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燃!今天凌晨,第300个“长征”成功!

北京日报 2019-03-29


3月10日0时2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燕生表示,“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由量变向质变发展的新起点,也是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300发”送506个航天器入轨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是我国航天的绝对主力运载火箭,承担了我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2013年5月22日,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区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当日,第十六届北京科博会开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次参展,带来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运载火箭等重点项目。


从1970年首飞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有17型基础级火箭和5型上面级投入使用,成功将506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从现役运载火箭到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系列重大跨越,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载荷的能力,运载能力和入轨精度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已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知名、在国际高科技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多年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保障了我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任务的成功实施,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加快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个“100次”仅用4年多


自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


2007年6月1日0时0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鑫诺三号”通信卫星。


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实现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


今天,长征火箭完成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专家表示,百次发射时间间隔的缩短,不仅表明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而且反映出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


据统计,长征火箭300次发射的成功率约为96%。与前50次发射相比,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且趋于稳定。


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颗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居世界领先地位。


2018年1月19日12时12分,中国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将6颗商业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64次发射。


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独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在近20年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史中,是连续成功发射次数最高的一年,创造了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今年计划发射三十余次


2006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批复立项,全面拉开了我国新一代长征系列火箭研制序幕。


2016年11月03日,海南省文昌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


新一代运载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先后攻克了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50吨氢氧发动机、5米直径箭体结构设计制造、助推器摆动控制等数十项关键技术难关,运载能力和综合性能达到现今国际先进水平。


站在300次发射的新起点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与基础能力提升等措施,不断做强做大“长征”品牌,构建“技术先进、成本优化、产品可靠、测发一流”的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满足国内外各种卫星发射需求。


目前,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等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正在按计划开展研制工作且进展顺利,重型运载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论证全面开展,预计于2030年左右首飞。


今年长征系列火箭计划全年实施30余次发射。


长征五号火箭将再度出征,嫦娥五号将实现我国首次月面采样返回;


长征五号乙火箭将完成发射场合练及首飞前准备工作,助力我国空间站建设;


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将完成7箭10星发射任务,为2020年全面完成全球组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新闻内存】

中星6C卫星


此次发射的中星6C卫星是我国广电专用传输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主要负责提供C频段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服务,是继中星6A、中星6B、中星9号和中星9A之后,又一颗满足我国广播电视信息传输要求,确保广电业务安全播出的高质量卫星。


该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在轨交付后,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理。


已首飞的新一代“长征”成员


长征十一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四型新一代运载火箭先后于2015至2016年成功实施首飞。


其中,长征十一号是长征火箭家族中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具备全天候、数小时内发射能力,满足应急发射需求,可实现卫星快速组网和补网。


长征六号为低温液体快速发射运载火箭,可满足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和航天装备体系建设需求。


长征七号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同时也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4吨,火箭整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5年1月26日,海南文昌,长征七号火箭被移出火箭卫星总装测试厂房,等待垂直转运合练。


长征五号是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4吨,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实施我国探月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等后续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新闻链接】


长征“家族”


退役型号(5型):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


现役及已首飞型号(12型):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


研制型号(4型):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


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阶段(2型):重型火箭、新一代载人火箭


长征系列火箭划分


第一代:长征一号(CZ-1)、长征二号(CZ-2)为第一代,根据战略武器型号改进而来,具有明显的战略武器的特点,解决我国运载火箭有无问题;第一代运载火箭采用模拟控制系统,采用有毒推进剂,运载能力低,是我国进入空间的探索性研究,使我国具备了独立发射卫星的能力。


第二代:长征二号丙(CZ-2C)系列、长征二号丁(CZ-2D)、长征三号(CZ-3)、长征二号E(CZ-2E)为第二代,以原始状态长征二号丙(CZ-2C)火箭为基础改进,一、二级与长征二号丙(CZ-2C)火箭基本相同;基础级采用有毒推进剂;第二代火箭仍然带有战略武器的痕迹,采用了数字控制系统,总体性能与第一代相比,有了较大提升。


第三代:长征二号F(CZ-2F)、长征三号甲(CZ-3A)系列、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CZ-4B/4C)为第三代,第三代火箭主要用于完成载人航天任务、GTO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或重量较大的SSO轨道(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发射任务;第三代火箭在第二代基础上,持续开展可靠性增长和技术改进,采用系统级冗余的数字控制系统;增加了三子级,任务适应能力大大提高;或为满足载人航天任务需求,增加了故检逃逸系统,其任务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十一号(CZ-5、CZ-6、CZ-7、CZ-11)为第四代,采用全箭统一总线技术和先进的电气设备,综合性能有较大提升;第四代火箭承担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的更新换代任务,将全面提高我国运载火箭的技术水平,增强进入空间的能力,满足空间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要求。


精彩!长征300次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三天后卫星返回并回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2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四颗返回式卫星,该型火箭是我国在役火箭中服役时间最长的,也是我国第一型“金牌火箭”。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升空,4月16日,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的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首枚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首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取得成功,创造了国内新型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即获成功等多个第一。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获得成功,中国航天从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E火箭成功将澳大利亚“奥赛特B1”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一次重要突破,中国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9年11月20日,第一枚长征二号F火箭搭载“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起飞后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1月21日成功返回地面,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的历史性一步,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胜利回到祖国怀抱。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搭载“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将“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2012年10月25日,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星,区域组网顺利完成,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自主成功避障,安全软着陆。12月15日,“玉兔”号月球车与着陆器分离,开始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落”全面实现。


2013年12月15日晚,嫦娥三号两器互拍成功,着陆器和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相拍照。嫦娥三号着陆器上的相机拍摄的“玉兔”号月球车。


2015 年9月20日,全新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开启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新时代。


2015年9月25日,采用固体燃料的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4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快速发射卫星能力。


2016年6月25日,我国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我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提升到近14吨,提高了我国进入空间能力。


2016年9月15日,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将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16年10月17日,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形成组合体,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


2016年11月3日,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2016年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17年11月5日,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将北斗三号首发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最后一步”。


2018年11月19日,长三乙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将“北斗三号”工程第18、19颗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建成。该系统包括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可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2018年12月8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升空。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成功软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


2018年12月29日,搭载着远征三号上面级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并按照计划完成21次点火,将两组7颗卫星分别送入高度相差数百公里的预定轨道上,成为国内在轨点火次数最多的上面级。


2019年3月1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实现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0次发射。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谌


监制:张力

编辑:姜晶晶


推荐阅读


微信改版后找不到我们?

手把手教你把北京日报设星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