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2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抗癌药纳入医保 肿瘤患者用药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实现?

杨杨 界面 今天

从今年年初的抗癌药降税到10月份刚刚公布的17个抗肿瘤药通过国家医保谈判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在减轻肿瘤患者的负担,提高药物可及性,甚至于提高患者的医疗服务上,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医疗技术高度发展的肿瘤领域,医疗负担和患者用药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肿瘤患者用药的“最后一公里”究竟应该如何打通,如何真正实现肿瘤价值医疗?

2018年11月,在第二届中国价值医疗高峰论坛上,由财新健康点和IQVIA联合出品、百时美施贵宝战略支持的《推动中国肿瘤价值医疗持续发展》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与会专家、医院、药企代表普遍认为,多维度的创新药评估、医疗保障和支付的改革,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也是真正实现肿瘤价值医疗的重要着力点。


【价值医疗】专题片:坚守价值,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


价值医疗的核心内容包括提高疗效(efficacy)、提升效率(efficiency)、改善效果(effectiveness)、赋能患者(empowerment)、医患同心(empathy),价值医疗又被称为“高性价比的医疗”,简单说即如何在一定成本下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最终目的是提升肿瘤患者服务,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新药加快上市让患者有药可用


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4中国肿瘤统计年报》,中国每分钟就有7人被诊断为肿瘤,每分钟有4人死于癌症,每年因肿瘤死亡达229.6万人,肿瘤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对于患者来说,新药上市是提高药物可及性的第一步。目前优先审评制度大大加快了海外新药在华上市的速度。

今年6月,百时美施贵宝研制开发的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Opdivo)正式获得进口注册申请,用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阴性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既往接受过含铂方案化疗后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为国内第一个上市的免疫肿瘤药物。

作为肿瘤免疫治疗新药,PD-1抑制剂通过激活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抗癌,被认为是抗肿瘤治疗的“杀手锏”,此前,不少患者选择海外就医,Opdivo在华上市,大大增加了患者的选择。

创新药价值需要多维度的评估体系


考虑到肿瘤创新药动辄数十亿美金的研发成本,肿瘤创新药物普遍价格偏高。因此,国家谈判纳入医保则是药物到达患者的重要一步。

在肿瘤等创新药的可及性层面,《报告》认为,目前我国的医疗体系是以化疗为基础建立的肿瘤医疗服务和准入机制,对于高值且具有长期预后优势的如肿瘤免疫治疗还未有深入的涉及与覆盖;卫生技术评估(HTA)体系还未完善,在卫生技术评估体系没有落实之前,支付方很难客观地按循证医学数据去比较不同卫生技术的价值。

对于创新药物的价值评估,致公党上海专职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卫生经济学家马进教授指出,评判肿瘤领域医疗服务、创新药物的价值,应当考虑其所需的医疗资源及由此带来的患者综合获益,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临床价值、患者价值,而非片面考虑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

百时美施贵宝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总裁赵萍


作为药企代表,百时美施贵宝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总裁赵萍解释,以免疫肿瘤治疗为例,跟传统的化疗药比,免疫治疗将生存期从5%提升至了16%,而且安全性高,不需要住院,也不需要支持治疗(支持治疗指的传统化疗会有恶心呕吐,还有脱发,血小板减少,血脂下降,感染,住院天数增加等问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创新药物为患者、医疗机构及社会带来的获益是多方面的,因而创新药评价体系中应该加入价值医疗这个概念,包括延长了多少生存期、提高多少生活质量、患者的感受等,同时医保支付体系要考虑的除了药物本身的费用以外,还应考虑到患者减少了住院天数,节省了医疗资源,对医生护士的价值,减少支持治疗带来的价值,对于患者因为减少了相关的副作用而节省的医保资源,以及患者能够回归社会的社会价值等等。

医疗保障和支付改善解决到达患者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10月,国家医保谈判17中肿瘤药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但在医疗保障和支付改善层面,《报告》认为,肿瘤创新药物的医保报销准入仍呈现滞后,一些国际通行的肿瘤药物治疗“金标准”在中国的应用仍落后于西方国家;过度行政化的控费措施对于创新肿瘤药品的医院准入和患者可及性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尤其是药占比和医保费用总控,造成部分地区出现高价创新药“难进院”、医生“难开药”、患者“难用药”的后果;医保基金负担高居不下,患者也缺乏多种的就医保障。

致公党上海专职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家马进


马进认为,高价创新药“难进院”、医生“难开药”、患者“难用药”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如何让患者真正获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各地医保控费政策不太一样,比较常见的总量控制。医院为了控制医保费用,会尽可能把它分到每个患者身上。如果患者需要的药品价格很高,医生开药的激励机制就没有了。同时,为了严控医保费用,医院用医保额度时,始终要考虑药占比。如果药品价格很贵,就会影响药占比,很多医生也不愿意使用。

《报告》建议,首先要提高基本医保目录动态调整频次, 保障创新抗癌药准入:继续推行肿瘤创新药物的医保动态谈判和调整机制,以衔接迅速更迭的创新肿瘤治疗技术,使中国患者尽快使用到疗效更好、更安全的药品。其次,实施弹性调整的精细化控费措施,降低创新抗癌药进入医院的门槛:改变肿瘤治疗中以行政控费为主导的现状,弹性调整控费措施和精细化管理可以对帮助节省整体医疗资源的高价值创新药物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再者,引入商保经办和支付能力,建立基本医保之外的补充保障机制:持续鼓励商保和医保的对接、合作, 开放式地探索基于价值的创新。

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目前青岛双轨制提供了一种借鉴,即患者可以在特供药店买药,而且药品费用不纳入药占比考核,有效解决了肿瘤患者在医院"买药难"的难题。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合作发展处处长魏鹏举例,青岛当地一位患肺癌的老人,使用靶向药物一年的费用是十万元甚至更多,这对原本小康的家庭带来极大冲击。恰逢青岛把高值药品耗材纳入到医疗保险保障体系,患者不仅可以享受全民补充保险的报销待遇,还可以在特供药店买药并领取慈善赠药,算下来一个月的费用仅需要1000元左右,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方便,也极大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


肿瘤价值医疗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医疗服务,《报告》发现,中国肿瘤患者的花费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非治疗非用药的“其他相关花费”,包括异地就医差旅费、辗转各地区医院间的重复医疗花费等。这些不仅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也对整个医疗体系带来较大的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

肿瘤患者的治疗涵盖了多种干预模式,包括精确检查、手术、用药等不同种类的治疗方式,各自为战的传统医疗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由于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国内的一线城市,肿瘤患者在基层就医的时候缺少有效的转诊途径,患者无法获得全方位,一站式的治疗服务。

赵萍认为,目前国内普遍是住院才能覆盖大部分医保,日间门诊方式实现了对医院资源的更好利用,并帮助患者获得更有效率的治疗,也是价值医疗一个非常好的体现。国内香港地区已经实现了日间门诊,百时美施贵宝也尝试与上海一家国际性医院合作推进肿瘤免疫门诊一体化治疗中心。患者可在治疗当天前往日间病房,结束后回家静养,有效缓解住院需求,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升患者体验。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认为,“可以在医院里建立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即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都来参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和安排,减少由于某一位医生或者某一个学科的局限对这个疾病认识不足而造成的一些偏差或者绕一些弯路。从价值医疗角度来讲,MDT可实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

在肿瘤领域,实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多方联动,最具价值治疗方案才能得到使用,医保基金继而得到有效利用,医药卫生体系的整体价值最终得到提升。

(部分数据由BMS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