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卓伟后院起火下属集体离职,“第一狗仔”的窥私欲商业模式已发生变化

2017-05-03 姜中介 21世纪商业评论


有着“中国第一狗仔”之称的卓伟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过这一次并非因为他去爆了某个明星的丑闻,而是一起“祸起萧墙”的事件。


5月3日,微博“新风行工作室”发文表示:“尊敬的卓伟先生您好,我们是风行工作室的摄影师,因工作理念冲突,经过慎重商讨我们决定集体向您提出辞职。”并且表示:“不希望辛苦完成的工作成果变成某个个体搏眼球的工具。所以,我们集体提出辞职。”



据相关媒体爆料称,卓伟对此时反应并不强烈,只是语气平静地说:“没什么事儿,没出什么情况,以后再说吧。”随后,他也在微博写道:“我很好,风行还在,周一见,还有料。”



不管卓伟的“周一见”会有什么剧情反转,但细数他创业以来的角色转变可以看到生产八卦的商业运作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卓伟变身创业者的那一天,就注定了这一切

 

2003年,卓伟与摄影记者冯科同时加入《明星bigstar》周刊,他们尝试着用跟踪偷拍的方式做独家新闻。


2006年11月,二人联合成立风行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之初只有5人,专门给媒体提供独家娱乐新闻。


那时,卓伟的自我认识还是一个“媒体人”,只是摆脱了给人打工的角色,毕竟商业模式与传统媒体的操作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版权销售,工作室会与平媒和网媒建立长期的分销采购关系,每月提供一定条数的新闻,每条新闻包括数十张照片和几段剪辑、配音完整的视频。



直到2010年,风行工作室开始公司化运营,卓伟的身份开始变成一个创业者,这给如今的员工集体辞职埋下了伏笔。


从相关的招聘信息来看,风行工作室薪资待遇中等,但从职能设置上还更像一个媒体工作室,并没有体现出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特质。


这就意味着卓伟的手下在工作时信奉的理念依旧是在媒体里的那一套,面对着卓伟所进行的商业化是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可能对于一些核心员工,卓伟并没有采取互联网公司常用的期权激励制度来将大家捆绑在一起,依旧以为还是当年出来打拼的“好兄弟”,毕竟对于员工思维的转变不能单纯依靠说教和加薪那么简单,符合创业公司特质的激励制度异常重要。


如果卓伟坚持做一个工作室,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如今的局面,可他偏偏要做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


2015年1月,“全民星探”正式上线,同年5月该公司获得来自联创永宣的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投资者的进入意味着卓伟会将自身以及相关业务进行彻底变革,此前所积累下来的理念不和都将爆发。



卓伟是如何对公司进行“手术”的?

 

卓伟如今拥有一百多名员工,商业模式就是围绕他所说的那句话“窥私欲”,对娱乐爆料内容进行整合和制作。


也就是说,卓伟是向整个娱乐产业提供最为稀缺的内容源,这种具备绝对话题性的内容是视频网站、直播平台等渠道的流量保证,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竞争环境中,卓伟具备的议价能力是此前的数倍之多。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全民星探”的前身“爱娱爱乐”,这个曾经半死不活的APP会在2014年突然成为创投圈的香饽饽。


在2012年底刚刚上线“爱娱爱乐”的时候,卓伟还是一个媒体人,缺乏商业运作、技术维护的经验,这就直接导致了这个APP的半死不活。


到了2014年,这一切就发生了改变,在那一年,各大视频平台为争夺优质内容扩充了新一轮的烧钱竞赛,很多天价IP的出现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的,斗鱼等直播平台也开启了天价签约当红主播的时代,这一切的背后其实都是对流量的渴求。


卓伟赶上了好时候,意识到自己所提供的内容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回报。一条“周一见”的微博都在那一年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明星八卦产出的机构,其实也是可以成为“网红”的,拥有相当规模的固定粉丝。


实际上,卓伟与其他明星在商业运作本质上无异,都是提供给粉丝的内容来满足某种心理追求,只是明星是通过影视作品、商业演出等,而卓伟是提供明星八卦的内容输出,相比之下,卓伟的内容输出虽然时效性极强,但稀缺性很强。


因此,卓伟必须要做到“量产八卦”才能保证公司和自己的资本化,于是在2015年1月,“全民星探”正式上线。通过这款APP,用户不仅可以看新闻,还能主动爆料,随手分享自己拍摄的八卦新闻。



全民星探app界面内容


这一“众包”模式不但利用社交媒体的特性降低了做新闻的成本,还解决了与粉丝互动的问题,让“全民星探”成为一个八卦互动的社区,对于资本市场可以讲的故事就不只是爆料八卦那么简单。

联系作者:jiangzj@21jingji.com


关注21商评君,每天懂点新商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