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不仅仅意味着学业的深造,更是生活的历练!

文/邓清源   编/Travis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低龄中国学生,前往美国早早地开启了留学生活。


由于美国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在外租房,必须和法定监护人住在一起,因此,许多中国小留学生在选择了寄宿家庭,也被称为住家,即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


诚然,住家有种种好处:饮食有保证,出行有保障,起居有照顾等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然而,两种文化背景、年龄差距较大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轻则啼笑皆非,重则劳心损力,更甚至有学生多次更换寄宿家庭,导致最后无人接收,不得不终止学业。




事实上,作为一位体验过住家制度的“过来人”,在我离开故土去异国求学之前,从不知道,也从未想过,自己未来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种种细节。


回顾这段经历,我忍不住想:如果能早点知道住家选择前应做的种种准备,也许自己的留学生活会过的更加顺畅。


不仅仅是我,我身边很多有过住家经历的同学、朋友,都会对这段生活有所反思。从这些反思中,我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但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因此,我将我知道的故事分享出来,希望更多的学生、父母能够明白:出国深造,不仅局限在学业,还应该包含为人处世。




1、住家不是自己家


我在高二时前往美国交换留学,由于尚未成年无法独自居住,便通过第三方机构的 安排,住进了当地的一个家庭之中。


更准确地说,我和我的住家组成了一个家庭。因为住家是一位独居的老太太。


总体上,我们相处十分愉快,但是中间也有一些不那么愉快的小插曲,由此我有了一些切身的体会。


我一直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不怎么注重一些生活的细节。在住家中,我把自己家的一些习惯也带了过来。比如,我的房间很乱,而我的住家觉得我应该把保持家中的整齐干净。


她希望我能用完东西之后归位,不要把卫生间里搞得都是水,经常整理床铺 ,记得关灯等等。


然而,对我而言,十几年来已经养成的习惯,一时之间改变起来非常困难。不是忘了她的要求,就是没有达到她的标准。




我记得有一天放学回到家中,住家表示想和我谈一谈。


”清源,今天我又替你收拾了房间。“当时,她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我的问题。


“真的吗,谢谢你!“我采取了一贯的策略,道歉。


“你真的需要自己学会保持家中的整洁了。我没有义务帮你做这些事的。“直至今天,我犹记得她严肃的表情和严厉的语气。


”真的很对不起,我一定会有所改正。“我再次道歉。


”这么久了,你一直说你得学,可是你并没有什么改变。“



那一次的谈话并不愉快,最终我的住家拂袖而去。而那时的我还有些不忿,觉得没有必要小题大做。




到后期,我们已经不怎么谈整理房间,做家务这些问题了。房间乱了,她也就随我去了,偶尔会帮我收拾一下。虽然我们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共识,但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她心中的理想状态。


回国后,我才知道,因为不愿再在生活习惯上和一个外国学生去磨合,在我离开之后,她决定不再接待国际学生了。由此可见,我不做家务这件事,给她带来的冲击。


时至今天,尽管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保持联系,我也曾向她郑重道歉,但是依然感到遗憾,后悔自己没能早点养成比较好的生活习惯。


现在回想起来,住家太太还算是一个比较宽容、善解人意的人,能够包容我的生活习惯。


如果碰上一个没有耐心、脾气不是很好的住家,这段住家生活可能“不堪设想”。




回顾这件事,我总觉得还是有一些教训可以分享。


 1. 自理能力是优质生活的保障 


从小在家,我没有操心过许多生活细节。即便我的房间再乱,我也一样能够精准地找到我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从未觉得这会影响生活。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才意识到,以前的舒心来自于父母的用心。


其实不仅是我,我的很多中国同学,都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并没有被重视和培养。


现在的我,开始有意识地提高自理能力。表面上看,这些家务琐事并不难,但是,如果没有妥善计划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它一样会耗费很多精力。考虑以后在大学要和舍友共用一个房间,显然我需要管理好自己。


而且我发现,那些自理能力强的人,也会拥有很多良好的品质,比如:做事认真、不怕麻烦等等。他们往往既能高效谨慎地做好事情,也能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2. 换位思考才能收获快乐 


一开始,我对住家提出的各种要求真的有点烦。


然而,在经历了为期一年的磨合后,我慢慢意识到:自己除了生活能力不强以外,换位思考的能力也不够。


我的住家老太太独居多年,上了年纪,已然形成了个人的生活风格。因此,她不习惯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情理之中。如果我能试着从她的角度去考虑,相处也会顺畅地多。


中国人常说,入乡随俗,既然住在别人家,当然要尊重这个家的生活习惯。


何况,作为这个临时组建的新家庭的一员,实际上我也应该帮忙维护这个家的日常运转,而不仅仅是把自己作为一个被照顾的对象。




2、学业之外的收获来自于社交


尽管和我的住家有一些不愉快,但大体上来说,我们和睦相处。


在美国,很多老年人有自己的爱好,和年轻人的生活差别不是很大。所以,有的时候可以把他们看做是年长的朋友。


我与住家有着很多相同爱好,比如相近的音乐品味,相似的电影选择等。因此,我们经常一起出去玩,甚至参加她的各种老年人聚会。


现在回想起来,除了学业上的进步,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这些社交活动了。一年下来,我不仅英语口语大有进步,对美国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社交能力大有长进。


不过,中国学生最容易被人诟病的也是社交。观察身边同龄人的经历,我总结出了三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1. 社交意愿 


我发现有些中国学生不太愿意参加住家邀请的社交活动,从心理上来说我可以理解。


一方面,社交活动中的那些笑话和“梗”,我们可能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学业负担往往很重。很多学生有时候写作业都要到半夜,的确没有太大心力再去应付社交活动了。


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尽量安排时间参加这样的活动。于情于理,周末多和住家相处都是一件好事。


就我和我的同学的经验来说,住家其实不指望通过接待国际学生赚多少钱,本意还是通过接收国际学生,让家里热闹一点,顺便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而且从自身的角度看,通过这样的社交活动,去融入美国社会,也是一件好事。由住家所延伸出的交流活动,能令留学生体验到书本上未曾阐述的、更鲜活的文化。


我有位朋友就曾被住家邀请,去一位教授的家里做客。宴席间,她和教授探讨了很多关于宗教、社会方面的问题,令她受益良多。这样的机会,如果没有社交的意愿,显然是得不到的。




2. 社交礼仪 


有了社交的意愿,还得注意社交的礼仪。


很多人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自由开放的国家里,礼节不怎么重要。其实,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很重视教养


初次跟住家见面时,留学生可以带一件具有中国特色的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礼物不必太贵重,一两百块人民币的就足够了。我和住家初次见面的时候,我就送了她一条丝巾。


还有,称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称呼住家中的家庭成员时,一定要把握好度,过于随便的称呼会令人没有没有礼貌,太正式又令人感觉留学生难以亲近。



我的建议是一开始应称呼姓,再加上Mr.(先生) 或者Ms. (小姐)的前缀。交流密切之后,可以询问是否能直接称呼名字,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以拉近距离。


当然,如果想要一种家庭式的氛围,而且住家确实是一对和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夫妻,可以直接叫他们“Daddy or Mommy”。


此外,许多中国学生没有意识到晚餐的重要性。在美国家庭中,一家人再忙,也要保证晚餐时间团聚在一起,在饭桌上交流一天的所见所闻。


在他们看来,晚餐是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如果你不一块儿交流,不加入到对话之中,甚至不和他们一起吃,极易会产生摩擦。留学生无心的举动,可能会被住家理解为是对他们厌恶的表现。


我的住家就不允许我一个人在卧室里吃晚饭,应该坐在客厅的桌子边一起用餐。晚餐时分的社交也并不难。不妨简单地分享一下一天的所见所闻,聆听一下别的家庭成员的倾诉,提一些简单的建议。




3. 沟通技巧 


很多时候,社交不顺利的缘故,还在于沟通技巧的缺乏。


不同的住家,会有不同的情况,有些人传统,有些人开放,为了避免“踩雷”,沟通工作要提前做好,了解对方的喜好和背景。


主动去提出一些问题是个好方法。在日常交流中,可以多了解对方的家庭、历史、价值观等,表现出你对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如果实在不知道聊什么,就让住家为你介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种很稳妥的沟通话题。


当然,兴趣爱好也是社交中重要的一部分。留学生可以与住家分享自己的爱好,如果有相同的爱好,那就更好了,你们会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和感兴趣的活动。


最后要提醒的一点是,无论你的口语水平如何,都不要羞于开口。比起口语是否标准,你的缄默不语,才会令住家抓狂。




4、适时提出自己的需求 


平等沟通与社交的前提,是在照顾对方需求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自己的权益。


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可以向住家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但是,怎么提,能在不伤害对方的基础上,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就需要花点心思。


有几次,因为住家的饭菜很不合我的口味,我很想建议她尝试一些我想吃的菜和理想的烹饪方式。于是,我先称赞了住家做的菜,并斟酌措辞,很委婉地提出,是否可以多一些创新,比如尝试新的烹饪方式。没想到,住家老太太很开心地接受了,还让我教她做一些中国菜。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住家也可能拒绝留学生的请求,但大家不必因此而动怒。不要为了生活习惯等无伤大雅的事情,破坏了和住家的关系。


退一步,多一些体谅和大度,会让你的留学生活“海阔天空”。




3、选择住家有讲究


前文所谈经验,最终,还建立在对住家的理性挑选上。尽管很多时候,住家是随机分配的,但也有不少双向选择的机会,我们对住家的选择不可不慎。


曾经有个朋友,他的住家是犹太教家庭。在入住之前,他完全不知道。等到真生活在一起了,他却被要求不能从外面带食物回家,以避免违反他们的教义。




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同学朋友的反馈,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如何选择住家的小tips :


首先,要对住家的背景做个小调查。


在美国,根据梅根法案,曾经涉及儿童色情和性犯罪的人,是没有多少隐私权的。


无论这些人迁往何处,都必须在当地社区报备自己的行踪、住址、驾照号码和体貌特征等,而警方会在互联网上公开这些信息,提醒人们警觉。


这些信息都可以在美国司法部网站上查到,十分方便。此外,更是能通过地图直观地查看居住社区中性犯罪者的住址。考虑到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且人生地不熟,这些事先的背景调查不可缺。


一般来说,住家必须提供无犯罪记录认证,还得经过第三方机构的面谈,不必过于担心遇到不良之辈。



美国司法部官网截图


不过,除了这些,还需要考虑家庭成员结构、性别、宗教等背景情况。


曾经听一位律师老师提起,她的朋友曾想选择一对华人母女作为自己儿子的住家,觉得文化相近,交流方便。


不过这位律师老师则建议另选他人,因为适龄的异性相处,在密切生活的过程中,万一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换住家事小,产生法律纠纷事大。




其次,选择住家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些因素,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我列出了以下三个因素,供大家参考。


1. 住家的地理位置 


住家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了真正的安全问题。


在中国,市中心人最多,资源集中,也非常安全;美国则相反,市中心聚集的流动人口较多,反而是郊区的居民比较固定。


在选择住家的时候,重点关注学校周边社区。可以使用Niche等网站搜索社区名称,得到有关犯罪率的信息。


如果居住的社区不那么安全,出行时要多留意,尽量让住家开车接送也是个解决办法。


此外,关于住家地理位置的信息最好不要单纯依赖文字介绍,在房地产网站上搜索房屋名称,便能找到相应的照片,可以和文字介绍进行验证。还可以将房屋地址输入地图,考察周围交通状况等。


使用Niche搜索社区相关信息


2. 住家的职业背景 


提供住家的人群,素质高低不尽然相同。


一般而言,住家往往是随机分配的,但也有双向选择的机会。此间若没有仔细斟酌,不但会影响今后生活,也会徒生诸多事端,因为住家更换并不容易。


如果可以双向选择,住家的职业背景可以作为参考因素好好考虑。


比如,如果住家是教育工作者,或其他专业人士等,一般来说素质水平较高,容易相处,甚至还可能为留学生提供学业上的帮助。



3. 住家的生活习惯 


考虑到中美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也是选择住家的重要参考指标。


一位同学,他的住家不能提供夏天每日洗澡的便利,这让他感觉很痛苦。还有的学生遇到过无法提供一日三餐的情况。我的好友,她的住家有时候周末就不做早餐,或者一天的食物都是冷餐等。


当然,总体而言,相比于学校住宿来说,采用住家的方式更能接触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各种经历中,有很多都是其乐融融的美好回忆。只是,如果能做到提早准备,提高心理建设,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家长可以更安心,学生也可以更舒心。


回到此文的初心,我总觉得,留学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更是生活的历练。淬过火,浸过水,个人的责任心,同理心,社交力,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相信都会有所提高。


作者简介: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相关阅读:

◈  我亲历的中国女留学生突然死亡事件

◈  知乎高赞回答: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usashare@hot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