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美爸爸眼中的 中美教育观念和教育环境对比

文/特雷西,旅美华人,育儿专家

来源:公众号“爸爸真棒”主笔


为什么中美教育方法会有那么多区别?


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中美两国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环境存在许多不同点。


1.教育观念方面——


首先,在许多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好学生就是“成绩好”的学生,“分数”几乎是衡量好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美国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更加多元化,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1)学校老师对学生的态度;(2)孩子对好学生的认知;(3)大学录取标准。


在中国,多年以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与一所学校的名气,以及老师的福利待遇是直接挂钩的。学生的成绩越好,学校在来年的招生中就越有可能吸引到更多更好的生源,学校的名声就会越响,升学率也会更高,学校的效益就会越好……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然而在美国,尽管老师也喜欢聪明好学的孩子,但学术成绩并不是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美国学校,更强调培养学术、体育、社交等各方面素质都比较全面的孩子。


美国人推崇的好学生,一要看学术成绩;二要看对“社区的贡献”、“改变世界的愿望”和“领导力”;三是对运动能力的重视(运动员在大学里受到很多人的尊重)。

比如,上次家长会,儿子的班主任老师就和我们深入讨论了孩子的“社交能力”问题。老师说:“你儿子在和别人讲话的时候,喜欢东张西望,漫不经心,而我会要求他——请坦率地看着我的眼睛说话。希望家长在家里也多多提醒孩子,让他掌握这个重要的社交技能。”


第二,中国教育更加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更加尊重学界泰斗和权威的说法。而美国教育重视创新,强调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意,鼓励挑战权威。


我有一个在美国出生和接受教育的华人朋友,他在硅谷一家高科技公司里担任高管。有一次,我们去他家吃饭,他在饭桌上突然谈到了来自中国的工程师,他说:“最近几年,中国工程师到硅谷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了,我很高兴,可是也很担忧。”


我们问他担忧什么,他说:“这些小伙子都非常聪明,做事情也非常踏实,可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会唱反调。”

我惊讶极了,问他:“你作为顶头上司,难道还会喜欢不听指挥的‘刺头’给你工作不成?”


朋友说:“你想错了,我作为上司,在工作上也总有看不到的地方,有不了解的盲点,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够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所有的问题,能够帮助我,在问题没有恶化之前找到它,修正它。可是,我有很多来自中国的下属,他们太尊重权威,太不愿意动脑筋,或者说,他们太不愿意唱反调提问题了,他们完全服从我的任何指令,哪怕我的指令是错误的。”

“尊重和批判是两码事,我希望手下的人可以尊重地批判我。”

我笑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在很多中国人的观念里,批判就是不尊重,哪有你说的什么‘尊重地批判’这样的说法呢?”


2.以上说的是教育观念。谈到中美两国的教育环境,更是存在许多不同——


(1)美国基础教育竞争远没有中国激烈


美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其竞争远没有中国激烈。

在中国,幼升小、小升初已经演变成了硝烟弥漫的全民备战。前几年民办好学校招录学生又是看竞赛获奖证书,又是搞智力测验的,同时也成就了无数外语培训学校、奥数培训学校的财富传奇。


政府对这件事也很头疼,比如今年上海市教委就明确要求:各学校必须遵守“不收取各种特制的学生简历及各类获奖证书”,“招生录取不与任何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挂钩”等承诺,并严禁任何形式的学科知识考试测试,面试仅限一轮。


可是上有对策,下面永远都有对策,你不是不让考学生么,我们就来考家长——今年上海就有一所民办学校,在幼升小考试中直接给陪考的家长发了一份“智商测试题”。还有的民办学校出示问卷,不仅要填写爸妈的学历,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学历也不放过……


在美国,起码在基础教育阶段,升学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

说穿了,就遵循两个原则——有钱的上私立,没钱的上公立。


上公立的话,学区对口的公立学校无需考试,直接登记一下就可以了。有些学校在开学之前会有一次面谈,也无非是走走过场而已。比如我女儿在小学入学面谈中,老师只问了一个十分重口味的问题:请叙述一下冲马桶的过程。我女儿那时候英语水平还不太好,直接比划了一下动作,说了句“哗——”,就通过了。


私立学校的幼升小面试又是怎样的呢?


有些私立学校是无须面试的,只要交得起学费就能去。有些顶级私立学校确实需要入学面试。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刚送了自己的女儿去面试私立学校。她告诉我,所谓的幼升小面试,就是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像平时上课那样,认认形状,看看颜色,唱歌跳舞,聊天讲故事……总之既不复杂高深,也无套路可循。


“既然没有套路,我们家长反而也乐得轻松了。”朋友说。


因此这也是美国缺少“升学培训班”的根本原因之一吧。



(2)美国大学录取并不只看成绩


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大学录取就不看成绩,成绩很重要,但成绩并不像中国的高考那样,是“唯一”标准。


一家美国的好大学,录取不光要看标准考试成绩,还会参考“大学先修课程”的成绩,看申请文书,看社会活动情况,看体育活动情况……总结起来仍然是一句话:有套路,但是套路不深,光靠刷题,并不可能成功。


而在中国,依靠刷题是真的可以在高考中得到高分,从而进入一所好大学的。因此,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高中生活,差不多都是在书山题海中度过的。


相对而言,中国人更相信“爱拼才会赢”,而美国人更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其实这种观念的不同也恰恰源于两国教育方法的不同——


中国无论是教育还是考试,大部分题目都有“标准答案”,所以只要努力学习,好好做题,就能获得好成绩。而美国人的考题很多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要求有自己的想法。


(3)中美家庭结构大不相同


我们都知道,美国家庭一般是多子女家庭,而中国家庭很多年以来,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

多子女家庭带来的好处,首先是能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多面性。


对于这点,我本人深有体会——当我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我把老大养活得要多精致有多精致。我按照育儿书的指导安排他的饮食起居,看着教育书安排他的早教……可是随着老二老三的相继出生,我一下子就变得随性了许多,舒展了许多。


事实证明,有如野草般的生长方式,对孩子们并没有什么坏处。没有了营养食谱,老二老三同样健康快乐,甚至比哥哥小时候还要茁壮。缺少了父母亦步亦趋地监督学习,几个孩子你追我赶地互相学习,进步倒也迅速。


多子女教给我的另外一个道理,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哪怕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姐妹。


而多子女家庭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一个家庭不会把所有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相应的,也就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同一个孩子身上。这样一来,其实能够大大减轻父母乃至祖父母辈的焦虑情绪。 


为什么大部分的美国家庭不会让孩子去考教学质量更高的私立学校?因为他们即使供得起一个孩子,也供不起第二个、第三个。既然供不起,也就有了平常心。


为什么许多中国家庭会铆足了劲儿地让孩子去考私立学校?即便父母的收入不足以支付昂贵的学费大家也要让孩子拼一拼?因为整个家族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中国的计划生育造就了两代独生子女,所以学区房也好,学费的投入也好,基本上可以做到两代人、三个家庭,6个大人,共同支撑一个孩子。


相反的,美国的一对爷爷奶奶,他们可能有5个孩子,10到15个孙子,出钱供孙辈读私立?基本没有可能。


(4)美国人口少,教育资源丰富


虽然美国一个家庭往往有许多孩子,但中国总人口差不多是美国的4倍多。

根据中国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5.4万所,比上年减少1.23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亿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


而根据美国教育部2016年公布的数据,2013年到2014年,美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K到12年级)近13万所,其中公立学校近10万所,私立学校3万多所。学生数量根据统计,美国2016年秋天,共有5040万学生进入公立学校,520万学生进入私立学校。

对比两组数据,我们就能发现,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量是美国学生的不到3倍,可是学校数量还不到美国的2倍。


在教育投入上,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与经合组织(OECD)2016年发布的《教育概览2016》(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6),中国的教育投入仍偏低—— 

截止到2013年,中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人均教育投入不到2000美元/年,而经合组织成员国国家平均为10493美元/年。美国属于人均教育投入最高的国家之一,达到15720美元/年,仅低于卢森堡与瑞士 。


另外,2013年中国用于公立教育机构的直接公共支出只占GDP的4.16%。相比之下,经合组织成员国国家平均水平是5.2%,OECD中的21个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是4.9%,美国是6.2%。

在小学阶段,美国公立学校的一个老师只需要带20来个孩子,私立学校按照档次不同,一个老师一般只需要带十几个孩子,甚至是几个孩子。因为学生少,美国的老师可以手把手地带领孩子们做手工,搞活动,也有充裕的时间去发明新点子,寻找好方法。

而在中国的许多学校里,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是很常见的场景。为了增加管理效率,所以老师有时也不得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求学生们“遵守纪律”、“认真听讲”。


(5)美国公立不乏名校


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无论重点学校还是非重点学校,全部都是公立。然而最近几年,当我们同龄人的孩子们也到了需要上学的时候,学校的格局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办学校在很多城市办得风生水起,升学率蹭蹭蹭地超越公办学校。这也让许多民办好学校,成为了家长和孩子挤破头都想挤进去的圣地。


比如从上海招考热线公示的《2016年上海市66所高中学校“提前招生录取”预录取考生名单》中我们就能看到,排名靠前的大部分是民办中学。所以“想进重点高中必须先进重点(民办)初中”,“想进重点初中必须先进重点(民办/私立)小学”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共识。


此外,重点公立中小学对口学区房房价的暴涨,也为“民办热”又添了一把火。有父母认为,民办学校虽然学费不菲,但几年的学费加起来,还比不上重点学区房的一个厕所贵。有父母甚至戏称:“在纠结着要不要买学区房的普通家庭里,孩子如果能够考上民办,就是为家庭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美国许多普通老百姓的共识是:公立学校也还不错。

的确,公立学校,仍然可以是人才辈出的地方。


以我比较熟悉的,我家附近的知名高中——米慎圣何塞(Mission San Jose)为例,它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发布的 《2017年度全美最佳公立高中排行》中排名第76位,在加州公立学校中排名第12位(数据来自U.S News官方网站)。

虽然这所公立高中的名牌大学录取率的确比不上一些顶级私立高中,但毕竟公立学校不像私立学校一样可以随便挑选学生,也不像私立学校一样可以中途淘汰学生,公立学校的所有学生全部来自对口学区;此外,公立学校在大学录取的时候,也不会像私立高中那样由老师手把手地辅导学生,四处为学生争取推荐信……因此这反而说明,顶级公立高中的教学质量并不在私立高中之下。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200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公立学校4年级和8年级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成绩,几乎和他们在私立学校就读的同龄人一样优秀,有时甚至更加优秀。

2006年年初,伊利诺伊大学两名研究人员对美国不同学校的数学成绩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在考虑到私立学校为“优势人群服务”的事实之后,“公立学校的表现非常出色,通常甚至会超越私人和特许学校。”


诚然,美国发达地区(比如硅谷,比如纽约曼哈顿)的房价很高,优秀高中对口的学区房价不比中国便宜,但美国没有户籍制度,而且美国优秀高中的分布也比较均衡,房价不贵的地方也会有好高中。所以美国人在学校的选择上其实是比中国人更加自由的。


(6)美国人更加“看得开”


和中国人相比,美国最近几代人都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贫穷,所以他们缺乏危机意识,个性自我,不在乎别人的想法,乐观自信想得开,是极度的消费主义者,也根本不会有中国人“凭借学习改变命运”的想法。


在许多土生土长的老美眼里,有一套普通的房子,电视里一直播放着体育节目,有烤肉有啤酒有party,就是所谓的幸福人生了。


我居住的社区,是典型的美国中产社区。我的美国邻居们,左边一家的男主人是保安公司的员工,再过去一家的男主人是电力公司的员工。他们都是蓝领工人,但和IT工程师、大学教授、学校老师、会计师家庭一样,都有足够的财力支付中产社区的生活成本。


我还有一位邻居,典型的派对达人,每个周末都在院子里办烧烤派对,放映电影,一有假期,就开着房车,拖着小游艇出去玩耍。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是慢性肾脏、脾脏疾病患者,每个月都需要去医院洗肾。


有一次我和邻居讨论孩子的前途问题,他说:“无所谓,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很幸福,我相信无论他们以后是不是去读大学,无论去读什么大学,一样都能过上现在这样开心的日子,所以我从来不为他们的学习担心。”


3.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衔接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美式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有能力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


那么,中国孩子出国留学,究竟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在谈具体策略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小留学生会在美国遭遇哪些困难,或者说,他们给美国学校、美国老师,以及接纳他们的寄宿家庭,都曾经带来过哪些困扰呢?


美国老师对中国留学生最大的抱怨,是他们不善于交流,缺乏批判性思维,不爱提问题,在阅读和写作上会遇到困难。


华盛顿邮报网站曾经刊登过一位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教授阿黛尔·勒巴克(Adele Barker)的文章,教授在文章中写道:中国学生们——同堂课120人中的15个左右,他们一起坐在后排,每次考试他们多是不及格的。看到他们的考试卷,我明白了为什么我想找他们谈话他们却从不出现——他们不知道怎么用英文表达想要问的问题……


收留小留学生的寄宿家庭,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又有哪些看法呢?美国《世界日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中国小留学生大批涌进美国南加州,各地寄宿家庭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过似乎越来越多的寄宿家庭发现,生活形态与教育方式的落差,使他们对中国的小留学生们有一些意见:比如不爱交流、自理能力差、没礼貌等,更重要的是缺乏管束。


有一些离开父母羽翼的小留学生旷课、逃学、深夜不归,寄宿家庭不知如何是好。


在我看来,中国留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种种问题,多数是因为出国之前,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许多家长会存在这样一个心理误区:美国教育挺好的,我们只要把孩子送过去,美国学校就能给我们教出一个自强自立的好孩子来。


可是我们说,在孩子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来自父母的陪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所有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送孩子出国之前,具体要做好哪些准备呢?


(1) 语言准备


去美国留学,第一个需要度过的难关当然是语言关。掌握流利的英语,是孩子在异国他乡有效学习,融入当地文化最重要的方式。


对于以留学为目标的中国孩子来说,英语学习越早开始越好,小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启蒙,长大一些最好有美国外教老师能够手把手带教,这样不仅能够消除英语的外语感,也能让孩子在进入外语环境的时候更加勇敢更加自信。


语言准备无须多说,因为现在许多家长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现在的国际幼儿园和国际学校才会如此火爆。而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找一位美国外教也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2)学术方面


阅读储备——

我们之具体展开了美国教育对阅读的要求和具体方法。中国孩子如果想要迅速适应留学生活,那么平时在家的时候也要努力保持这样的英文阅读量。这需要父母为孩子准备大量的英文原版书籍,或者一张英文图书馆的借书卡。


写作训练——

美国学生的写作训练也自成体系,他们在小学阶段就要开始练习写作各种文体——读书报告、科学报告、议论文……练就一手英文写作的好文笔无论对日常学习还是学校申请都有极大的好处。


练习表达——

美国的课堂上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小组讨论,分组辩论,当众演示并回答提问的学习环节。中国的爸妈可以从小就鼓励孩子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同学一起练习小组讨论……这些准备能够帮助孩子在留学生活中克服“表达恐惧”,更快融入美国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3)心理准备


无论是语言准备,抑或是学术准备,对如今的孩子,特别是大城市的孩子们来说,都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正规的英语培训班,优秀的国际学校,专业的外教……基本上都能够满足孩子的这类要求。


真正困难的,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准备。而且心理准备有个特点:孩子年龄越小,从心理上适应留学生活就越难。


这两年,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小小留学生,有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早早被父母送到了美国。


我认识一个孩子,小学5年级来美,妈妈本来想要陪读,可是又不愿意把做生意的孩子父亲一个人留在国内两地分居。思来想去,只好把孩子暂时托付给美国的亲戚照顾。


其实孩子在中国的时候,接受的已经是全盘西化的教育,他上的是国际学校,读的是英文原版。可是来了美国之后,仍然感觉跟不上美国学校的节奏。“美国的课程太难了。”小朋友对我说,他愁眉苦脸地捧着一本像砖头那么厚的数学书抱怨,“而且没有人陪我,我太孤独了。”


这孩子来美国一年多,成绩一直垫底,后来他妈妈着急了,也顾不上两地分居,扔下孩子爸爸就到美国来陪读了。



留学生活不仅会给小留学生带来孤独感,也可能会伤害他们的心理健康——2016年,三名赴美国加州留学的中国学生涉嫌欺凌同学,遭美国法院以“绑架”、“严重人身伤害”、“攻击罪” 等罪名判处6年至13年的有期徒刑。服刑期满后他们将被遣返回中国。


事实上,此案共有10名华人留学生涉案,施暴者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21岁。美国法院将对其中的未成年人另作处理。


犯事的留学生是在美国被称为“降落伞孩子”的一群──父母留在本国,自己只身在国外求学,住在寄宿家庭中。在美国,有上千名这样的中国留学生。


被判重刑的一个孩子表示,独自在远离父母的异乡生活是她犯案的原因之一:“他们把我送到美国,想让我过更好的生活、更完整的教育,同时也让我有很多自由,或者说,太多自由。在这里,我变得孤独且感觉失落,我没有跟我父母说这些,因为我不想让他们担心。”


涉案的另一个孩子在写给律师的信中表示:“在中国的父母出于善意,将孩子送往千里之外,但没有足够的监护,反而有过多的自由。这造成了灾难。”


因此,我建议,在孩子性格尚未成型的时期,送他们去异国他乡还是应该慎重。如果实在想要孩子接受美国教育,也最好安排一位家人陪读,这个家人还最好是孩子的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随便扔在寄宿学校或者寄宿家庭了事。


年少出国的另一个弊端是,孩子与中国文化会产生疏离,孩子年龄越小,这样的疏离会越大。


我家两个孩子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们出国的时候,一个5岁,一个3岁,原本中文已经说得很好了,可是来美国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就已经满嘴飙英语,完全不肯和我们使用中文交流了。


美国的很多华人孩子也都有这种情况,即使父母坚持和他们说中文,他们也会固执地使用英文来回答。更不要提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了。


如果你打定主意让自己的孩子年少出国学习,你就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希望他未来在美国发展,还是回中国发展? 


有一点可以肯定:孩子融入当地环境的困难程度,和他出国留学的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小,融入越容易;而他回归祖国的难度,则和出国留学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回归越难。


(4)自理能力


美国孩子普遍拥有很强的自理能力,他们很小就要承担家务,很多一满18岁,就会离开家庭独自生活。


中国家长普遍看重孩子的学术成绩,很少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如果你想让孩子尽快适应美式生活,那么“提高自理能力”这一课就必须要补上。


总结下来,在决定是否出国和让孩子几岁出国之前,我们需要考虑的是:

• 孩子的语言(阅读/写作/表达)功底

• 心理承受能力

• 未来打算在哪里发展,或是侧重在哪里发展

• 必要的时候多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因为在中国打架可能叫做打架,到美国没准就变成犯罪了


家长只有帮助孩子做好了上面的工作,他们才能更好地融入美式教育和生活。而不考虑把孩子送出国的家长,其实只有掌握了美国教育的精髓,在这个全球化和网络发达的时代里,一样可以培养出贯通中西的孩子。祝你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关阅读:

◈  中美交通规则差异对比详解,初次自驾美国必读!

◈  中国“状元”在美国读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usashare@hot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