甚至替代关系。这种新时期的“卢德主义”在眼下还是一种多虑,因为对于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而言,高层次的推理几乎不需要计算,而低层次的感觉运动技能则需要大量的计算,也就是说,对人类而言很难的问题,对人工智能而言可能很容易,但对于来说很容易的问题对它却很难,这就是著名的“莫拉维克悖论”(Moravec Paradox)。


美剧《西部世界》中的机器人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使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质:电脑要模拟人的理性、计算是容易的。但正如神经专家安东尼·贝尔所言,人类的大脑之所以难以理解、其功能难以充分模拟,主要就是因为大脑的设计具有自组织、无秩序、不规则的特性。正是这些特质使人区别于机器,具有难以解释的创造力。简言之,人本身就是一个混沌、复杂、无序的现象,毕加索曾嘲笑计算是“无用的”,因为“它们只会提供答案”,而对人类而言,也许更重要的是要去提出问题,把解答交给电脑。

维舟认为,国内媒体在报道此次人机对战时,有一定的误解和失焦,过度渲染了“恐怖”和“失败主义”情绪。相比之下,柯洁本人反而更加豁达,他在战败后说,“如果AI真能造福人类的话,我们的尊严根本算不了什么”。在维舟看来,学会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可能比单纯恐惧和抵制更为可取,如果担心科技发展脱离了人类控制后反制人类,就应该更加重视人文学科,重视社会学、伦理学和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反思,毕竟科学太重要了,以至于不能仅仅交给科学家们来处理。

· END ·

推荐阅读


思想界|这个世界正在陷入一场资本谋划的“蓝鲸”自杀游戏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正在蔓延的“蓝鲸”自杀游戏,和北大教授戴锦华谈“20世纪与新乌托邦”的最新专访。


思想界|武术之辩:“实战性”是不是衡量传统武术价值的标准?

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武林“打假”斗士徐晓冬和五四运动98周年。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界面新闻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