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仁钦华吉:社区视角下气候变化适应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仁钦华吉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24-09-08

写在前面:

2022年,在华泰证券的支持下,华泰公益基金会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跬步奖学金——一个长江青年行动者支持计划”。20位优秀的环保青年行动者获得“跬步”奖学金,将通过一个长江“跬步”青年分享活动,分享成长与探索的故事。本场分享会以“探寻社区的共生智慧”为主题,邀请陈镜羽、旦增达吉和仁钦华吉三位奖学金获得者分享在社区保护领域的心路历程,并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赵翔对谈交流。以下内容整理自仁钦华吉的分享,完整直播回放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从社区视角看气候变化的适应路径。我们从2021年开始做气候变化相关的工作,这个话题是我们目前在项目中探索和思考的阶段性成果。


我所在的原上草是一家年轻的自然保护机构,成立于2016年。我们长期致力于在生态科学和传统智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人的需求,以实现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在大家的努力下,原上草过去几年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获得过一些奖项。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项目区域黄河源。广义的黄河源区域在青藏高原的最东部,包含青海的一部分,也有甘肃的小部分和四川的小部分。黄河源的生态地位毋庸置疑,自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很多信息在都可以在媒体和报纸上看到。

原上草团队的工作区域-黄河源阿尼玛卿区域


原上草的一个工作区域就在黄河源的阿尼玛卿。上面这张地图的中心就是阿尼玛卿雪山。我们的四个核心项目点分别是玛沁县、马多县、花石峡镇、同德县河北乡。


我们将阿尼玛卿区域放在一个“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框架下开展课题。为什么说是“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呢?因为在阿尼玛卿区域,当地的游牧社会、牧民和生态系统是分不开的,学术界也有一些相关的理论。所以我们把整体的社会和生态系统整合到一个词组里面。

区域生态系统特点


黄河源有非常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如雪山、冰川、湿地、湖泊、高山草甸,等等。阿尼玛卿区域属于高山生态系统,很少有很大很宽广的草原或平原。这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加上平均在3500到4800之间的高海拔,让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更加凸显出来。

传统游牧中的“人-畜-草”互馈机制


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里,游牧是当地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之一。牧民尽力保持着传统的游牧方式,实现人-畜-草的平衡状态。这就是传统智慧中的互馈机制,我也觉得这样的描述非常适合阐释阿尼玛卿区域的一些社区现象。


在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宏大叙事的前提下,我们也在想:气候变化真的会影响这个区域吗?它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2021年开始在两个项目社区做一些田野调查。我们从牧民的角度出发,试图理解他们认为的气候变化到底是什么,对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影响,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牧民眼中的气候变化现象


我们跟牧民讨论到气候变化的时候,经常听到他们说:哇,夏天太热了。或是说:夏天的光太强了,越来越强了。或是:现在不下雨了。类似于这种话语会特别多。也有一些人会说:哦,夏天的暴雨暴火太厉害,越来越厉害。


我们再去看一些大尺度的报告,比如说像IPCC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也会看到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跟牧民的一些感知是吻合的。

牧民认知中的气候变化对草地的影响


所以,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去看牧民身边的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站在他们的叙述角度去看,草场上的灌木正在扩张,长得越来越多,占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他们也会说鼠兔是最大的害处,鼠害一直在持续。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冰川消融、雪线退缩、冻土层下沉等能直观看到的,他们也会表达出来。还有少部分的牧民会讲矿场和一些建设工程对他们草场的影响。


总体上,大部分牧民会强调灌木丛越来越厉害的扩张,而这会影响到他们的草场资源。草场的第二个威胁则是鼠兔。


少部分的人也会认为矿场和一些大型建设工程跟草场退化有关。但是对于这一点,草场远离这些工程的牧民会不觉得是问题。


草场退化的原因非常复杂,我们很难一下子理清。我们邀请了生态学的专业人士来分析,用一些技术手段去看黄河源植被的状况。

卫星图上的草场


上面这张是同德县河北乡接某个区域的卫星图。绿色表示植被覆盖率在增加,棕色表示植被覆盖率在减少,白色和灰色表示没有变化。


2014年到2022年,牧民反映草场一直在退化,比如说他小时候看到的草场是非常好的,到现在怎么样坏了。但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去看,我们反而看到植被覆盖率在增大的趋势。


草场真的变好了吗?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后面可能要继续去深挖的问题。扩大的植被是不是我前面提到的灌木丛?我们从卫星图上看到的未必是牧民想要的那种草场。

清洁水源


牧民是跟气候、跟自然相连接的。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会很多很多的经验,包括适应新变化的能力。我们已经看到牧民们为适应新变化做出的改变,比如主动清理水源的垃圾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呢?因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塑料垃圾。塑料垃圾到处扔的时候,会污染很多的水源,一些重要水源的生态功能也会被破坏掉。


我们前期调查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人倡导过类似的清理活动了。现在,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一些有地方特点的、可持续的清理水源行动。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适应新的变化


牧民也会积极地去调整牲畜数量和结构。我们看到,整个阿尼玛卿区域的牦牛数量在增加,羊的数量变少了很多。有些牧民基本上没有羊了,只有牦牛,马匹也很少。


现在市场上一头牦牛是1万块钱,100头的话就有100万。牧民的这个选择,我们认为对他们来说是最优的。我们在做一些调查和访谈的时候发现,这样的调整也对草场的恢复是最好的。


为什么?因为牦牛和羊的活动量完全不同。羊的活动量非常大,一天之内可以跑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程。牦牛的活动量则不是很大。所以对于这样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来说,特别是秋冬季节或是冬春季节,牦牛在踩踏草皮方面的破坏度会远小于羊。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调整,对草场恢复也非常好。我们还从调查中得知:狼群对羊的攻击性更强,牧民的损失更大,所以他会放弃养羊而选择牦牛。


牧民也会做一些储存饲料和饲草的工作。这已经成为大家达成的共识。每到快要冬天的时候,大家都会相约去买饲料和饲草。


我们想,那这样就好了吗?牧民就好了吗?我们觉得在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大风险下,当地的社区需要更强的韧性。


在气候变化的项目开始时,我们做的第一个的工作是雪线监测与气候教育。我们每年都招募全国的青年志愿者去参与雪线监测,亲自到冰川附近去看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冰川的融化。

在社区开展的雪线监测和青少年气候教育活动


从21年开始,我们做了一些本土青少年的自然教育,把相关课程引入校园。我们也给外地的青少年做过同样的自然教育,把气候变化的议题加入其中。


我们还做了一些社区访谈,请老人做社会记忆图,比如对于冰川的记忆。下图的左下方可以看到四种不同颜色的三角。每个三角代表一个年份。老人会把它们放到一个位置,说这些年这边的雪线有多高,那边的有多高。我们据此做一些测量,也看了一些其他报告。这些社会记忆跟阿尼玛卿区域冰川融化和雪线退缩的距离是非常符合的。每年的平均退缩距离大概有41米。

社区老人做的冰川记忆图


我们正在并准备进一步做一些种树种草的活动,既能缓解气候变化,也是一种适应气候变化的干预方法。


此外,我们也觉得物候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基于传统智慧和牧民对地方的情感,牧业是一个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但由于全球的环境危机,以及区域性草场退化引起牧业的生产力限制,再加上不太确定的气候因素,我们的项目社区还是有很多的脆弱性。


因此,我们需要基于自然的方法,根据生态系统的特点种草种树。我们已经有一些非常成功的种草经验。还有基于社区的方法,让社区深入认识到气候变化的形成以及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只有这样,社区才有可能在应对挑战的时候更有弹性和能力。


这就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社区共同努力的方向。我就分享这么多,感谢大家的聆听,也期待能跟大家讨论。


-END-


撰文、供图/仁钦华吉

排版/李牧笛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作者介绍

仁钦华吉

青海省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社区保护项目负责人,国际可持续发展硕士。和团队在黄河源开展濒危物种马麝的种群分布调查,分析该种群在阿尼玛卿区域的分布和潜在生存威胁,针对这些威胁启动社区保护的模式。开展关于气候变化的田野调查,基于调查推动公众气候意识的提升以及团队在社区层面的气候行动,带动黄河源牧民一起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生计挑战。


项目介绍



一个长江青年行动者支持计划

2022年,在华泰证券的支持下,华泰公益基金会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跬步奖学金——一个长江青年行动者支持计划”,旨在奖励和支持有志于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长期发展,并已在一线做出一定实际贡献、有潜力的优秀年轻人,助力生态保护行动者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奖学金获得者将通过一个长江“跬步”青年分享活动,分享成长和探索的故事。


识别下图二维码 加入山水月捐人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直播回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