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达吉:中国西部乡村视野下的自然影像
写在前面:
2022年,在华泰证券的支持下,华泰公益基金会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跬步奖学金——一个长江青年行动者支持计划”。20位优秀的环保青年行动者获得“跬步”奖学金,将通过一个长江“跬步”青年分享活动,分享成长与探索的故事。本场分享会以“探寻社区的共生智慧”为主题,邀请陈镜羽、旦增达吉和仁钦华吉三位奖学金获得者分享在社区保护领域的心路历程,并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执行主任赵翔对谈交流。以下内容整理自旦增达吉的分享,完整直播回放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公益自然影像的故事。
谈到公益自然影像,就要提到我所在的机构乡村之眼。2015年之前,乡村之眼是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一个部门,通过影视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保护地的生态或当地社区的文化。
早期,乡村之眼在农牧民的社区做影像培训,把比较喜欢照相的人集结起来,让他们通过镜头看待自己的家乡。通过镜头再去看家乡的时候,会发现在平时所不注意的生活细节中,蕴含着很大的智慧,比如后面将会讲到的影片《牛粪》。
社区的孩子们
“乡村之眼”这个名字来自于社区,是我们培训的牧民起的,字面意思也比较明确。后来我们自己画了个logo,强调视觉的作用。
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鼓励社区居民记录自己的家乡、周围的生态还有自己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累计培训了300多名学生,建立了一个包含300多个作品的影像库。
我刚进山水的时候,得到了果壳网的一个小额资助计划支持。我们给这个项目起名为“流动电影院”。我和年保玉则的几个小伙伴带着拍摄者的作品,在年保玉则周边的牧区、学校、乡镇做流动放映,尤其是夏季牧场这种牧民比较多的地方。
我们搭起帐篷,晚上给牧民们做放映,白天就在帐篷里和路过的牧民聊天,记录他们对家乡的环境和文化的变迁看法。影片都是当地人拍的,主题也是关于家乡的文化和环境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当地人的想法和拍摄思路,也产生了很多共鸣。
《索日家和雪豹》是我们当时放映的一个影片,是年保玉则协会的朱加拍的,讲述了一个牧民和一个雪豹的故事。
《索日家和雪豹》,导演:朱加
雪豹在山上,牧民在山脚下。牧民放牧都要到山上去放牧,会遇到雪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量捕杀野生动物后,雪豹在自己领地的捕猎难度越来越高,因此就把捕猎对象转向了牧民的羊群。
在栖息地重叠的地区,牧民的羊被雪豹经常袭击。可是牧民索日一家没有伤害过雪豹,因为他们觉得雪豹来这片区域的时间远比牧民来得早。这样的想法背后,其实是一种崇尚自然和生命的生态文化观念。
接下来是前面提到过的《牛粪》。
《牛粪》,导演:兰则
对牧民来讲,只要有草原、有牛羊,牛粪羊粪都是很常见的。在高原,牛粪是最重要的取暖材料,给牧民家带来温暖。此外,作为没有污染的燃料,牛粪是供神煨桑的原料,是驱暗的灯盏;牛粪可以用来建筑家园和围墙,还是草原上的天然肥料、是治病的药物、是除垢的洗涤物;小孩子可以用牛粪做玩具,艺术家可以用牛粪制作佛像;从牛粪可以看出草原的好坏,从牛粪可以判断牦牛的病情。
总之,牛粪是我们高原人所不可缺少的。在兰则之前,没有人想到去记录这些日常琐碎中的牛粪。
拍摄者把生活中很日常化的东西,很细致地拍下来,也是一种对文化的整理。当另一个牧民看到《牛粪》后,也会对自己的生活做个总结,然后做补充,进而发现:原来在牧民的生活中,除了牦牛,对牛粪依赖也这么大。
在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当下,这样的想法得到讨论后,就成为一种文化的“再发现”。
拍摄《牛粪》的过程和后来所得到的讨论,对作者兰则的影响非常大。2017年,他又拍摄了《鼠兔》,主要通过牧民的视角去看待鼠兔。
《鼠兔》,导演:兰则
目前,鼠兔被看作草原退化的关键因素。政府有大规模的灭鼠行动,牧民也有自发的行动。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看,鼠兔只是间接导致了草场的退化,而不是导致草场退化的直接因素。
在不同的视角下,对鼠兔的“制裁”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鼠兔是生态的工程师,也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几十种珍稀物种的主要食物来源,等等。况且,鼠兔存在于青藏高原的时间比人类还要早,为什么草原现在才退化?这不是从单一学科出发就可以解释的问题。
在影片中,每个牧民看待鼠兔的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些牧民赞同灭鼠行动,也有一些人是不支持的。影片也反映出鼠兔和牧民之间复杂的情感和相互共生的关系。
看待鼠兔的一种新视角
兰则在采访牧民、生态学专家、环保实践专家后,发现草原退化不是没有其他解决的办法,比如种草。从2018年开始,我们支持兰则和他的团队,在他们的草场种草,并把整个种草的过程和心得用相机记录下来。
这就是我们机构一直想努力的方向。我们的初衷不是培训一群摄影“发烧友”,而是是培养一群热爱家乡山水文化的人。通过影像这个工具,我们思考并组织生态和文化保护的社区行动者。很高兴,我们在年保玉则、卡瓦格博、南丹白裤瑶都看到了这样的一群人。
还有一位叫华智的拍摄者,拍摄了一部关于水的影片。
《水》,导演:华智
青藏高原有“亚洲水塔”的称号。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讲,本着万物有灵的信仰,每个水源头都有水神,藏语称之为“勒”。这是一种非常爱干净的神灵,因此藏族人对水源和圣湖的保护是非常注重。
除了饮用之外,水在宗教仪式中也有很大的作用。人们每天都会用最干净的水来做供养品等。水在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功能以及水源背后的文化信仰,引发了人们对水源的保护。
这些案例是乡村之眼通过影像培训,带动当地人去做保护的一种方式。他们刚开始只是纯粹的影像记录者,记录牧民跟草原之间的关系、鼠兔和牧民之间的关系、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慢慢地,他们不再仅仅是记录者,而是变成了保护者,通过镜头发现这些故事背后的生态和文化问题。
比如鼠兔这样的一个物种,和草原退化联系在了一起,导致大量的灭鼠行动。而灭鼠后发现,鼠兔是青藏高原很多野生动物的主要食物。大鵟、藏狐乃至大型食肉动物棕熊都需要它才能在青藏高原生存。
出于影像的拍摄需求,他们需要去采访外边的科学家和生态保护工作者。这样给他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学习的机会。
比如之前所讲的种草。在传统牧民文化中,种草曾经是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可是通过外界的影响和学习,牧民也开始学习种草。通过一小群牧民的努力,有了很好的效果后,周边的牧民也慢慢接受这样保护家乡的方式,并参与到行动中。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保护好草场就是保护了牧民和牧区文化,因为对牧民来讲,放牧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
以上就是乡村之眼这十几年在做的事情。我们一直鼓励和力所能及地支持当地老百姓去记录自己家乡和文化,并且通过培训和引导让“影像+行动”的社区自发组织力量出现。
从去年开始,我们开启了“影像助力生态保护·公益影像行动计划”,致力于帮助各个生态自然保护区构建专属于自己的“地方知识体系”,逐步搭建“保护区生态影像库”。
开启新的征程
在这样的愿景和目标下,我们以多样化的科学监测记录为本,以一线巡护员的“保护故事”为载体,以多媒体平台的持续性传播为桥梁,逐步使自然保护工作以及保护工作者们用写实、第一视角的方式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让大众眼中的自然保护更加鲜活真实,更具有可参与性。
我们也在三江源地区尝试寻找合作伙伴,让影像行动计划能够助力当地保护工作。
这就是我们的公益自然影像事业的一小段缩影。
-END-
撰文、供图/旦增达吉
排版/陈永睿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作者介绍
旦增达吉
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藏区项目协调员,曾任阿拉善SEE三江源项目中心区域代表。2021年起,和团队立足社区影像培训理念,在四川、青海和甘肃搭建“乡村之眼牧民生态影像网络”,让影像技能服务保护工作,支持个体牧民用影像记录、表达和生态、文化变迁等相关的议题,并通过有效的在地倡导和对外宣传,孵化保护行动和在地力量,助力保护工作的传播。
项目介绍
一个长江青年行动者支持计划
2022年,在华泰证券的支持下,华泰公益基金会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跬步奖学金——一个长江青年行动者支持计划”,旨在奖励和支持有志于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长期发展,并已在一线做出一定实际贡献、有潜力的优秀年轻人,助力生态保护行动者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奖学金获得者将通过一个长江“跬步”青年分享活动,分享成长和探索的故事。
识别下图二维码 加入山水月捐人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