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终点!让您的生活更美好,北京永远在路上

京平 北京日报 2019-03-29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


中国的改革,北京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普通老百姓的强烈意愿交融相映。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首都北京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今天的民生工作,就像摆放一块块针尖大小的拼图,必须紧密衔接、严丝合缝。如果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那么“获得”二字,道出的是改革创新的精髓,道出的是“建首善自京师始”的要义。


改革之火仍炽,发展之路尤长。在愈发错综复杂的多任务运行中努力追求着共享多赢,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越向前进,越要精准对焦,以改善民生的“稳稳幸福”去找到最大公约数,以百姓的希冀期望为中心去描绘最美的同心圆,让改革始终与人民心声共振激荡。



南锣鼓巷西侧,雨儿胡同。青砖灰瓦的院落疏朗敞亮,斑驳的阳光静静洒落在葫芦架下。



从平安大街建成到通了两条地铁线,从煤改电翻修危旧房到院落整饬拆除违建……在社区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中,说起南锣生活这些年的变迁,老街坊们的话头停不下来。


40年,在千年古都的恢弘记忆里只是一页,但对于生活其间的个体而言,却是有无数故事饱含希望梦想的大半辈子。


有人曾这样形容北京时间”——1分钟,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3.95平方米;每1分钟,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3.2平方米;每1分钟,地铁1号线前进1250……


40年,2100余万个“1分钟。这些“1分钟里,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根本的实惠归于人,最强大的动力源于人。若以民生维度记录这40年,也许每个北京人都会顿感纸短情长



时间闪回到40年前,像雨儿胡同这样最普通的北京老城区,日常图景就是憋屈


院墙一溜煤棚子,家家搭建小厨房,过来过去侧身走,下雨出门两脚泥。那时改革开放是新词,大家都像讲故事似的畅想未来,要是在自己家能冲澡就好了”“啥时候咱也能成万元户?


彼时,对于生活在筒子楼、大杂院的北京居民来说,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还是奢侈品,厂子里分配一张自行车票得靠抓阄。


彼时,粮票、油票、肉票、布票、副食本、工业券是生活必需,买白菜都得凭票证排大队,进口糖果都用来款待客人,或者给孕妇补身体



1978年,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8.8亿元,人均GDP1257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5.4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1平方米。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最大的民意。创造一切条件提升发展速度、改善人民生活,成为奋力赶上时代的最强音。


中国的改革,北京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和普通老百姓的强烈意愿绑在一起。



东方风来满眼春。


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


1980年,编号001的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饮工商执照发放,翠花胡同的悦宾饭店第一个吃螃蟹。几张桌子的小店里,唯一可算装饰的是墙上玻璃框中的一幅字尝尝看


 上世纪80年代,来悦宾餐馆吃饭的人排起了长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政策放开后,北京的宾馆猛增到近4000家约50万张床位。陈强、陈佩斯父子主演的电影《二子开店》结尾,一度抗拒改革的二子爹最终也穿上了白色燕尾服鞠躬迎宾。到了北京晚上数星星”“澡堂子火车站窝一宿的住店难现象迅速消失。


90年代的第一个春节,连大过年都没啥可吃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四大菜市场里诸如鸡尾酒这样的四方风物汇聚。商业部门表示货源充足,应有尽有,鸡鱼肉蛋不但不限购,还要变着花样展销。


这一年,电视剧《渴望》热播,悠悠岁月……”的旋律传遍大街小巷。这时,北京电视机全部免票敞开供应已经10年,普通人家看的都是彩电。


1991年,《渴望》剧组到昆明湖清淤工程慰问演出。胡敦志 摄


到世纪末,北京人均GDP超过1千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数值意味着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由吃穿用住行等发展型、享受型产业转化。


谁能想到,曾经坐趟飞机还要开介绍信,现在出国旅游说走就走。曾经连二环路都没有,现在机动车保有量突破600万辆。改革不断推进,发展不断向前,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越过越美。


2018年12月11日,北京丰台区南沙窝桥日出东方,车水马龙。


改革开放40年,北京全市GDP增长40倍,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406元和24240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是1978年的170.8倍和107.8倍。大家走过温饱阶段,迎来全面小康


普通人的命运是社会进步的风向标。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翻天覆地的生活之变,和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画出了最大同心圆。



西方媒体曾无数次追问,中国奇迹的秘密何在?答案之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也让中国人民得到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首都北京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年,万元户人人艳羡,过年吃顿饺子就让人欢欣。如今人们要求更清新的空气、更优质的教育、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面对经济社会双重转型的压力、面对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继续提高民生水平的边际难度在客观加大,而反映到大众的心理感受上,则是不进则退


面对雾霾灰”“行车难这些日益突出的大城市病,人们更加敏感也更多吐槽:你在法国,坐一小时车就到了德国,再坐一小时,就到了波兰;在北京朝阳,你坐一个小时车,依然在朝阳”“早高峰地铁人人挤成了相片儿,文明引导员还在吆喝:有没有瘦的!’”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如果说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含金量的集中展现,那么以群众期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则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变的价值指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反复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为老北京,总书记多次视察这座他满怀深情的城市,到胡同里探望老街坊,到敬老院跟老人话家常,换煤气罐的地方远不远”“食堂饭菜合不合口味”……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总书记关心、关注的,都是一家一户的点滴小事,而这些事情,恰恰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东城区雨儿胡同与居民合影。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有人说,今天的民生工作,就像摆放一块块针尖大小的拼图,必须紧密衔接、严丝合缝。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所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具体落实到深夜街边撸串安全无忧中,落实到出门500米就有公交、有绿地、有菜店中,落实到人人有社保,养老金连续25年上调中。


铭记为了谁、依靠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评判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影响城市温度的关键指标。



亲测,7分钟一趟车,间隔很棒!在地铁族论坛上,网友“WEIWEI0820”迫不及待分享自己的体验。


今年12月,地铁8号线四期珠市口至瀛海站将全面启动试运营。据估算,开通后,这段南北20公里,坐公交车需要1个半小时的路程,有望在半个小时内到达。除了这条轨道新线,6号线西延和8号线三期也将启动试运营。而它们,都在2018年北京重要民生实事工程的清单上。


八号线三期工程火箭万源站站厅顶部的星空装饰


像这样的重要民生实事,今年北京共列出了31件。而每年集中力量办一批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已是北京坚持30余年的老传统。多年来,在年初立军令状,年底交成绩单的实践循环中,从衣食住行到环境改善再到安全宜居,一项项为民承诺如期兑现,实实在在造福了千家万户。


时代在发展,诉求在变化。纵观多年来的北京民生实事工程,除了衣食住行等传统项目,几乎每年又都有不同的调整和侧重。从推广养老驿站应对银发潮,到新建扩建幼儿园缓解入园难,从利用人防空间增加停车位,到扶持实体书店涵养书香北京……政府对实事项目精准及时的动态调整和一以贯之的投入力度,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



再见,老天坛!你好,新天坛!今年国庆节的前一天,天坛医院老院区门诊大厅亮出字幕。告别天坛墙边的蜗居4天后新院区在花乡桥正式亮相,总面积相当于原址的4倍。这一腾挪,医院的医疗服务升级了,天坛风貌也回来了。


天坛医院新院区。方非 摄


中轴线,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从天坛沿北京中轴线往北,前门三里河公园,700年玉河故道重现水穿街巷;再往北,西打磨厂街找回了古都风韵;继续往北,故宫博物院这座将近六百岁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开放面积扩大到80%


前门三里河全长660米的河道上架起10余座小桥,游客们在小河两岸自由穿行,仿佛置身在江南水乡。孙戉 摄


纵览北京城,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老城的整体保护进入全新阶段。而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与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并行不悖:


2017年初夏,天坛周边简易楼的2000余户居民,陆续搬进东南五环边的新小区,(过去)一间房,拢共16.6平方米,现在南北通透,户户朝阳。小区里种着老北京最爱的枣树、香椿、槐树,沿用天坛符号,为大家留住乡愁留住根


天坛简易楼腾退项目首批签约居民来到新家,办理入住手续。孙戉 摄


保护古都风貌,兼顾发展节奏;提升城市环境,对接生活诉求。这座生活着20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在今天愈发错综复杂的多任务运行中努力追求着共享多赢,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



随着时间推移,人民获得感的内涵和外延超乎想象地拓展,精神文化需求的份额不断以加速度上升。


这个问题不解决,后果不堪想象”——1988年,一位农村青年给北京日报编辑部写来一封信抒发心头苦闷:改革开放十年了,物质生活富裕了,青年们的精神生活却还很贫乏,周边不但没有电影院、俱乐部,甚至找不到书店、报刊亭。


美好生活源自物质殷实,也必然需要精神丰富。北京文脉深、底蕴厚,全国文化中心更是重要的首都功能,当然不能穷文化十五期间,北京文化事业投入由2001年的7.3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88亿元,年均增长16.72%;到了十二五期间,北京公共文化体育共投入735.5亿元,2015年比2010年增长137.5%


前门pageone书店


坚持顶层设计,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从单纯依靠政府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文化在北京老百姓身边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1979年,卡拉扬率柏林爱乐乐团来京演出引发轰动,听众几乎全是国内专业音乐工作者;到了199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创办,德澳英法等国一流音乐团体齐聚,成为北京拥抱世界的又一标志;到了2017年,北京舞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已达2万多场,票房逾17亿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看露天电影还是北京老百姓最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1994年,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与北京观众见面;到了2017年,全北京影院有200余家,一年放映超过270万场。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体育健身缺乏认知,1981年创立的北京马拉松仅有86人参赛,而2018年报名者已超11万,得抽签才能跑上步。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又迎来冬奥会。这座双奥之城,仅去年就开展了各类全民健身活动2.3万余项次,参与人数达千万人次。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


如果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那么获得二字,道出的是改革创新的精髓,道出的是建首善自京师始的要义。


改革之火仍炽,发展之路尤长。越向前进,越要精准对焦,以改善民生的稳稳幸福去找到最大公约数,以百姓的希冀期望为中心去描画最美的同心圆,让改革始终与人民心声共振激荡。


千年之智,四十不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4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站在这一节点,我们所能做的,是寻找必须遵循的逻辑,是坚定始终不渝的选择——


民心所向,国运所系。以人民为中心,将改革进行到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北京永远在路上。

 

北京日报记者:刘昊、刘冕、路艳霞、毛颖颖、汤华臻

供图:北京日报图片库、东方IC等


监制:王然

编辑:宋佳音


推荐阅读


微信改版后找不到我们?

手把手教你把北京日报设星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