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古老山林中的孤独驯鹰人
有一个古老的民族
他们奔放、粗犷
自由而热情、坚定又勇猛
他们热爱生命
敬畏自然
这个民族就是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也是中国、蒙古国等国家的的少数民族,全球总人口约1660万。哈萨克族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中国约有146万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生来就驰骋在草原上,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既是畜牧业的行家,也是捕猎能手。
猎鹰,是他们传统的捕猎武器。冬季出猎时,剽悍的哈萨克猎手,身跨骏马,手托凶猛的猎鹰,在猎犬的前呼后拥下,放马奔驰在山林草场上,每次出猎必有收获,而所得之物,不论是狐狸,还是野鸡、野兔,都要归功于灵巧勇猛的猎鹰。
在哈萨克族的传说里,鹰是唯一能直视太阳而不被灼伤的神鸟,他们相信,不论捕食或飞行,鹰永远是蓝天中终极的猎手。
鹰,是哈萨克人的魂。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哈萨克人已经与鹰绑在了一起,哈萨克族驯鹰人,是这个民族特别的象征。
鹰是一种猛禽,鹰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让它听从猎手的指挥,必须有一套驯服的办法。
如今,在新疆的哈萨克牧民中还保留着驯鹰的传统。训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驯鹰绝学在哈萨克族民间已流传了几千年。
驯鹰是一段难熬的过程,一头好的猎鹰,需要训鹰人投入全部心血,精心地喂养和悉心关照。
驯化雏鹰前,要先给鹰喂好吃的,让它尽快长出虚膘,等虚膘变成了肌肉鹰才会有力量。之后要给鹰拉膘,不但不给进食,还要洗胃,鹰在极度的不适中会虚脱,驯鹰人会蒙住鹰的眼睛,拴住鹰爪,将它横吊空中旋转,连续昼夜昼夜,鹰会被弄得神魂颠倒,疲乏到极点而摔倒在地。
接着驯鹰人要往鹰头上浇凉水使其苏醒,然后慢慢给它盐水或茶水喝但不喂食。大约半月后,鹰逐渐会被驯化,这是才可以喂食。驯鹰人会将食物一次次拉远,直到鹰能准确地飞来叼走手上的生肉。
游牧民族有这样的说法,“一匹好马也难换一头好鹰”,可见鹰在哈萨克人生活中相当重要,猎鹰不仅是迅猛、强悍的精神依托,也是驯鹰人一种身份的象征。
哈萨克人在大漠、冰雪、草原上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天生勇敢、好战的性格。而哈萨克的音乐,也同这个民族一样,独特、坚定、悠扬。
米兰别克出生于新疆阿勒泰清河县,从小深受父辈哈萨克艺人熏陶,学习哈萨克传统乐器,到现在精通冬不拉、库布孜、木笛、口弦等。2000年左右加入由马木尔组建的IZ哈萨克乐队,来到北京尝试哈萨克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并不断的随乐队出国参加国外音乐节演出。2008年,米兰别克离开乐队,又回到家乡,有目的深入到民间演出采风,并拜访多位哈萨克民间老艺人学习哈萨克传统艺术,期间开始自已独立创作音乐。
冬不拉、口弦是这个民族的主要乐器,当你听到哈萨克族的音乐时,会被其中极有辨识度的民间音乐带到秀丽的北疆,在天山脚下,喀纳斯湖边,哈萨克音乐如一壶故乡的美酒,大气又真实。
哈萨克族、驯鹰人、音乐,民族血液里的东西值得传承,本周五,你就有机会现场聆听哈萨克音乐,感受哈萨克族与北疆音乐的真情。
国内世界音乐厂牌战马时代
祭出首届“走一个世界音乐节”,
8月2日—5日就在北京江湖酒吧,
不一定非得“听懂”音乐,
就像老友喝酒可以不言语。
每天一组风格不同的乐队,
米兰别克将在8月4日联合不奇怪乐队与观众零距离交流,
台上与故乡短暂相逢,台下举杯遇新知。
图片来源:Jimmy Nelson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部分内容参考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