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熊猫国家公园志愿者手记:行于自然中,以尊闻而行知

王怀卿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23-04-02

我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弹出了一个消息。志愿者招募?国家公园?时间还合适得很?对于想从事保护行业的我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还犹豫个啥,报名!


收到入选通知后心情直接起飞。走,去大熊猫国家公园做志愿者。


01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2022年12月21号的中午,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齐聚成都市大邑县云华村。在民宿安顿好后,我们随工作人员前往村委会,进行开幕式及正式工作前的培训。

我们不是来观光的,但这里真的很美


大家的自我介绍让我肃然起敬。植物学科班生、作为资深植物爱好者的化学博士、能做发布会级别PPT的自然教育者、阅历丰富的大邑本地人......我,专业不对口的大三本科生,一边担心着自己究竟能否配合好接下来的工作,一边暗爽着自己居然能和这些大佬们一起工作。


这次的任务主要分为,外来入侵植物样线调查、冷水鱼养殖场调研以及科普宣传。认认真真地听过培训后,我的心平稳了许多。应该没啥大问题。


回民宿后,看着发下来的《外来入侵物种参考名录》,总感觉明天上了“战场”还是会发懵,于是在b站上临阵磨了磨植物形态学的枪。


这一晚上,虽然有些懵圈,但我更坚定了自己跨专业的决心。虽然平常也有在业余时间认认身边的植物,但仅凭这样半吊子的知识储备在未来做不好真正的保护工作。明天实战时认真学,可别帮了倒忙。


02 走样线:练腿练脑,惊喜多多

为了了解云华村周边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及入侵情况,我们选择了几条样线,由两位辨识植物的“六边形战士”带队,分小组开展工作。


边走边看、观察植物、采集标本、用电子问卷记录、听“六边形战士”的“辨识植物速成班”,等等,构成了走样线的工作。

样线和记录用的电子问卷


整个过程可谓累并快乐着。


累,来自其对我们多方面能力的考验。持续多个小时的徒步,是个体力活;集中注意,尽力不落下可疑的物种,是个眼力活;根据植物的特征辨别它究竟是否为调查目标,是个脑力活。


快乐,来自新知识、新见识以及源源不断的惊喜。如果将在路上发现目标物种比作中奖,那即使刮出来“谢谢惠顾”,也是令人开心的。原因有二。


一是我们全程享受着不厌其烦的讲解。平常在路边那些不曾注意的,或者注意到也没有再多加追问的花草,经“六边形战士”柴哥之手都化为了难以轻视的风光。柴哥也被亲切地称为柴老师。虽然他觉得这样这样的称呼很怪,但我感觉比起领队,柴哥在队伍中承担的角色确实更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师。


这一路上,我们跟着柴哥学了不少东西。植物形态学中一些专有名词、特定类群的基本特征、所见植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学习和辨识过程中的方法......我惊叹于柴哥并非科班出身,却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也反思着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正将时间投入于喜欢的领域。

样线调查,收获良多

👈 右滑动查看更多👉


二是路上层出不穷的惊喜。样线调查就像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次能开出来什么。我们既开出了牛膝菊、鬼针草、一年蓬等目标物种,也有惊艳的阳荷和龙胆、漫天飞舞的大百合种子、蜗牛的牙齿印、雪白的铁线莲等出乎意料的收获。这也许就是自然的魅力,在不被关注之时梦幻地生长,在偶然发现之时惊艳着世人。


自然的面纱随着前进的步伐被逐渐揭开。人们用专业的知识描绘着它的轮廓,只为使蕴藏于此的神秘更加清晰。深入其中,我忘却了烦恼,只想更多地了解这位熟悉的陌生人。回想过去,可惜,错失了众多与其深入交流的机会;开心,坚守了这条归于本心的道路。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和自然多聊聊。

目标之外的惊喜!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科普宣传:不仅仅是传播知识

为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我们带上提前做好的海报和折页,在西岭雪山景区的门口架起了摊位。


不少人急冲冲地赶往或离开景区,至多看我们一眼。但还是有一些朋友停下了脚步。有的游客观察着海报上那些熟悉但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小朋友听着讲解,饶有兴趣地翻阅着科普折页;看热闹的景区工作人员或当地居民通过照片,提供了一些植物在春夏时节的宝贵情报。

科普宣传现场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传播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似乎是科普宣传在大多数人眼里的模样,但此次经历让我笃定,科普不仅仅是传播知识。


因为无法量化科普带来的影响,我曾担心过科普真的会有理想中的效果吗?人们通过简简单单的一次科普是否能学到知识,或者说,在了解过后这些知识有多少会被记住?这种知识的传播途径真的有效吗?这些疑惑随着一次次的讲解逐渐有了答案。传播知识对于科普来讲似乎是次要的,让更多人能够关注到自然本身或许更有意义。


自然保护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作,不能仅仅依赖于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为了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件美好且正确的事,科普是有力且高效的途径。


无论这些知识是否真的有被记住,但有件事是肯定的:人们会注意到有一些人在用实际行动努力保护着什么。“为什么他们在强调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他们为什么如此关注自然?”、“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科普?”。如果能让看到的人产生类似这样的疑问或是思考,我觉得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相信小流会汇聚成江河,所以做着科普。会不会有人因为好奇而想了解的更多?会不会有人因觉得有意义而想多提供一份支持?会不会有更多的人也因此产生了加入我们的想法?我不确定,但愿意为了可能性而不懈努力。


04 分享交流:旅途中的别样风景

每天晚饭后,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开展工作复盘、分享交流、后续规划、标本制作等工作。

形式多样的晚间活动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分享交流中,我们从朝阳村的社区保护工作,聊到有关蜜蜂的自然教育,涉及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大家从事的工作好似互不相干,但都围绕着相同的主题:“愿人与自然一同向好”。


线下分享的感觉是线上所不能比的,即便内容相同,效果也不一样。面对面的分享,使听者更加专注,更能被带入故事之中。热闹的“场气”会让更多的人参与提问和交流,也能引发更多的思考。我每晚都沉浸在这样的气氛中,好奇着能听到怎样或令人兴奋或令人深思的故事,思考着人们究竟还能为自然做些什么。


一场能拓宽视野、碰撞思维的交流何尝不是旅途中靓丽的风景?


05 写在最后

感谢上天的眷顾,我们在阳光明媚的五天里完成了工作,临别时的小雨为这趟旅程做了最后的点缀。


离别之时虽然少不了不舍,但更多的是感谢。在团队里学习知识、寻求建议是我在本次活动中的常态。感谢大家的答疑解惑,也为能参加本次的活动而感到荣幸。

感谢大家,期待再次相见!


投身自然,为自己的愿景付出,感受到的是满足,获得的是迈向未来的动力,回味的是这五天的一点一滴。


愿更多的人能参与到科学志愿者的活动中,愿与更多自然保护的同路人相遇。


-END-


撰文/王怀卿

排版/陈永睿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作者介绍

王怀卿

大熊猫国家公园科学志愿者,中国海洋大学2020级本科生,希望修读保护生物学的自然爱好者。


项目介绍



Clean Parks公民科学家计划

2022年,蔚来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携手共建“Clean Parks公民科学家计划”,探索公众以科学志愿者形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以及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可能。


识别下图二维码 加入山水月捐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