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组发言获总书记点赞,冯远征委员透露一个特别心愿

张鹏 北京日报 2019-03-29

 

他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家暴男”安嘉和,他是《非诚勿扰》中的娘娘腔艾茉莉,他是《老中医》中怕老婆的赵大夫,他是《茶馆》中软弱善良的松二爷……这千人千面的背后,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冯远征。



现在,演员冯远征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全国政协委员,演戏之余还要履行作为政协委员的职责。适逢两会,在繁忙的会议间歇,冯远征受邀来到北京日报客户端演播室,做客“两会会客厅”特别节目。



近距离接触,他随和的性格,真诚的话语,温暖的笑容都让人如沐春风,原来一代人的“童年阴影”背后,是这样温润如玉的冯远征。



总书记回忆小时候去人艺看戏

说起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冯远征还有点小激动,因为前几天总书记来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联组会上,冯远征认真地做了一个发言《艺术为人民服务,传承是发展的基础》,他坦言:“我在舞台上30多年,几乎没这么紧张过。”


他记得总书记当时很认真地听每一位委员发言,不时点头,有时还会拿笔记录,但他没想到的是,总书记后来讲话的时候直接点了他的名字,说“刚才远征同志发言当中说到,艺术为人民服务,说的很好。”自己发言中的话总书记能够记得这样清楚,让冯远征很激动,也很感动。



之后,总书记聊起小时候的一些事,他曾经住在中南海和周总理住前后院,当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和父亲一起去北京人艺看戏,看的是《胆剑篇》。这些谈话让冯远征觉得非常亲切,觉得和总书记距离很近,聊天也很贴心,可以感受到他对北京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对北京文艺事业的发展寄予厚望。“我特别希望总书记有空能来人艺看场戏。”冯远征认真地说。


冯远征深为自豪的是,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茶馆》《窝头会馆》《哗变》每次演出都是一票难求,引发观众半夜排队的狂潮。当年复排《茶馆》的时候,所有的年轻演员都以能进这个剧为荣,他更是如此。


话剧《茶馆》演出资料图


“我们创作是为了谁?我们的作品给谁看?答案是人民,是老百姓,文艺作品是为人民创作的,是演给观众看的,艺术创作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里。”人艺这些作品正是不断经过打磨雕琢,创造出的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文艺作品。


冯远征认为,优秀的文艺创作离不开人民,脱离人民的艺术作品不可能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最终会失去市场和口碑,北京人艺就是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编剧、演员,甚至舞美道具都要去体验生活,才能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所以,他在这次政协大会上提出了这样的建言:


“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传承发展,文艺创作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被人“误会”很多年并无遗憾

冯远征聊起了最近发生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他上街,忽然听背后有人喊“赵大夫”,他也没在意,结果忽然后面有个人过来捅了他一下,说“赵大夫,喊您呢!”冯远征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最近电视剧《老中医》正热播,他在里边演的角色正是赵大夫,这位观众也不见外,上来就说:“赵大夫,给我号个脉吧?”弄的冯远征啼笑皆非,不过也说明了这个角色的深入人心。


电视剧《老中医》剧照


很多人记住了冯远征的角色,却叫不出他的真名,他经常在街上被人喊各种经典角色的名字,当然被喊最多的还是安嘉和,这个角色历经18年而魅力不减,已经成为“家暴”的代名词。



因为这个角色还曾经出过很多笑话。冯远征的夫人梁丹妮有一次进一个剧组,发现大家都对她都很关心呵护,过了几天终于有人忍不住问,你身上有没有你丈夫打的伤疤?原来大家以为冯远征现实中也是个家暴男。其实冯远征夫妇是演艺圈中的模范夫妻,但他屡次跟人解释还是有人不信,说你不真的家暴怎么能演得那么像?简直百口莫辩。


虽然让人误会很多年,但是冯远征说演这个角色并没有什么遗憾,因为任何一个角色他都是全心全意付出去塑造的,这个角色毕竟让他广为人知,算是成名作。每次他都是认认真真地完成角色塑造,有时只是一场戏,他也希望把他演成一个角色,而不是一个龙套。他还演过《一九四二》中的一个配角瞎鹿,拍得非常苦,要学河南话,挨着饿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寒风中演戏,这个角色没多少人知道,他付出的努力并没有少一些。


电影《一九四二》剧照资料图


说起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冯远征想了半天说还真有一个,那是2006拍的《最后的王爷》,讲述了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动荡年代中,一位王爷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人生经历,冯远征演这位传奇王爷。


“剧本写的特别灵动,演起来格外过瘾,拍戏的每一天都是享受,我特别撒开地去演。剧组的人每天也都盼着我去,看我和徐帆飙戏。有一次为了练京剧的一个动作从桌子上摔下来摔得鼻青脸肿,都觉得挺快乐的。”说起这些故事,冯远征话匣子打开了有点刹不住,看得出真是热爱这个职业。


《最后的王爷》剧照资料图


这些年,冯远征同时演电影、电视剧、话剧,演了很多令人难忘的角色,他还对这三种演戏的方式进行了一番专业的分析,认为在其中随意切换也是一种乐趣,真可称得上是一个“戏痴”。


冯远征是为数不多的,上世纪80年代去德国留学学习表演的中国演员,再加上多年的表演经验,他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表演方式,如今他也很乐于给年轻的热爱表演的年轻人教学授课,但是对于自己的介绍,他会把“明星”“艺术家”这样的名词一律去掉,只留下两个字“演员”。


说起这件事当场哽咽落泪

在3月4日总书记看望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勉励他们“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这句话让冯远征深受鼓舞,他表示,人艺一代代演员遵循的一直是“做戏先做人”“德艺双馨”,都是把品德放在艺术的前面。老一辈的艺术家就是这样以身作则,把这种风气一代代传下来。如今人艺招生的时候,也是把品德放在第一位,才艺放在第二位。


北京人艺资料图


一个称职合格的演员,甚至在承受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时,还能在舞台上笑对观众,这就是“戏比天大”,是演员的职业操守。冯远征说他以前曾经听说过老演员发生过这样的故事,觉得很遥远,直到真的发生到自己身上时,才知道有多痛。


那是2005年,当时冯远征正在演《茶馆》,父亲生病住院了,有一天他5点钟要去剧院排戏,结果没能去医院看望父亲,就在那一天他在舞台上演出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件事令他深为自责,不久之后他坐飞机去美国演出,飞机在高空飞行的时候,“我从睡梦中忽然惊醒,看着漆黑的窗外,忽然觉得父亲在跟着我,在看着我。”可见,他的内心一直对此事无法放下,久久介怀。



没想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夫人梁丹妮身上,那是2014年春节,梁丹妮在初二要演《日出》,实际上他们夫妇二人这些年基本上都是在舞台上过的春节,有演出任务必须上,他们都已经习惯了。然而,大年初一,忽然从广州传来梁丹妮的父亲去世的消息。


两个人忍着悲痛,左思右想,做了各种计划,甚至开始动手订机票,但因为怕耽误了第二天的演出,最终还是决定演出结束之后再回去看父亲。初二这一天,冯远征陪着夫人一起来到剧院,演出如常进行,然而梁丹妮在中场换妆的时候,再也忍受不住,忽然一下子冲进化妆间嚎啕痛哭起来,但只哭了30秒就戛然而止,她收起泪水对化妆师说:“来吧,化妆吧。”


冯远征、梁丹妮夫妇资料图


说到这一幕,冯远征忽然说不下去了,一度哽咽落泪。稍稍平复之后,他表示,因为自己没能陪伴父亲最后一刻,夫人遭遇的痛苦他完全能感同身受,或许更甚。


在场的同事、朋友看见他们只能低头说一句“节哀”,当时他就想,我为什么要节哀,为什么不能放声大哭一场?他曾经觉得这是一生最遗憾,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事情,甚至网上也有人非议,骂他“不孝”,但他最终选择了沉默,因为无法解释。多少前辈都是做了这样的选择,一个真正的演员,只能这样选择,因为,戏比天大。


从最早在电影《青春祭》里扮演一个青涩的小知青,到如今成为文艺界的老戏骨,在观众的心里,冯远征似乎从未老去,从未改变,他就似一股清流,几十年如一日,规规矩矩地做着自己本分的事情——演员。


演戏之余,冯远征就喜欢宅在家里,他说自己的梦想是最终成为老艺术家,不过这怎么也得是七八十岁以后的事情了,“年纪轻轻就被人叫艺术家,我还怕折寿呢。”他笑。



他说很幸庆赶上人艺最辉煌的时代,北京正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将擦亮人艺这张金名片,两年之后人艺将拥有5个剧场,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得冷静,想想未来怎么走……”他很认真地说。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鹏

摄影:和冠欣

视频:满志禹、刘英文、实习生曾麒

剪辑:满志云


监制:张鹏

编辑:姜晶晶


推荐阅读


微信改版后找不到我们?

手把手教你把北京日报设星标

▽▽▽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