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2年鞠躬尽瘁探星河,如今“天眼之父”化为星辰,永耀夜空!

北京日报 2019-03-29


10月15日,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

国家天文台于1998年9月25日发现的

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

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同日,

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捐赠的

“时代楷模”南仁东塑像

在“中国天眼”现场落成。


从星空和地面两个维度,

这位“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

将永远聚焦

这个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贵州平塘县大窝凼的

喀斯特洼坑中,

银色的“中国天眼”

一直在探视宇宙。


2016年9月25日,

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简称FAST)工程落成启用。

它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

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


它究竟有多灵敏?

科学家打了个比方,

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机,

也逃不过它的“眼睛”。


习近平发来贺信,

称其为“中国天眼”;

作为标志性科技成果,

“中国天眼”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相关领域国际权威人士称赞其

“令人惊叹,

把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


缔造这一切的,

正是南仁东。

他用生命最后22年的

全部智慧、精力与热情,

书写了这段传奇。



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1945年

南仁东出生在吉林辽源,

他6岁就上小学

并且成绩极其优秀。

1963年

南仁东以平均98.6分的优异成绩,

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

并考入清华大学。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他在东北的一个无线电厂

一干就是十年。

改革开放后,

他代表中国天文台的专家,

曾在国外著名大学

当过客座教授

做过访问学者,

还参加过十国大射电望远镜计划。



这位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

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

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毅然舍弃高薪,

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当时他一年的工资,

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1993年,日本东京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

科学家们提出

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

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议结束后,

代表中国参会的南仁东

激动地对身边的同事说:

“咱们也建一个吧!”

这一句话,

开启了他22年仰望星空的征程。


大山中跋涉12年,找到最好位置


从1994年开始,

年近50岁的南仁东

开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

中国推进工作。


他大胆提出,

利用我国贵州省的喀斯特洼地

作为望远镜台址,

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

作为国际平方公里阵列

射电望远镜(SKA)的单元,

并立即启动贵州选址工作。



如果在平地,

挖一个直径500多米的大坑。

来建造FAST,

开挖耗资就高达30亿元。

可选用贵州大窝凼

天然洼坑做台址,

开挖耗资仅需要1亿多元。


为了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台址,

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

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

耗费了整整12年的生命,

踏遍了贵州大山里几乎所有的洼地。

“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

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

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


访山归来,

南仁东心里有了底,

正式提出

利用喀斯特洼地

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推动立项,他“拍全世界的马屁”


选址定了,

然而一切才刚开了个头。

作为世界最顶尖天文学家,

他知道要建一个500米口径的大家伙,

需要多少资金,多少人力,

必须得充分论证!尽快立项!



为了推动立项,

他成了“推销员”,

设法参加国际会议,

逢人就推销项目。

“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

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

南仁东曾这样自嘲。


为了寻求技术上的合作,

南仁东北上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下同济大学,

继而奔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渐渐地,

FAST项目在国际上终于有了名气,

各项技术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论证,

2007年7月,

FAST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

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

2008年,

国家发改委

批复了FAST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9年,

中科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

联合批复了

FAST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


从天文学家,练成了通才


终于争取到立项,

南仁东的反应却不是欣喜若狂。

从2011年开工令下达起,

在5年半的工程建设过程中,

先后150多家国内企业、

20余家科研单位、

数千人的施工队伍相继投入FAST建设。


这么大的射电望远镜建设,

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

关键材料急需攻关、

现场施工环境非常复杂,

工程的艰难程度远超出想象。

可想而知,

南仁东肩上的担子,

压得很重。



在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经理、

办公室主任张蜀新眼里,

南仁东不只是个天文学家,

他还精通岩土、焊接、

机械、工程管理。


在审核危岩和崩塌体治理、支护方案时,

不懂岩土工程的南仁东,

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

对方案中的每一张图纸

都仔细审核、反复计算,

指出方案中的错误,

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

“他是个天文学家,

但为了FAST,

他把自己练成了通才,

拿起电焊能焊得有模有样,

给机械专家提点问题也总在点子上。”

张蜀新说。



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副总工潘高峰回忆,

在台址勘察期间,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现场,

掌握第一手资料,

制定正确的危岩治理方案,

65岁的南仁东和年轻人一起,

在没有路的大山里攀爬。



在去陡峭山顶时,

大家劝他在山下等着,

看完结果向他汇报,

他却坚持:

“我要和你们一起上去,

看看实际的情况”


2014年,

“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

年近七旬南仁东坚持自己第一个上,

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


2016年9月,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

南仁东已罹患肺癌,

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

患病后依然带病坚持工作,

尽管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

仍从北京飞赴贵州,

亲眼见证了

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

大科学工程落成。


让中国领先世界20年


2016年9月25日,

FSAT工程落成启用



习近平发来贺电,

各国媒体也纷纷报道:

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

是其远大科学雄心的象征,

它将持续领先世界二十年。



天眼工程完美交工

南仁东却倒下了


2017年9月15日,

由于肺癌病情恶化,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享年72岁。



在去世之前,

他只留下了一个简短遗愿:

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干干净净地来,

默默无闻地走。

他留存的,

是一位科学家的淡泊和风骨。



“天眼”为国之重器,

担纲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探路重任。


南仁东为国之良材,

祖国没到科技最前沿

便死不瞑目。


民族复兴的脊梁,

就是无数的南仁东。


国之魂魄,

民之肝胆,

南仁东的事迹,

将被国人永远铭记!

“南仁东星”,

永远闪耀在夜空中!


综合:新华视点、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人民网、文汇报等


监制:王祎

编辑:宋佳音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