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大熊猫第一县”是如何建成的?

冯杰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22-10-21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大熊猫作为旗舰和伞护物种的保护是中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和亮点,为此我国在川、甘、陕三省建立了67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国宝和他的小伙伴的同时,也有助于夯实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保护传统文化。


而在这其中,四川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最大,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4.4%和78.7%,不愧为现今大熊猫的分布中心。其中岷山山系是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山系,有666只,占四川省野生大熊猫数量的38.07%。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正位于岷山腹地,是野生大熊猫最多的一个县,第四次熊猫调查显示有野生大熊猫335只,与第三次熊猫调查相比增加了45.65%,占全省数量的四分之一,栖息地面积为288322公顷,超过全省的十分之一,无论数量、面积、密度均为全省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天下大熊猫第一县”。1965年王朗保护区的建立开启了平武县半个世纪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进程,诸多探索和经验教训堪称是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一部百科全书,是中国生态保护历程的一个缩影。

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图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部百科全书,感受它厚重的底子和创新的精神,感知它给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的贡献,也透过它来回顾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历程。


01

岷山腹地八金刚

王朗保护区

1965年建立,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22.97平方公里,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第四次熊猫调查的种群数量是28只。王朗保护区是中国现存最大野生大熊猫种群——岷山A种群的核心组成部份,也是连接九寨沟、松潘、平武、北川等4个县大熊猫栖息地的关键节点,对保护大熊猫有重要意义。


雪宝顶保护区

1993年建立,200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36.15平方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第四次调查大熊猫数量是92只。保护区地处岷山主峰雪宝顶区域,是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的腹心、纽带和桥梁,连接黄龙、白羊、片口等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二级支流涪江源头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


小河沟保护区

1993年建立,是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82.27平方公里,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岷山大熊猫A种群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次调查大熊猫数量是49只。保护区保持了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全球同纬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位于雪宝顶自然保护区和王朗自然保护区之间,是连接这两个保护区的纽带。


火溪河协议保护地

2006年建立,中国最早的协议保护试点区,分布于平武县木座乡的薅子坪、木瓜溪和木皮乡的余家山,地处火溪河-摩天岭大熊猫走廊带,探索了以私人林场主和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地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平武县第一个县级自然保护区-余家山自然保护区,是西南地区第一个民众参与生态保护、实行民办公助的自然保护区。2010年,保护国际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平武县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了平武县生物多样性与水资源保护基金持续支持平武县民间保护地工作。


老河沟社会公益型保护地

2011年建立,中国第一个社会公益型保护地,总面积110平方公里,由原老河沟国有林场以及周边山河沟、小河子沟两片零星国有林和集体林组成。这片区域是大熊猫、扭角羚、林麝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该区域连接着四川唐家河、甘肃白水江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扭角羚、林麝等野生动物来说,是重要的迁徙和繁衍走廊。


桃花源基金会获得了这片集体公益林的管理权,期限暂定至2058年12月31日。一个崭新的三方合作关系自此形成:国家及四川林业厅授权,桃花源基金会募集资金,前期由TNC负责规划、科研和管理,目前已成立老河沟自然保护中心负责公益保护地的日常运营和管理。目前通过平武县老河沟百花谷蜜业有限公司的蜂蜜酒和其他产品销售收入基本保证保护地的运营成本。


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

2015年建立,四川省林业厅第一个批复试点,总面积40.3平方公里,用流域划分和管理的建立的自然保护地,流域内涵盖国有林、乡有林、村有林、队有林和自留山林,属于自建、自筹、自管理的民间保护地,俗称村级的保护区,以社区为主体进行管理。


在林权争议很大但多方协调搁置权属争议共同保护管理,通过关坝流域自然保护中心(村民为主体)签订国有林共管,乡有林托管协议的方式,约定平武县林发司和木皮乡政府每年支付5万元,保证保护资金的持续性来源,探索保护区外大熊猫栖息地管理的新模式,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态养蜂、原生鱼恢复、乌仁核桃、林下中药材种植、自然教育等产业,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反馈一部分资金支持区域内的保护工作,得到了省林业厅和省深革委的认可,建议全省推广。


该保护小区前身为平武县水基金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共同支持的协议保护地,2017年上线蚂蚁森林公益保护地,1170万人捐赠能力支持关坝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


黄土梁走廊带

2003年由WWF与四川、陕西和甘肃省林业主管部门、专家在综合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状况的基础上,识别出了13条亟待关注的潜在廊道之一,连接着平武王朗保护区、九寨沟勿角保护区、甘肃白水江保护区的大熊猫栖息地,同时也是连接岷山山系和摩天岭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的关键连接地带。2015年WWF与合作伙伴共同启动了黄土梁走廊带与土地岭走廊带的恢复与建设,以使岷山地区的保护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野生大熊猫种可以在各保护区内自由迁移和繁殖,顺利实现基因交流,保护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目前,黄土梁地区已成功建立了共同管理机制,每年在人为活动的高峰时期各保护区联合开展巡护和执法工作。


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

岷山山系是大熊猫分布数量最多的区域,面积10013平方公里,野生大熊猫数量656只,平武县拟纳入面积约3341平方公里,占全县幅员面积的56%,约55个行政村整体或部分划入,白马、木皮、木座、虎牙、泗耳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场镇和人类生活区域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范围内有矿权50处,有龙池坪、龙门洞2个森林公园,林发司、林开司、林产司3个森工机构,龙门山林场、王坝楚森林经营所2个林场,王朗、雪宝顶、小河沟、老河沟、余家山保护区及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等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6个,其他企事业单位近40个。


平武县创新多种保护地模式并存的管理机制得益于其开放的心态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从1965年起,平武县先后建立四个体制内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保护区数量最多的县,占平武县国土面积22.7%,在全国极为少见。但是这对于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平武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有一半左右的熊猫栖息地没有纳入到保护范围,但是再新建保护区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就有了接下来和国际国内社会组织共同合作建立的体制外的自然保护地,成为自然保护地类型最为多样的县,有效补充了自然保护地体系,也为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02

数落平武七宗最

最早开展ICDP项目的县。1997年,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四川平武县启动了“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ICDP)”,这是在大熊猫分布区域的第一个综合性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到了2002年,平武县的“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推广到了整个岷山山系;在2001年开始在大熊猫分布最北的山系,陕西秦岭开展大熊猫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


最早发展生态旅游的试点。2005年,WWF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产品标准的生态旅游区。国际生态旅游标准对中国自然保护和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继续推广真正的生态旅游在岷山地区的发展。


最早开展协议保护试点的县。2006年,CI(保护国际基金会)和GEI(全球环境研究所)将协议保护机制引入中国,与平武县同时开展试点的还有青海曲麻莱县,四川丹巴县,宝兴县,经过12年的坚持与探索,其模式和经验得到国家的认可,写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和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


最早使用红外相机和DNA技术监测熊猫种群数量和识别个体的县。早在2004年,王朗保护区就与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尝试运用红外相机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监测工作,是最早一批应用红外相机技术的保护区,从国外产品到国内研发,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从拍动物到网格化监测,更新了近10代产品,现在广泛应用到了国内大多数保护区。通过血液和粪便提取DNA来识别熊猫个体的技术也是起步于王朗,为大熊猫重点区域调查和深度监测奠定了基础。


最早建立公助民办的县级自然保护区和水基金。2007年,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帮助平武县政府全县的水源地和熊猫栖息地余家山建立全国第一个私人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并进而开展了流域生态有偿服务的试点项目,对水源地的生态服务和面临威胁进行科学评估后,提出了以县城用水户水费为基础推动余家山社区替代生计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补偿模式。平武县政府已经采纳了该政策建议,并已经成立了多部门共同管理的平武县生态补偿专项基金以实施该项目。


最早开展大熊猫走廊带和岷山永久性森林动态大样地建设的县。黄土梁作为十三个识别出来的最重要的走廊带,由WWF推动制定规划,平武县和各社会组织共同投入,以不同类型的保护地方式促进走廊带的联通作用。2013年,王朗岷山永久大样地由北京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共同建立,王朗大样地是岷山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网络的核心样地,也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和全球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网络(ForestGEO)的重要成员,为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物种间交互作用、植被群落结构与更新、森林碳循环动态、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等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最多环保机构扎堆、兄弟保护区参访,培养生态学博士的县。平武县是环保公益机构的温床,在平武县工作的国际国内环保机构不少于10家,从保护区或林业局工作人员的衣帽和书包就可以充分说明,很多创新性的保护工作都起步于平武县,综合保护与发展、协议保护、社会公益型保护地、水基金等不断涌现。不仅环保机构扎堆,兄弟保护区来参访的也不计其数,交流反盗猎,科研监测,参与式管理,以及如何与环保机构合作等。正因为其丰富的资源、创新的精神和开放的心态,也吸引了很多高校博士生选择平武作为其做研究写文章的理想之地,培养了几十个博士生,很多知名的科学家也在这里成就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反过来也促进了平武县自然保护地建设。


03

唯一的熊猫部落

平武县是氐族后裔—白马藏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平武县当地文化的代表。火溪河像一条绿丝带串联起白马、木座、木皮三个藏族乡,白马人把大熊猫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他们模仿大熊猫的舞步、动作和神态,创作出“熊猫舞”(登嘎甘)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大熊猫还被白马人刻到面具(曹盖)上、编进歌声中,带着熊猫跳曹盖,唱熊猫歌,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艺术表现形式。



1950年,平武县藏族自治委员会宣布成立。根据当时的政策和少数民族的要求,恢复了土司、番官、头人制,将土通判辖地恢复、改建成白熊大部落。“白熊”一名最早出现在清代。原黄羊关世袭土长官官衙正门之上的横梁上,书有“黄羊、白马、虎牙、象鼻、铁蛇、白熊、阳地诸路隘口长官司王国宾建,大清道光二十五年”等文字。平武人称国宝大熊猫为白熊,火溪沟一带熊猫尤多,白熊大部落的得名可能即源于此。


在我印象中没有哪个县有哪个民族和大熊猫联系如此紧密,将熊猫的元素融入到民族的生活间,融入到血液里,浸润到地名中,这也许是平武县之所以成为天下熊猫第一县,创造出上述“七宗最”的深层次的原因吧。


游走平武十年,听过了很多前辈讲述平武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故事和他自身与平武的不解之缘,从他们深情的眼神中看到了过程中的辛酸和兴奋,感受到了平武保护人的的魅力与担当,也体会到保护力量在发展面前的弱小和无奈。平武县天然林停伐前县人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半来于木头财政,大量天然林流失也引发过较大的自然灾害至今仍记忆犹新,雪宝顶、小河沟这两个体制内的保护区也是为了抢救资源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做出努力的体现,天然林禁伐后,当地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进而产生了一系列创新和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试图来缓解和破解这个难题。


同时,我也成为了平武自然保护地建设的见证人、实践者和诉说人,看到了类似关坝村的乡村社区在保护和恢复森林和水生态系统,保护山间的动物,恢复水中的原生鱼,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养蜂、乌仁核桃、药材种植和尝试“慢节奏”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在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中持续受益,并通过恢复和创新社区治理机制,重新构建人与自然相识相生的和谐关系,重现山间有兽,河中有鱼,天上有鸟,村上有年轻人的景象。


绘图/冯艳秋


撰文、供图 /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冯杰

编辑 /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皮皮(实习)



识别下图二维码 关注山水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