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民科学活动丨打开大理的第N+1种方式

彭远山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24-09-08

01 洱海的冬天有多少海鸥

如果冬日里沿着洱海散步,会看到一群群海鸥掠过晴朗的天空,又降落在碧蓝的湖面上。它们有些从几千公里外的北方一路迁徙而来,才得以熙熙攘攘地享受此处不经严霜的冬天。海鸥一群一群,令人好奇,洱海究竟有多少海鸥?


答案并不显而易见。


2018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大理的本土机构野性大理观鸟会组织了洱海的海鸥数量调查。


洱海并不小,环洱海一圈的距离有一百多公里。因此,洱海海鸥调查需要志愿者们足够多,他们分成多个调查小队,在尽量短的时间之内走完洱海的东岸和西岸。每个调查小队会分别负责一个调查区,调查区内包括多个具体的调查地点。志愿者到达这些地点,使用计数器辅助计数,在纸质地图上标记出对应点位的海鸥数量,再快速去往下一个地点。速度越快,海鸥流动导致的数据误差就可以越好地被避免。最后当所有的纸质地图拼在一起时,我们就可以得到洱海海鸥数量的粗略估计,而这项数据结果可以为洱海海鸥保护及洱海管理提供信息参考。

洱海的海鸥 图源:pixabay


在这样的活动里,人们在用公民科学的方式,追问着并不晦涩但却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这些追问被我们一一收录进苍山洱海区域的公民科学活动报告,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展示案例。另外,调查的数据为人们了解此地提供了更详尽的信息,案例本身也可以为之后的公民科学调查提供参照和参考。


02 苍山洱海的公民科学活动

“公民科学”的概念提出于上个世纪末,通常指包含了非职业科学家、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的科研活动。公民科学概念的出现,对应了职业科学家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以“调查者”这一更主动的角色参与并贡献于科学研究的这一历史进程。


公民科学可以有非常多种的参与形式,面向群体和活动规模都各有不一。实际上,公民科学活动的多样性某种程度上正是“公众”这一群体本身复杂性的延伸,想要精准地概括公民科学活动并不容易。但无论怎样,公民科学活动中,公众参与的应是在建立在科学体系框架下的活动,遵从现有的科学范式,从而区别于非科学的活动。此外,区别于纯粹的科普,公民科学有要解决的特定科学问题,或产生相关领域新的知识[1]

洱海 图源:pixabay


截止目前,在生态环境这一领域,山水记录到的苍山洱海区域公民科学活动主要涉及鸟类、植物、昆虫两爬这几个类群的调查:


鸟类调查活动方面有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数据库的大理区域鸟种记录,公众参与的洱海紫水鸡、海鸥、黑翅鸢、水雉以及燕子调查,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的校园观鸟和洱海观鸟活动,野性大理的本地观鸟活动,博物学家的长期调查等。而在植物、兽类、两爬和昆虫方面搜集到的活动主要为大理当地博物学家的长期调查。


数据部分收录有鸟类名录两份(大理市范围鸟种416种,苍山洱海区域296种)、植物500种、兽类33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22种、昆虫250种,其中蜻蜓目62种、蝶类188种;关于紫水鸡、海鸥、黑翅鸢、水雉和燕子还有多年的数量调查结果。此外,我们也收录了十几条苍山地区的自然观察路线。

玉带云游路-苍山最成熟的自然观察线路


长期在苍山活动的植物分类学家郑海磊老师对上图的自然观察路线有过这样的描述:夏末秋初“  洱海的暖湿气流依着苍山徐徐上升,当它与从高山顶缓缓下沉的寒气在山腰相遇时,即凝结成云,一旦气压平衡,就会出现玉带云的神奇景观。玉带云游路就是沿着这条云带从南往北修的一条路,海拔起伏不大……因为一路上不断在干旱的阳坡和湿润的溪沟之间切换,所以即使这条路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没有特别丰富的植物,但是随着季节的不断变化,它每个月都有不同的东西出现。比如苍山很少见的凸瓣苣苔、剑叶吊灯花等,在这条路上都能观察到。  ”


03 数据之外的“看见”

公民科学作为一种新颖的科学调查手段,其可以实现的大地域尺度、多数据源、长持续时间等都有助于最大化获取数据量,但公民科学又不仅仅只关乎数据。


以自然环境领域的公民科学为例,最常使用的调查手段为自然观察,即对自然中的事物进行直接观察。而观察除了可以提供调查结果,本身也是人和外界建立连接的方式。比如,在植物观察中,我们记录下来的数据可能为:



时间:2022年6月4日

地点:苍山-洗马潭区域

植物记录:乳黄杜鹃,大理杜鹃,似血杜鹃,高河菜,大理独花报春,美花报春,齿叶灯台报春,粗壮单花荠。


但在数据之外,调查人的感受其实很广阔:



云雾里是漫山遍野的杜鹃灌丛,淡黄的乳黄杜鹃、纯白带粉的大理杜鹃用深绿或棕绿的叶子铺成一片,零星中间几团此时已不多的红色的似血杜鹃。杜鹃灌丛下有紫色的高河菜和紫色的大理独花报春,粉紫的美花报春,黄色的齿叶灯台报春,远处是淡白的雾。碎石铺边的小溪旁则是成片成片白色的粗壮单花荠。雨一直绵绵地在下,裤边浸水后贴在脚脖子上。山顶有点冷,应该再多穿厚一点。刚才索道站出口的风好大,差点没被刮下楼梯。



这样的时刻里,有被美触动的晃神,有因寒湿冷暖切肤而更加感受到的身体存在,也有通过观察“他者”而得以短暂摆脱“我”作为自身唯一重心的轻松,又或是得以窥见人类社会匆忙图景之外更广阔场景的感叹,最后又常常回落到“既识诸君,唤而称友”而与诸多植物建立起来的连接。而等所见所记落成数据,也会想,我们对这个地方的了解因此次记录又前了小步。许多人一起努力,是不是能让一些东西再留的更久一点

苍山顶纯白带粉的大理杜鹃


正是这与许许多多的生灵产生的连接,以及与他人产生的联结,人得以编织并被托举于他的意义之网里。此后,山中多少繁花,海中多少鸥鹭,皆是钩铸“意义之网”的锚点。后续,我们也将组织一系列公民科学活动,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参与数据调查,去尝试拥有更多观察世界的方式,构建生活中更多的联接


目前,山水开始了苍山洱海地区的昆虫调查,详情可点击今日发布的次条:神奇昆虫在哪里——苍山洱海地区公民科学活动招募。期待在苍山下、洱海畔与心系自然的你相遇!




-END-


撰文/彭远山

排版/赵博雅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参考文献:

[1]张健, 2022. 公众参与的力量:科学研究的“新”方式[J]. 科学, 74(5): 1-4+69.


作者介绍

 

彭远山

彭远山,致力于做一线保护工作者,最近在跟进苍山的公民科学活动。想关心自然,也想关心人。


项目介绍

 



苍山综合科学考察

2022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发起为期三年的苍山综合科学考察,以期彻底摸清苍山资源本底情况和自然资源受威胁状况,为苍山洱海一体化治理及科学建设生态城市提供决策依据和科学数据,全面提升苍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作为2022年-2024年苍山综合科考-生态文明实践发展与示范课题的内容之一,山水计划在苍山洱海区域调查收集生态文明发展典型案例,并开展相关社区工作和公民科学活动,丰富苍山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应用外延,提供生态文明发展实践示范。


识别下图二维码 加入山水月捐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