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东方快车谋杀案》:当谋杀案已事先张扬,还有什么让人如此着迷?

2017-11-05 戴天文 界面


史上最帅赫克尔·波洛登场。


作者 | 戴天文

本文涉及轻度剧透,请酌情阅读。

在推理故事中,诡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诡计出发,编织出不同花样与色彩的线索,再将其分散在有限的角色中,配上点迷惑观众的烟雾弹,就是经典密室杀人案的基础。随着侦探抽丝剥茧地将拼图一块块放在准确的位置,真相才会在观众的恍然大悟中揭开。

如果一个故事被讲了许多遍,诡计早已被观众熟捻于心,这样的故事还有再看的必要吗?

《东方快车谋杀案》正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从1934年出版至今,已被改编成一部电影、三部电视剧、多部舞台剧。在今年11月10日,全新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将再次登录全球银幕。

讲好这个故事并不难,毕竟有如此多的前人的版本都值得借鉴,小说本身也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如何为这株老树赋予全新的生命力,让这个已经超过80岁的故事获得当下年轻观众的认可,却并不容易。

强尼·德普饰演的雷切特收到恐吓信,早早领便当之后他活在了每个人的回忆里

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才最终选择肯尼思·布拉纳担任该片的导演及主演。不仅因为他曾分别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真人短片和最佳导演的提名,演、导皆优,更加重要的是,他曾拿出过《雷神》和《灰姑娘》这两部成功的作品。

在《雷神》当中,他发挥出改编莎士比亚舞台剧和电影时积累的经验,讲述了这位漫威漫画当中的北欧神祇如何通过磨难的考验最终得到父王认可的故事。而《灰姑娘》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比《东方快车谋杀案》还要知名,他将故事以传统结构讲述出来的同时,在美术、配音和镜头风格上将其精致化,成为这一批迪士尼动画真人化打头阵的作品,在全球获得超过5.4亿美元的票房。

从《灰姑娘》的水晶鞋就能看出肯尼思·布拉纳的极致追求

可以说《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改编思路与《灰姑娘》基本一致。肯尼思·布拉纳没有为创造“新鲜感”而颠覆传统,完全保留了原本的故事结构,在此基础上,让整部影片的传达更加精致化,画面更加舞台化。

最为明显的精致,体现在对美术的苛求上。肯尼思·布拉纳在影片中彻底还原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东与欧洲,以及连接东西方土地的东方快车。不管是车上的一个门把手,还是餐车上的一个酒杯,都还原了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风格。

道具的精致只是表面,更加深层的还有角色的精致。在大侦探赫克尔·波洛登上东方快车之前,影片开头的十多分钟,完全是为了将他丰满起来而存在,不断强化他的对称强迫症、无懈可击的推理,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对上流社会礼仪的重视……这些的体面和教养维持到了影片揭示真相之前,但并不代表他内心真的如此平静。他与这辆车上每一位有着正常社会身份的乘客一样,都在用表面的镇定,掩饰着自己心中剧烈的情感变化。

就算面对的是嫌疑人,波洛也有着绅士的礼数

如上一部由西德尼·吕美特打造的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一样,新版本也选用了全明星阵容进行演绎。13名乘客,由朱迪·丹奇、米歇尔·菲佛、强尼·德普、威廉·达福、黛西·雷德利为代表的一众演技出众的演员饰演。他们每一名角色,都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出最具魅力的状态。

如果从群像的角度来说,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没有让人失望。侦探对每名角色的单独访谈,给予了他们极大的空间去施展魅力。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着明显的风格差异,分别用柔弱、焦虑、惊慌等不同的特质,应对着侦探直指他们隐私深处的问题。在极短的时间内,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以清晰的画面呈现出来。

奥利维娅·科尔曼和朱迪·丹奇饰演女仆与公主性格对比明显

同时,肯尼思·布拉纳运用舞台感极强的镜头,将这一系列的故事呈现地具有仪式感。在波洛刚刚上车时,一段从车尾餐车走到他的包厢的长镜头,把故事中将会出现的角色集中在一起。波洛准备向乘客揭露真相时,同样用长镜头呈现了波洛从包厢一步步走到车尾的过程。上车时的喧嚣与下车时无人的寂静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代表着他内心当中坚持的某些原则被打破。

类似的场景多次出现。比如在凶杀案件发生之后,除死者外所有人都坐在餐车中,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作出反应。凭借餐车错落有致的座位排列,让新版相比1974年版本的整齐排坐更具气势。最终揭露真相时,波洛面对的,也是共同坐在一排长桌之后的其他12名乘客。如果画面在那一刻定格,看似有些凌乱的乘客,会与《最后的晚餐》有几分相似。不同的是,犯罪的不止是犹大一人。

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的餐车,从现在美术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多提升空间

遵从原作的精致化、舞台化改编,是肯尼思·布拉纳的优势,但也是限制其想象力的禁锢,令其作品足以称之为优秀,却难以惊艳观众。为了强调大侦探波洛对极致完美的追求,导演令其有了少许怪癖,其中的一些细节可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难以形成性格系统,更会令人联想到对其他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侦探的模仿。

原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除了展示这种犯罪形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对人性的探讨。在真相揭露时,该片对人性的探讨到达顶峰,观众也能从其舞台化的镜头、65毫米胶片质感的画面里继续细细回味,但很快一封将波洛召唤去尼罗河的信,让这种回味被续集的“预告”冲的戛然而止,甚至带来一种独立电影在系列中被剧集化的错觉。

推荐指数:推荐观看

·END·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界面新闻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